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903節
后續,都是基礎支持的想象。 但她的觀點卻很有意思,因為其解釋了黑洞的一種特殊現象—— 黑洞噴發! 這是天文物理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 陳蒙檬就是在用現有的基礎,解釋黑洞噴發的現象,她提出了外層電磁物質或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會產生‘電磁風暴’的觀點。 其他人都聽的眼前一亮。 以這個觀點為基礎,他們就能進行一系列的分析,從湮滅理論的角度解析黑洞噴發現象。 …… 接下來一段時間,理論組一直在以湮滅理論,來解析黑洞相關的問題。 主要有兩點。 一點就是中心奇點釋放特殊強s波以及會產生對粒子的作用。 第二點就是電磁剝離會被排斥到黑洞外層,積累到一定程度會產生電磁風暴,進而使得黑洞內部物質發生噴發現象。 雖然就只有兩點問題,但是牽扯的理論太過于復雜,也牽扯了大量的數學問題,僅僅是計算就讓人頭疼不止。 這個研究持續了兩周時間。 王浩都每天拿出四個小時以上參與到理論研究工作中,他對于黑洞相關理論的構建工作也非常感興趣。 黑洞內的物理環境極為復雜,顯然不是奇點和電磁外層能解釋的,肯定還包括很多其他的物理現象,但能做到這里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一直以來,黑洞都是宇宙最神秘的星體。 很多黑洞外在觀察到的現象,都違背了常規的天文物理規律。 有關黑洞內部物理情況的研究,都只是憑空來的猜想而已,沒有任何的理論基礎不說,甚至一些相關內容都違背物理常識。 到現在為止,湮滅理論也沒有觸及到黑洞的領域。 之前湮滅理論相關的研究,比如說,《宇宙膨脹論》,談起黑洞也只是一個概念和定義而已。 《宇宙膨脹論》中,大型黑洞被定義為‘可能是永恒存在’的。 如果把宇宙進行一次膨脹、一次收縮,定義為一個宇宙循環,那么超大型的黑洞可能經歷了無數次的宇宙循環過程。 這是《宇宙膨脹論》的解釋。 現在則是解析了黑洞內的兩種物理現象、規律,等于是直接對于黑洞的物理進行詳細的解析。 在完成了相關的研究以后,王浩親自參與了內容的整理工作,單單是數學內容就有50頁左右,還包括20多頁的其他相關內容。 總計70頁的論文,投稿到了《湮滅物理與理論》,標題就叫做《湮滅物理-黑洞理論》。 說是投稿,實際上,根本就不用審核。 經過了幾年時間的發展,《湮滅物理與理論》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雜志之一。 在最新的學術期刊排行榜上,《湮滅物理與理論》在國際物理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達到了第三名,單獨湮滅物理、超導物理領域,則都是排名第一位,而且影響力遠遠高于第二位,單獨是一個全新的檔次。 《湮滅物理與理論》的審稿也很嚴謹,一般的論文投稿都要經過四次審稿,發表周期平均超過四個月時間。 湮滅物理相關領域中,能讓論文登上《湮滅物理與理論》,都可以用‘榮譽’二字來形容。 很多從事湮滅物理研究的學者、機構,都希望能夠把論文發表在《湮滅物理與理論》上,那樣就會有更大的影響力,也會被國際物理所認可。 當然,審稿的嚴謹也是有例外的。 王浩就是例外。 所有和王浩相關的研究論文,根本就不用進行審稿,直接就可以插隊進行發表。 這一點在國際學術界是通用的。 國際上其他學術雜志對于王浩也不用審稿,當然王浩也很少投稿給其他學術雜志了。 …… 一周后,《湮滅物理與理論》發布了新一期的內容,新一期只發布了四篇論文。 《湮滅物理-黑洞理論》則占據了三分之二的版面。 很多學者看到新一期的《湮滅物理與理論》,馬上就注意到《湮滅物理-黑洞理論》,論文的作者實在都太有名氣,包括王浩、保羅菲爾-瓊斯、陳蒙檬、海倫,等,一看就是王浩的研究組完成的。 王浩每一次發布論文,都會是非常重大的成果。 上一次是發布引力場、s波相關內容。 論文發布之前,外界甚至根本不知道存在定向引力場,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s波,相關的技術更是想都不敢想的。 現在是又一次發表成果,很多學者和機構馬上就去看了論文,看了一個介紹以后,他們感覺稍稍有些失望。 因為論文內容研究的是黑洞。 