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675節
“驚死了!” 他不知道的是,設計中所謂‘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其實就是‘超級武器技術’。 …… 當核聚變設計組驚訝于‘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時,阿邁瑞肯的高層決策權也在為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的研究爭論不休。 格魯姆湖計劃遲遲沒有成果,讓相關的決策者們感到很被動,媒體輿論上也出現了各種質疑的聲音。 伽莫夫-沙普利的離任,也沒有能讓事情告一段落,因為他們必須繼續展開強湮滅力場的研究。 是繼續原來的方向,還是尋找新的方向? 一號決策人找來了十幾個專家問詢,得出的答案可以說南轅北轍,他也不知道該相信誰。 “我們需要重新進行論證?!?/br> “沙普利的研究方向不一定正確。實際情況是,早在一階鐵發現前,王浩的團隊就已經制造了強度超過7.5倍率的強湮滅力場?!?/br> “他們先是制造了高強度的場力,然后才發現了一階鐵?!?/br> “我們想跳過制造場力的階段,但根本就沒有理論支持,那些專家學者們意見也根本不統一……” “但是我們現在怎么做?” 其他人都可以隨意進行討論,但一號決策人必須要做出決策,最好是短時間內就做出決策。 這就是他的工作。 如果遲遲不能下定決心,就會被認為沒有能力。 現在早已經不是幾年前,強湮滅力場不再只是科技探索,而是真正牽扯到了高端技術,而且牽扯到了很多重量級的領域。 比如,材料。 材料是最重要的科技領域。 強湮滅力場能支持升階材料,讓超導技術、鋰電池、高端合金等方向有了蓬勃發展。 現在還牽扯到了能源。 雖然他們不看好種花家的核聚變項目,但最少種花家可以投入進行論證設計,說明掌握的強湮滅力場技術,已經趨近于穩定和完善。 而他們…… 連強湮滅力場都沒有制造出來! 在經過一系列討論以后,一號決策人確定了三個方向,一個方向就是繼續支持格魯姆湖計劃,只不過要對于計劃進行修正,不能單純依賴升級材料。 第二個方向就是重新加入國際湮滅理論組織。 國際湮滅理論組織掌握的強湮滅力場技術,和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存在很大差距,但他們至少能制造出強湮滅力場,只要重新加入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就能掌握最基礎的技術。 第三個方向就是試著和種花家合作。 這個方向是最不被看好的,因為種花家沒有任何理由和他們合作,也不可能平白的分享技術。 不過一號決策人認為,還是應該給對方壓力,不讓對方輕松舒心的發展。 所以他們馬上和種花家的高層聯系,并對外宣稱希望能夠加入種花家的核聚變項目。 這是真實想法。 所有的機構、國家的判斷都差不多,他們認為種花家的核聚變研究大概率不會成功。 但是,加入核聚變項目有益無害。 他們能從中了解一些技術和設計問題,順便探究一下王浩團隊掌握的高端強湮滅力場技術。 同時,輿論公式也開始了。 很多有影響力的人站出來表示,“可控核聚變研究是全人類的事情,代表著人類能源的未來,必須要進行國際合作,來增加實現的可能?!?/br> “湮滅科技需要所有國家一起研究……” “在清潔能源領域技術上,各個國家應該摒棄前嫌、同心協力,共同構建地球美好的未來……” …… 阿邁瑞肯發起的輿論攻勢,看起來是很浩大,但實際上沒有什么用處。 摒棄前嫌、同心協力? 別說是種花家、王浩團隊了,阿邁瑞肯想重回國際湮滅理論組織都遇到了阻礙。 雖然他們沒有表示退出國際湮滅理論組織,但卻停止了對組織的資金支持,‘第二期’的五十億美元沒有到賬不說,還撤走了絕大部分學者,轉而專攻格魯姆湖計劃。 現在阿邁瑞肯再想重新加入,自然就會有一系列反對的聲音。 核聚變裝置設計組。 