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655節
王浩認真道,“我的想法是以磁約束的空當,作為裝置的主要輸出端。如果磁約束有空當,肯定會承受非常大的壓力?!?/br> “但是,裝置內部是反重力場?!?/br> “大家知道,強反重力場最高能把粒子活躍度降低一倍,反應速度則能降低三倍,甚至四倍以上?!?/br> “這樣,我們就能通過調整內部反重力場強度,來對內部聚變反應的速率進行控制?!?/br> “外層,則有吸收能量的強湮滅力場?!?/br> “輸出端要承受很大的壓力,中子撞擊,α粒子的影響都是問題,所以還需要結合高端材料……” “丁宗權教授的團隊,研究出一種升階高熔點、韌性的鐵鎢材料,熔點達到了4380攝氏度……” 后續都是有關材料以及其他技術的介紹。 王浩對于反應容器的介紹,主要就是說明磁場、反重力場以及強湮滅力場對于核聚變反應的協調控制。 他還提出了‘不完善磁約束’的想法。 托卡馬克裝置是利用磁場對于反應進行完全控制,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比如,溫度控制。 比如,原料問題。 托卡馬克的完全磁約束限制了反應速率,使得氘氘反應變得‘幾乎不可能’,只是點火都是個大難題。 現在已經解決了點火問題,剩下的就是反應效率問題了。 氘氘反應,是核聚變的最佳選擇。 原因很簡單,自然界幾乎不存在天然的氚,人工制造的成本高昂、產量極為有限。 氘則不受限制,海水中就大量存在。 核聚變之所以能夠被稱為無限能源,是因為海水中的氘對人類來說,幾乎是“無限的”。 ‘不完善磁約束’的設計,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解決了α粒子問題。 核聚變反應會產生α粒子。 α粒子是帶電粒子,自然會受到磁場影響。 在完全磁約束的環境下,α粒子又是一種需要被去除的雜質,否則會降低聚變反應率。 ‘不完善磁約束’環境,磁場就會‘有出口’,α粒子就能夠被排出。 …… 上午的會議結束了。 每一個參會的學者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他們不斷討論著會議中的內容,包括完善的點火技術,包括超導材料技術的突破,也包括王浩的‘不完善磁約束’設計想法。 “雖然還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難關,但是能實現‘不完善磁約束’,就解決了大部分難題,已經有了主核心方向?!?/br> “‘不完善磁約束’,也會帶來新的問題,輸出端口的壓力會非常大?!?/br> “即便是有反重力場、有強湮滅力場,也很難實現常規的輸出……” “內部高爆發的能量,集中在出口……” “……” 學者們不斷討論的過程中,話題很快就轉到了最關鍵的材料技術。 很多技術問題都可以用高端材料解決,但是材料技術是最困難的領域之一,想要有一系列突破非常困難。 即便還有很多技術難關,學者們對于論證也多了信心。 現在只是進行第一次論證會,就解決了很多的問題,繼續研究再進行論證,一些問題可能就會有解決方案。 這就是論證的目的。 一個大型工程型研究項目,必須要做非常詳細的論證,以保證研究不會碰到無法攻克的技術難題。 下午的會議還是繼續做報告。 這時候,也有其他的專家學者發言,也有人提出了問題,比如,輸出端口的能量轉化問題。 核聚變的輸出也是個大問題。 從輸出的角度上來講,中子的能量轉化為可被利用的熱能的效率是有限的,而熱力發電本身的效率非常低。 怎么樣實現最大化功率輸出,是必須要詳細論證的內容。 論證會提出了一些問題,解決了一些問題,也出現了新的問題,但不管怎么說,會議達到了預期效果。 等會議結束以后,后續還會一起討論三天時間。 這一段時間,就供學者們討論交流了。 王浩則是和徐老師坐在一起,他們繼續談著核聚變的研究項目,但內容不是說技術問題。 