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906節
如果能把幾十、上百噸的大型衛星運上太空,就能讓衛星通訊取得跨越式進步,逐漸替代常規通訊手段,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定位、偵查、探測等方面,也肯定會有很大的提升。 當衛星變得非常龐大,自然會提升定位、偵查、探測的精度。 實際上,種花家軍方已經快要實現了,v191可不是普通的軍用衛星,而是一座裝配了一階雷達,偵查、通訊功能為一體的衛星。 超大型的一階雷達提供了極高的穿透力,可以對于近萬公里范圍進行探測,也能實現兩萬公里內的無障礙通訊。 v191不是地球同步衛星,功能還是以偵查、探測為主,通訊只是附帶和軍方雷達站連通的功能。 v191的升空,就是為了探查海外可能會帶來威脅的核設施、軍用基地、大型航母艦船等等。 …… 在光壓發動機進行太空測試前,國際輿論持續火爆。 很多大型媒體都圍繞航天飛船公司、光壓發動機以及高端技術做報道,也有記者從其他方面尋找新聞素材。 比如,太空探索公司。 光壓發動機進行太空測試,還會進行大型衛星的發射工作,受到最大影響的就是太空探索公司。 在此之前,太空探索公司的股價也是持續跌落,但是跌落的并不多,一年也只跌了十個點左右。 航天飛船公司出臺了公告以后,太空探索公司的股價當即大跌,甚至一天內就跌了十五個點。 很多股市專家預測太空探索公司的股價還會持續下跌,若是光壓發動機能完成大型衛星的釋放,太空探索公司的市值能保留原來的三分之一就不錯了。 這三分之一,是因為已發射的大量衛星,會持續給用戶提供衛星通訊服務。 很多記者馬上去采訪太空探索公司,他們的ceo馬斯科并不接受采訪,只是在推-特里說太空探索公司掌握技術的高端,還很無奈的打了一句話—— “我們正在遭遇顛覆式的科技打壓!” 這句話所有人都能理解。 太空探索公司的技術是很高端的,他們研究的火箭回收技術,大大壓縮了衛星發射的成本。 這項技術放在光壓發動機面前就失去了意義。 光壓發動機內部持續制造能源,消耗的不過是維護成本而已,載力也比常規大型火箭超出十倍、百倍。 這就是純粹的科技碾壓! 馬斯科確實感到很郁悶,他名下最有名的就是特絲拉和太空探索公司。 幾年前,磁化鋰材料的出現,大大增加了鋰電池的性能,讓電力汽車的續航輕易超過一千公里,有的甚至能達到兩千公里,鋰電池的性能變得不可思議。 當時,率先申請到使用鋰電池的都是種花家汽車品牌。 過了一整年時間,特絲拉才申請到使用超高性能的磁化鋰電池,可高端市場也被占據了很大一部分。 后來又有了一階銀,其他競爭對手用上一階銀,大大增強了電子系統、鋰電池,甚至是電動機的性能。 特絲拉,又晚了一步,也因此受到了第二次重創。 如果不是情況不允許,馬斯科都想更換國籍并把旗下公司打上種花家的標簽,但特絲拉還好說一些,太空探索公司則根本是不可能的,而他一直以來,都更關注太空探索公司的發展。 現在太空探索公司也受到了重大影響,馬斯科抿嘴盯著點頭,他覺得自己應該提前考慮退休…… 或者,徹底放手公司,去種花家尋求新的發展? …… 測試開始前一周。 很多人都已經迫不及待,有很多機構做出了準備,他們需要了解光壓發動機更多的性能以及科技信息。 比如,六角大樓。 高層官員已經制定了偵查計劃,甚至制定了備用的進攻計劃。 計劃并不是直接對光壓發動機展開攻擊,而是在特殊的情況下,會考慮啟動備用計劃對光壓發動機進行干擾。 萬一,信號干擾或是其他無法直接察覺的手段,能夠影響到光壓發動機運作,近而讓其失控、墜毀呢? 他們為此安排了各個軌道高度的二十幾顆衛星,專門用于偵查以及備用干擾。 高層官員們還連續召開了會議,針對各個計劃做出討論,他們的最低要求就是詳細了解光壓發動機的性能以及裝配的新型科技體系。 正當高層官員召開新一次會議時,有軍官忽然進入會場喊道,“新消息!種花家發公告了!” “什么公告?” 軍官馬上提供了新消息。 高層官員們也一起查看了新的公告,他們的表情最開始是不屑一顧,馬上就變成了驚愕,有的甚至渾身直冒冷汗—— 六月一日12:00起,到六月三號12:00止,航天飛船公司的光壓發動機將會進行太空測試。 為了保證太空衛星的飛行安全,光壓發動機基地正對上空一千二百公里,半徑兩百公里的圓柱區域范圍,禁止任何非常規軌道的飛行器、衛星進入。 不在禁止范圍的常規軌道衛星如下:gw-13、gw-142、gw-143、gw-144、starlink-81、starlink-82、dn-31、dn-111、usa-215、usa-113、kh-3、未知-1、未知-2…… 公告不止是羅列了‘不在禁止范圍的軌道衛星’代號,代號下方還列出了每一顆衛星的圖像。 