第一次會議結束以后,各個小組快速進入到工作中,因為設計組才剛剛成立,后續又有不少新人到來,他們來了以后就驚訝的發現,工作似乎已經開始了。 各個小組都忙碌個不停。 新人們甚至沒有時間適應環境,到來的第一天就給安排了工作。 王浩則相對清閑一些。 他已經完成了主框架的設計,后續就是和其他人一起完善細節,但研究上來說,總是會有事情找上來。 這天,汪百川和鄧林山一起找過來。 鄧林山是計算機組的負責人,計算機組的先期工作是制造一個模擬系統。 核聚變裝置的模擬系統,最大的難點就在于對內部等離子體的模擬,等離子體的問題和常規運動不同,有著各種各樣‘難以琢磨的行為’。 其計算會牽扯到不穩定性、湍流等方程。 這一類型的方程,都是高難度的偏微分方程,絕大部分只能做近似計算,模擬就會牽扯到準確度的問題。 鄧林山的能力很強。 他參與過‘人造太陽’項目的模擬程序設計工作,而且是負責人之一。 現在制造計算機模擬系統,也直接拿來‘人造太陽’項目的模擬程序做參照。 鄧林山是這么想的,可真正投入工作并和汪百川討論一下氘氘反應的能量問題后,他就發現連開頭都做不了,因為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氘氚反應變成了氘氘反應。 其次,反應環境是高強度的反重力環境。 最后,點火方式大大改變。他根本就無法理解,反重力環境下如何實現點火,反應又是如何展開的。 這還怎么模擬? 第四百五十五章 檢驗預測?時間和運動,張志強:我竟然和朱萍等同! “放心吧!” “點火能正常進行,只要環境控制的好,就可以快速進入穩定狀態?!?/br> “到時候,肯定超乎你的想象……” 汪百川給出的回答,讓鄧林山完全不能理解。 氘氘反應的點火極為困難,排除高壓的影響因素后,就需要制造十億攝氏度的環境。 另外,反重力環境下,粒子會產生惰性,也就是運動速度會變慢。 按照王浩發表的理論,接近百分百的反重力環境下,光速也會降低近一倍,其他能量粒子、帶質量的中子、電子也肯定會受到影響。 這種環境下,要進行點火就更加困難了。 “怎么可能……” 鄧林山只感覺像是在聽天書一樣,但他只負責計算機組的工作,倒是不用深究具體情況。 他更關心的是點火數據。 這方面,汪百川也沒有辦法,他們是研究材料密度和能量的關系,無法給出反應瞬間的數據。 汪百川干脆和鄧林山一起找到了王浩。 鄧林山需要反重力環境下,點火瞬間爆發的數據支持,還有后續反重力環境對于反應的影響,以此才能進行計算模擬。 王浩聽罷恍然說道,“鄧教授,反重力場內,內置核裂變反應堆的實驗數據,能幫到你們吧?” “后續我們還要進行實驗,才能給出具體的數據?!?/br> 鄧林山仔細想了一下,點頭說道,“核裂變?暫時可以吧,我們可以從數據中找找規律?!?/br> “那就這樣。我會讓人把實驗數據給你們,你們先做研究,如果有什么無法解決的,再來找我?!?/br> 王浩輕輕點頭。 汪百川還繼續留在辦公室,他目光灼灼的問道,“王院士,我能不能知道,那種超級武器技術……到底是什么?” 王浩聽的一愣,旋即反應過來。 “超級武器……” 他攤開手,只說了一句,“汪教授,你已經見到了?!?/br> “我見到了?” 汪百川走出辦公室以后,還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只是實驗過程中,知道氘氘材料瞬間被點火發生了核聚變反應。 然后呢? “我見到了什么!”汪百川覺得王浩肯定不是在打趣,卻想不明白具體是什么。 等汪百川和鄧林山離開以后,王浩馬上聯系了廖建國,讓他們提供內置核聚變f射線設備的內部數據。 廖建國應下了以后,突然談到了一個問題,“王院士,我正好也要找你。我們分析數據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br> “說說?” “檢測數據超前,但是找不出原因?!?/br> 廖建國簡單做了一下說明,新的f射線發生設備,內層外層有很多的檢測儀器,都能夠及時反饋內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