徐老師是想找點信心,他苦笑道,“王浩啊,核聚變項目實在太難了,我都沒有想到,有生之年還能負責這種項目的論證?!?/br> 他說話的時候,還不斷抓著頭皮。 徐老師的壓力確實很大。 核聚變項目實在太重大了,每一個高端決策人都會關注,他是項目論證的直接負責人,也擁有開啟項目的決策權。 如果決定正式開啟項目,壓力就會變得更大。 研究成功,歷史自然會記下濃重的一筆;反之,就是他個人工作生涯的重大決策錯誤。 一切責任都是徐老師擔負。 相對來說,王浩并沒有什么壓力,他說白了就只是個學者,影響力再大也只是個學者,并沒有決定開啟項目的決策權。 如果可控核聚變技術能研究成功,王浩主導項目研究肯定是最大的功臣。 反之,研究失敗,擔責的是徐老師。 王浩聽著徐老師的抱怨,不由笑了笑,“放心吧。如果論證能夠通過,研究就肯定沒有問題?!?/br> “這個,我還是有信心的?!?/br> “我也知道您壓力大……但是能者多勞,這可是您和我說的……” 徐老師只能帶著郁悶的點點頭。 他說能者多勞,是希望王浩多做研究,多為國家科學事業做貢獻。 換到了自己身上…… 能者多勞? 現在是能者擔責??! 第四百四十二章 打一場翻身仗?超出想象的巨大突破! 核聚變工程項目的第一次大型論證會議結束了。 第一輪會議取得的進展還是比較多的,包括確定了正式進行論證項目,包括定下了設計研究的主方向,也包括確定項目的負責人。 會議確定的論證項目負責人主要有,擔任總設計師的王浩,擔任副總設計師的湯建軍以及王燁。 王燁是核工程研究所的主任級研究員。 他參與過‘人造太陽’項目,并且是主要設計人之一,對于核聚變反應、托卡馬克裝置都非常了解。 同時,王燁還是公認的‘候選院士’。 所謂的‘候選’并不是說參與了院士評選,而是他被公認為參與院士評選就能夠評上院士。 現在項目還處在論證階段,但第一次會議的成功也讓項目進入‘正式論證階段’,簡單來說,就是科技部門以及其他相關機構會進行撥款,對項目論證相關的實驗研究、設計給予支持。 論證階段,預算經費就有十個億。 這也就代表了上級對于研究的重視,若是論證階段無法通過,十個億就等于打了水漂。 會后。 湯建軍和王燁已經開始工作。 現階段他們負責分配論證相關的工作,比如,針對某一個難點和設計,就會有研究團隊或個人去申請。 他們會組建專家評審團,對于相關的研究申請進行審核。 這樣一個個工作分配下去,就會有很多的個人和團隊參與到論證工作,匯總所有的成果,就可以開啟下一次會議。 在確定了工作安排以后,湯建軍和王燁都表現的非常激動。 湯建軍都有一種實現了人生目標的感覺,他一輩子的夢想就是能夠參與核聚變的研究,甚至都沒有想過在有生之年能夠完成研究。 現在他參與進來了,還掛著副總設計師的名頭。 王燁比湯建軍年輕很多,他都沒想到能擔負如此重要的工作。 核聚變工程項目的規模無疑遠遠超過‘人造太陽’,‘人造太陽’就只是一個實驗項目而已,核聚變工程項目則是準備完成核聚變的研究,兩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王浩的職位是最高的,他是總設計師、總工程師,是核聚變工程項目的最高負責人。 不過他的職位更多是掛名,手里擁有最高的權限,卻不參與實際的項目工作中,他負責的是核心技術方向的研究。 既然已經決定開啟核聚變項目,王浩自然是有信心的,核聚變項目非常的龐大,真正進入到實驗制造階段,投入的經費最低也是百億起步,甚至會達到千億或者更多。 但研究有了主要方向以后,也只是項目龐大一些而已,和其他的研究也沒有什么區別。 比如,超導電池的研發。 超導電池的設計研究也很不容易,中途攻克了很多的技術難題,但有了主要方向以后還是完成了。 核聚變項目也只是規模更大、參與的人數更多。 項目研究還是以同樣的方式進行,主要就是經歷論證、設計、制造等幾個階段。 現在已經進入第一階段,就一步步正常進行就可以了。 …… 核聚變第一次論證會議并沒有引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