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861節
這個觀點讓王浩確定引力場和半拓撲結構具有相關性。 陳蒙檬的想法和丁志強是類似的,只不過研究的是整體底層結構的變化,是以引力場的方向作為切入點。 這也是很好的想法。 王浩確定了引力場的方向,和底層的電流結構方向存在某種相關性。 他也試著建立了任務—— 【任務三】 【研究項目名稱:以β-cwy-137為基礎提升引力場強度(難度:a)?!?/br> 【靈感值:0?!?/br> “果然!” 王浩感嘆。 有了一定的基礎以后,已經可以建立實驗任務了。 …… 王浩很快就交代了接下來的工作。 工作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控制變量、拆分結構的實驗,一部分是以整體構架變換來研究電流和場力關系的實驗。 最后,就是理論研究了。 理論研究,就是數學研究,王浩、陳蒙檬、海倫以及丁志強一起研究半拓撲結構的幾何定向性,也就是通過數學的方式,研究半拓撲結構的‘其他共性因素’。 反重力特性,只是材料內部半拓撲幾何結構的一種幾何定向性。 他們希望能夠找到全新的幾何共性。 如果能通過對比實驗數據,來找出全新的半拓撲幾何共性,就可能和引力場關聯起來。 到時候,理論的研究就有了基礎。 這個研究還是為引力場相關理論打基礎而已,也只有打好了基礎才有建立新任務的條件。 實驗工作分配上,變量幾何控制的實驗就交給錢宏宇來負責。 這一部分是最簡單,而且最容易出成果。 何毅則是負責以整體構架變換來研究電流和場力關系的實驗。 這一部分實驗相對復雜太多了,而且很難有什么成果,也只能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實驗基礎,另外,因為β-cwy-137是全新的超導材料,他們還需要等新的材料運送過來,才能夠去進行研究。 何毅就感覺很郁悶了。 不過他沒有在實驗分配上說什么,因為針對他本人的而言,可以說已經無欲無求,他已經是一級教授、主任研究員、科學院的院士,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還是反重力中心的負責人。 在達到了這個級別以后,就已經沒有辦法再提升了。 如果想再進一步,除非像是申請超級大項目、負責超級大工程,何毅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可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實驗研究是否有成果,新的研究是否有貢獻,對他而言,也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相對來說,為反重力中心培養人才更加重要。 錢宏宇就是可塑之才,他的年紀只有41歲,已經是反重力性態測定實驗的負責人,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另外,錢宏宇也是引力場的發現人,是研究的最大功臣,受到一些照顧也是很正常的。 在實驗工作進行分配以后,整個反重力中心都開始忙碌起來。 每次參與實驗的人員都非常認真,尤其是那些核心人員,他們知道發現了什么,也很清楚新發現有多么重大的意義,很可能會成為一種全新的科技,物理層面上來說,則是發現一種全新的物理現象。 這是科學最重大的突破。 控制變量的實驗做起來相對還是比較簡單的,他們耗費時間最多的也只是模塊分組上,簡單來說,就是把哪些部分作為一個模塊進行拆分。 在設計好以后,他們就對于裝置進行改造,然后就進行了一個個的實驗。 兩天后。 錢宏宇帶著激動找到了王浩,“王院士,有了新發現!我們拆分了中心的三組模塊,還是制造出了同樣的引力場!” “我們進行了五次實驗,確定了結果!” 王浩正在研究手里的資料,聽到錢宏宇的話,頓時站了起來,“去看看!” 他馬上就去了實驗室。 從頭到尾觀看了一次實驗,發現確實制造出同樣強度引力場后,王浩就讓核心人員去了會議室。 他手里拿的資料問道,“大家都看看實驗,上面標注出來的就是拆分的三種模塊,剩余的部分也同樣能制造出引力場,大家怎么看?都想想?!?/br> 一群人頓時思考起來。 錢宏宇低頭盯著手里的資料,他對于實驗了如指掌,通過實驗前后的分析,以及實驗中可能存在的影響變量,他已經想到了一些因素。 比如,同向電流作用。 這時,王浩忽然開口道,“大家也想到了吧?沒錯,我認為起作用的是同向電流!” 他說的非??隙?。 “中心三組模塊去除以后,剩下的都是外圍的環流,雖然還是非常復雜,但我們能發現其中有很多同向電流,看上面的圖,左側和右側有好幾條電流是同向的,而且寬度也差不多……” 他繼續說起了實驗。 于此同時,錢宏宇心里有著無限的感慨,他非常驚嘆于王浩的水平,“王院士果然不同凡響,只是看了資料就想到這么多東西?!?/br> “我直接負責實驗,而他只是看了資料?!?/br> “竟然和我想的一樣……” “不,比我想到的更多,而且精確到了外圍的環流以及模塊構造!” 王浩說完了同向電流的問題,也沒有再讓其他人站起來發言,而是對錢宏宇說道,“下一步,進行反方向的直流通電,沒問題吧?” “馬上就可以!” 錢宏宇立刻認真點頭,“一個小時就能完成?!?/br> “好,我們等消息?!?/br> 反方向的直流通電,簡單來說就是把電流換個方向,實驗自然是非常簡單的,只不過,進行一項新的實驗,還是要做一些準備。 錢宏宇馬上帶團隊去做了實驗,也很快就有了結果,“我們制造出了向上的引力場!” “呼啦~~~” 好幾個人還在會議室里,他們聽到結果立刻沸騰起來。 “所以說,我們不止制造出引力場,已經能夠控制引力場的方向?” “雖然數據還很低,但也很了不起?!?/br> “這應該是很大的突破吧?” “如果公布出去,肯定會震驚世界,引力場、全新的物理……” 王浩的表情還是比較平淡的。 在進行實驗之前,他已經預料到了結果,實驗確定了同向電流的作用,同時也確定了另外一個問題——引力場的制造和湮滅力場完全無關。 這是很重要的結論。 在實驗有了新發現以后,就可以沿著新發現繼續進行實驗,到現在,底層構架還是非常復雜的,他們確定了同向電流的作用,但具有同向電流的模塊非常復雜。 那么起作用的是其中幾條導線,還是整個模塊的作用,又或者是不同模塊之間產生的微妙關系? 接下來的實驗范圍就很清晰了。 在不斷進行實驗探索的過程中,新任務的靈感值也不斷的提升,后續他們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包括增大電流強度、增大導體的橫截面積等等。 只可惜,沒有任何大進展的發現。 這也讓研究組確定了另外一個問題——和湮滅力場的情況類似,底層構架的電流強度,和制造出的場力不存在直接關聯。 王浩掃了一眼任務,發現靈感值達到了‘60’點。 他仔細思考起來,“任務是以β-cwy-137為基礎,提升引力場的強度?!?/br> “以β-cwy-137為基礎,就說明不用更換材料也能提升引力場強度,但我們用的方法完全不起作用,換句話說,還是必須改變底層構架……” “但是,怎么改變呢?” “怎么知道,改變是否有效果呢?” 研究卡住了。 β-cwy-137是是一種全新的β超導材料,只能通過實驗室來少量制造,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同時,β-cwy-137的材質非常脆弱,化學性質不穩定,只要稍稍用力甚至可以燃燒,打磨、加工都需要在真空中進行,換句話說,材料要改變形狀、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難度是非常大的。 這樣一來,想要改變底層的結構,就不能像是普通金屬那樣隨意的去變換,最好是設計出更有可能有發現的實驗方案,才能降低成本的同時,也降低所耗費的時間。 在沒有理論基礎的情況下,要怎么進行實驗呢? 王浩還是暫時擱置了實驗,讓錢宏宇、何毅按照既定的計劃進行研究,積累一些常規實驗數據。 他則是和幾個學生一起,查找可能有幫助的資料。 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核心內容很快又回到了原點,“空間是什么?”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他們討論來討論去,就發現什么也沒討論出來,反倒遇到的問題更多了。 這時,黃振回來了。 王浩頓時笑問道,“黃教授,這次有什么收獲嗎?” 黃振搖頭道,“沒有和空間有關的內容,我聽了好多的報告,很多理論內容還是集中在《宇宙膨脹論》上?!?/br> “現在天文學改-革的重心,就是圍繞《宇宙膨脹論》展開,并研究不同星系、星團,可能存在的強弱湮滅力場區域?!?/br> 王浩聽著點頭。 黃振繼續道,“我對于那些星系,星團都不感興趣,就聽了很多理論的報告,有一篇報告很有意思,說宇宙微波輻射導致了宇宙膨脹的發生?!?/br> 他笑著搖頭,“王院士,這種話連你都不敢說吧?” 王浩點頭,“我們只能說,湮滅能量會讓空間擴張,具體是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