黑洞…… 相關的理論內容就很難說了。 即便所有的研究都是正確的,也只是存在于理論范疇而已,另外,類似的研究根本是無法驗證的。 很多學者討論說道,“也就是一個全新的理論探討黑洞的問題?!?/br> “是以湮滅理論為基礎做出的研究,也就是繼續完善湮滅理論,不過其中提到了強s波的概念?!?/br> “強s波……定義是定向強湮滅力場?” “定向強湮滅力場?應該只是理論吧,不可能制造出來……” “感覺好像是想象中的東西?!?/br> “雖然還沒有詳細的驗證,但他們完成的數學構架很不錯,很精湛?!?/br> “這是當然的,做研究的可是王浩和保羅啊……都是最最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 “……” 很多人注意到了最關鍵的兩點。 所謂‘外層電磁物質或能量引發電磁風暴’的說法,也只是看一看而已,并沒有引起多少的議論,畢竟是頂級的學者才能看懂論文。 在頂級的學術圈里,把黑洞噴發理解為電磁爆發也不算什么。 那也是天文物理存在過的假想。 奇點,就很不同了。 奇點的概念,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說的就是一個奇點發生大爆炸,近而制造出了大量的宇宙原初物質,才逐漸形成了宇宙本身。 現在對于黑洞的描述則是中心存在奇點,甚至對于起點進行了非常詳細的描述—— 釋放超高強度的反向強s波! 這個概念提出來就非常新奇了,也引起了頂尖物理學界的廣泛討論,“制造出定向強s波,就等于是制造黑洞內相似的環境?” “如果掌握了定向強s波制造技術,就能制造黑洞?” “聽起來有些可怕?!?/br> “應該只是理論吧,定向強s波,應該也只是存在想象中的技術……” 第六百一十二章 太空測試,大型衛星,人造衛星領域突破發展的契機! 國際物理界持續關注《湮滅物理-黑洞理論》。 物理領域都在討論其內容。 更多的學者把‘強s波’當做了一種理論概念,認為其只存在于理論想象中,也只是依托引力場、湮滅理論的基礎,做出一個‘強s波’的定義,來構建出黑洞內部的物理運行邏輯。 這種判斷的支持下,有些人還欣喜王浩能夠專注于理論研究工作。 比如,阿邁瑞肯的決策層、軍方等。 他們太希望王浩研究純理論,而不是去研究什么湮滅力場、引力場,甚至是光壓發動機等高科技技術。 學術領域上,最高端的就是純數學和理論物理的研究。 數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處在學術金字塔頂層,往往最是受到尊重的,但他們的研究往往太過于朝前,大部分內容和科技發展沒有直接的關聯。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這種最頂級的數學問題,即便是得到了解決,也只是推動數學基礎的發展,幫助構建更完善的數學體系,對于現實的科技就很難有什么影響了。 理論物理領域就更是如此了。 包括弦理論、宇宙論,甚至是絕大部分的天文物理解析,和現實的科技都沒什么直接聯系。 那些和宇宙星系有關的物理研究,對于天文觀測結果的解釋,最少對于短期內的科技發展沒有意義,也只是讓人們更加清晰的認識宇宙而已。 甚至,很多對天文觀測結果的認知還不一定是正確的。 湮滅理論對于天文物理的巨大沖擊,推翻了很多天文物理領域的研究內容,還直接挑戰了《相對論》的基礎,讓構建于《相對論》基礎上的天文物理成果,都成為了毫無意義的內容。 天文物理的研究,大部分就是對于天文觀測結果的解釋,沒有人敢說,針對天文觀測結果的解釋是正確的。 作為最神秘的宇宙星體——黑洞,就更是如此了。 根據已觀測到的影像,天文物理學家們發現,黑洞的運行規律不符合常規的物理認知,也就很難知曉其內部的運行規律。 即便只是做一些假設、推斷都是非常困難的。 現在國際影響力最大的物理理論就是湮滅理論,以湮滅理論為基礎去解析最神秘的黑洞問題,也不是很意外的事情。 公認的事實是,湮滅理論即將進入深水區。 湮滅理論基于實驗基礎、科技應用的研究,已經差不多要走到了盡頭,想要再進一步,就必須要深入聯系物理學更神秘的領域—— 微觀物理和天文物理。 不管是聯系粒子構架、微觀力學為主的微觀物理,還是聯系解析宇宙的天文物理,都屬于純粹的理論物理范疇。 王浩的研究組以湮滅理論為基礎,配合最新的引力場、s波研究,去解析黑洞內部物理運行機制,并不會讓頂尖的物理學家們感到意外。 湮滅理論,肯定會走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