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559節
等消息上傳以后,王浩輕輕搖頭滿臉無奈,對旁邊的張志強說道,“看好了吧?影響力太大也真是很煩惱??!” 張志強沉默了一下,忽然討好的說道,“要不這樣,王浩,你再發一條消息,把我的銀-行賬-號貼上去?” “……” “滾!” …… 《湮滅理論與物理》期刊的成立,似乎和其他機構沒有關系,但任何領域都存在競爭。 學術期刊領域也一樣。 《數學新進展》主編布魯斯-普利策,就因為《湮滅理論與物理》期刊感到很郁悶,他覺得今后的‘數學獨家’沒有了。 如果王浩再有什么新的數學成果,肯定會選擇發布在《湮滅理論與物理》上。 《自然》雜志物理編輯部的主編坎貝爾也有同樣的感覺。 之前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實驗成果,王浩的湮滅理論研究成果,都會選擇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以后肯定沒有了。 同時,數學、物理學術期刊領域,也迎來了新的、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即便《湮滅理論與物理》才剛剛成立,影響力肯定比不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但依托于最頂尖的湮滅理論、超導材料研發機構的支持,肯定會發布一些重大科技前沿研究成果,也肯定會受到國際數學、物理界的關注,未來的發展都可以用‘不可限量’來形容。 但是,最著急的不是學術期刊機構,而是一些學術獎項評選機構。 比如,著名的諾貝爾委員會。 看到《湮滅理論與物理》期刊成立的新聞,諾貝爾委員會主席亞格蘭-伯哈德-安德森,腦子里就不斷思考一個問題,“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等機構,可以專門成立一個新期刊,也同樣可以發展一個物理獎項?”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超導工業公司,再加上王浩巨大的個人影響力,成立一個物理獎項,也許過上幾十年,就可以和諾貝爾相抗衡了?” “另外,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否頒發給湮滅物理研究?” “如果再評其他的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恐怕都會被拿來與‘和平獎’做對比了吧?” 第三百八十一章 學術不是政-治,一階綠光,宇宙發展論:上個時代的遺留! 亞格蘭-伯哈德-安德森是國際最有影響力的天文物理學家之一,在國際物理學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樣一個人物自然有很多頭銜,比如,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副院長、皇家科學院宇宙物理研究所主任。 去年諾貝爾獎委員會進行輪替選舉,亞格蘭的頭銜又增加了一個,他成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的主席。 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的主席,亞格蘭自然要考慮到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問題,他在正式擔任委員會主席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物理學獎評選,有個很重要的候選人是繞不開的。 那就是王浩。 過去三年時間里,王浩每一年都被提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候選,但最高的一次也只進入了五十人大名單。 在第一次進入候選大名單的時候,國際物理學界都在說,王浩肯定會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只是后來獲得諾貝爾獎的是天文物理研究。 第二年、第三年,情況也都差不多,評選始終沒有給到湮滅理論、超導理論研究有關的內容。 諾貝爾物理學獎就像是刻意繞開了王浩一樣。 對此,物理學界很多的學者都非常不滿,但最開始的時候,諾貝爾委員會給出的理由也很正當,他們認為湮滅理論還只是個理論,即便發現了一些現象,也不確定湮滅力真實存在。 這個理由還是很充分的,過往諾貝爾物理獎評選,很多研究都是有了很大影響力以后才會獲獎。 正因為如此,獎項會頒發給幾年、十幾年前的研究,而極少會頒發給剛完成的研究,因為剛剛完成的研究,即便得到再多的認可,也不確定百分百是正確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來說,研究的正確性是非常重要的。 后來的兩年也是如此。 伴隨著超導材料技術的發展以及公開的強湮滅力研究,國際物理學界對于王浩獲獎的呼聲也越來越大。 不是每個學者都會受到‘政-治’影響的,或者說,絕大部分頂尖學者,看待學術問題的時候,都不會受到政-治因素影響。 如果很容易受到政治因素影響,他們也不可能成為頂尖學者。 在絕大部分頂尖學者看來,學術獎項的評選絕不能摻雜政-治因素,在此基礎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理所當然頒發給王浩,其他的研究發現,不管是影響力、還是給理論、科技帶來的作用,都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亞格蘭也是這么認為的,可擔任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工作后,他知道獎項評選還是會受到政-治因素影響,具體有多大影響,還要看評選執行力的問題,另外還要考慮其他的因素。 他聽到了很多有關諾貝爾物理學獎不能頒發給王浩的理由。 比如,王浩本人肯定不會來領獎,就是很尷尬的一件事情。 