其中也包括一些說不出代號的衛星圖像,有的甚至附帶分析出的‘軌跡函數’。 第六百一十四章 威懾與警告,發動機竟能擊毀衛星! “不只是有衛星代號、圖像,的還包括衛星的軌道?” “不可能,他們是怎么知道的軌道數據?” “照片都很清晰!” “從照片上來看,應該是利用雷達信號反饋的ai圖像,準確嗎?” 高層官員們緊張的討論著,馬上就聯系了衛星中心進行確認,也很快得到了回復,“我們核對了21顆衛星數據,圖像和軌道數據都很準確?!?/br> “其中有四顆衛星的軌道可以調整。那些軌道數據都是當前最新的,說明這些數據都是在七天之內偵查出來的?!?/br> 這個結果讓高層官員們更緊張了。 公告上羅列了29顆衛星代號、圖像和軌道數據。 有些衛星的軌道距離所謂‘太空軍事管制區域’很近,最遠的不超過500公里,有些則會進入到‘太空軍事管制區域’內。 其中還包括歸屬阿邁瑞肯的兩顆常規軍用偵察衛星、一顆剛發射升空的近地軌道間-諜衛星,三顆衛星的軌道都會通過光壓發動機實驗基地上空,是因為它們是專門用來對實驗基地進行偵查的。 結果,幾顆衛星都被標注出來,包括衛星的圖像、軌道數據。 唯一沒有標注的是代號,因為衛星代號對內就只有一個數字,其他國家和機構自然就不可能知道了。 現在公告發布了如此多衛星的圖像和軌道數據,就說明他們可能掌握了所有千公里高度衛星的詳細數據。 這個推斷結果太可怕了。 常規來說,幾百公里高度的衛星照片和軌道數據,就只能通過軍-用衛星跟蹤手段才能獲取。 利用雷達監測來獲取衛星圖像、軌跡,現有的技術是做不到的。 太空中軌道更高的衛星,大多只能用于地面探測,想針對同樣的太空中的衛星就太難了,因為衛星在太空中實在太小、太小,不管是定位檢測還是跟蹤,難度實在是太高了。 地面雷達偵測手段就更加不可能了。 各個大國也建造過地面的大型雷達基站設施,專門用來對于太空中的衛星進行監測,但即便最高端的技術、再龐大的雷達基站,監測高度也不會超過兩百公里。 這主要是因為大氣層會對于地面到太空的信號產生強烈干擾。 所以想得到一顆衛星的圖像和軌跡數據,能想到的就是用其他衛星進行跟蹤,通過不斷的跟蹤,才能夠計算出軌道數據。 現在公告則是有一大堆的衛星準確數據,其中還包括標號為‘未知’,也就是未公開軍用衛星的數據。 所有的高層官員都知道意味著什么。 當得知了衛星的準確軌道數據,就可以利用地面導彈對衛星進行擊毀,幾百公里的高度,對于地面導彈來說并不算太高,常規的中程導彈就能夠得上。 導彈的速度是很快的。 中程導彈的速度,平均都會超過千米每秒,高性能的中程導彈平均速度甚至能超過8馬赫、近三千米每秒,即便爬升過程速度相對慢一些,但也能輕易超過千米每秒。 換句話說,地面的中程導彈,從發射到爬升幾百公里,只需要十幾分鐘就夠了。 當然,導彈軌跡不會有那么精準,但偏差也能用飽和攻擊來彌補,針對一顆確定軌跡的衛星,兩、三顆導彈就足夠了。 相對來說,衛星的軌跡已經被鎖定,即便能夠進行控制,想躲閃都根本來不及。 衛星要躲閃,先是要檢測到導彈,得知衛星被鎖定攻擊后,然后再進行人工控制,控制并不像cao作汽車那么簡單,十幾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調整。 所以,如此多精準數據放出來,本身就可以看做是‘太空威懾’了。 問題是,他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高層官員們頓時討論起來,“難道出現了內部泄密?” “有間諜?” “我們必須要進行內外排查、仔細排查!” “這種可能性不大,他們的間諜是很少見的,有沒有一種可能,他們掌握了超高端的雷達技術?” 這個觀點提出來,頓時讓所有人沉默了。 換做是十年以前,馬上就會有一大堆反對的聲音,他們可不相信種花家能掌握什么高端的雷達技術,而且還高端到能夠對于太空中的衛星進行詳細偵測。 現在…… 種花家已經掌握了那么多無法想象的高端技術,再多一項超高端的雷達技術,似乎也沒什么大不了? “是什么超高端的雷達技術呢?” 在場的官員是想不出來的,他們馬上咨詢了雷達方面的技術專家。 軍用雷達研發相關的機構,也針對公告內容進行討論,他們比高層官員們分析的更快,很快就確定是雷達技術。 衛星圖像,已經說明了問題。 那些衛星圖像明顯是利用雷達偵測的信號,用ai技術合成出來的。 經過詳細的討論,他們得出了結論,“有很大可能,種花家已經掌握了一階雷達技術?!?/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