還有,如果把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湮滅理論研究或是超導基礎理論研究,王浩及其團隊就不可能單單拿到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針對一個人或一個團隊,可不止頒發一次,即便是同一領域的研究,只要成果影響力足夠大,也可能會頒發兩次甚至更多。 歷史上早就有先例了。 截止到目前,共有五位科學家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按時間先后順序分別是居里夫人、萊納斯-卡爾-鮑林、約翰-巴丁、弗雷德里克-桑格、卡爾-巴里-夏普萊斯。 其中阿邁瑞肯物理學獎約翰-巴丁,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依靠的分別是對半導體、晶體管效應的研究以及低溫超導理論。 即便以現在的成果來說,王浩當然要遠遠強于約翰-巴丁,湮滅物理方向的探索,頒發十個諾貝爾物理學獎也不為過。 如果把諾貝爾獎物理學獎頒發超導基礎理論或湮滅物理研究,今后幾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難道全部頒發給王浩及其團隊的學者? 到時候,諾貝爾物理學獎或許可以改名為‘王浩物理獎’。 “唉~~” 亞格蘭思考著長長嘆了口氣。 這就是煩惱的地方。 亞格蘭甚至已經開始后悔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的工作了,諾貝爾獎委員會每三年都會輪換評選,所以他的工作時間只有三年。 如果三年時間把物理學獎全部頒發給王浩以及其團隊學者,亞格蘭都能想象自己卸任的時候,輿論上會怎么評價…… “看看,就是他,亞格蘭,負責三年委員會的工作,他什么也沒有做,就只是連續把獎項頒發給王浩?!?/br> “這份工作是如此的輕松,換做我也一樣可以?!?/br> “我也可以……” “我家的克里斯都可以,只要我告訴他,他就會知道該怎么做,順便說一句,克里斯已經三歲了?!?/br> “亞格蘭?那家伙就是王浩的代言人……” 亞格蘭深入想一下就夠頭疼了,他有點明白為什么上一屆委員會,總是以各種理由拒絕王浩。 那不止是政-治或者其他因素,還包含對個人的影響。 亞格蘭繼續思考著還是堅定下來,拋開委員會主席工作外,他還是一個頂尖的天文物理學家。 簡單來說,他是一個學者。 委員會主席工作只能干三年,而且還是兼職性質的,而學者的身份確是一輩子的。 另外,作為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副院長,他認為必須要為諾貝爾獎的世界影響力和發展負責。 現在國際物理學界已經有很多頂尖學者,對于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的評選不滿了。 若是再繼續拖著…… “和平獎?”亞格蘭諷刺性的搖了搖頭。 很多人會把諾貝爾各類獎項混為一談,實際上,有一些獎項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主要是因為評選機構的差別。 諾貝爾各類獎項并不是一個機構進行評選的,比如,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是由瑞典皇家科學院來評定。 生理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琳醫學院評定。 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進行評定。 諾貝爾和平獎則是由挪威議會選出。 從評選機構來看,也知道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幾乎必然會受到政-治因素影響,因為獎項本來就是一群政-客選出來的。 “學術不是政-治……” “即便只是為了保證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公平,保證學術界的影響力,今年也必須要力挺湮滅理論評獎!” 亞格蘭做出了決定。 …… 另一邊。 王浩可沒有想到,《湮滅理論與物理》期的成立,竟然會影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 他對于《湮滅理論與物理》期刊是非??粗氐?。 研究的學術影響力很重要,但有了研究以后就要進行發表,他希望發表上能夠擁有自主權,而不會受制于人。 這種想法的驅動下,王浩才決定成立新的學術期刊。 國內有的學術期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比如,科學院旗下的期刊,一些國內頂級高校的學刊,也是具有一些影響力的。 但是,必須要承認的是,國內確實缺乏學術話語權,物理學方向上,也沒有達到頂尖影響力的期刊。 一個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有多少頂尖學者、頂尖研究成果會發表在其上。 像是一些國內的學術期刊,刊載的內容大多都是普通的研究,而國內的頂尖學者、頂尖成果,基本都會投稿給國外期刊。 這主要就是因為國內的學術期刊缺乏世界影響力。 如果是投稿給缺乏影響力的期刊,就不能被更多的學者群體看到,發表出來也很難有多大影響力。 以數據指標來說,不管是下載量、引用率都會很差。 其實國內多數學術期刊影響力小,主要還是因為單獨領域的頂尖人才數量少。 比如,普林斯頓大學。 全世界都知道普林斯頓大學是數學的殿堂,可以用數學天才云集來形容,很多頂尖的數學家都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 自然,普林斯頓大學為背景的《數學學刊》,就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是數學界的四大刊物之一。 其他的領域也是如此。 現在湮滅物理領域,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最有權威,而超導材料研究中心,則是擁有最頂尖的超導材料技術,匯聚了大量相關領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