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389節
這天王浩的研究組又聚集在一起,但他們不是一起做研究,而是談笑著說起了成果。 他們對研究成果非常的有信心,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并沒有重量級的國際學術組織認可成果。 這是讓人很郁悶的事情。 國際上還是有很多學者在談論相關的研究,而且對研究大多持有肯定的態度,但沒有國際學術組織站出來確定,成果是否是正確的,就不會被直接確認。 王浩對此倒是不太關注,因為他的學術影響力已經達到頂峰,多一項頂級成果似乎也沒什么大不了。 其他人就不一樣了。 這關系到他們的成果榮譽。 哪怕是比爾卡爾也會關注成果確認問題,他確實已經獲得了菲爾茲獎,但菲爾茲并不是終點,他希望能更加出類拔萃,獲得更多數學領域內的榮譽和認可。 羅大勇和林伯涵就更是如此了,他們正郁悶的看著報道,“看看這個報道……” “上面說,王浩、比爾卡爾一起的研究,會促進超導理論機制……為什么是王浩和卡切爾一起的研究?我們的名字呢?” “這里有?!?/br> 羅大勇指著手機上的一則新聞,上面寫著,“……最新的成果由王浩和菲爾茲獲得者比爾卡爾等人一起完成……” “哪里有?”林伯涵看了好半天也沒找到自己的名字。 “這里!” 羅大勇指著一處地方,只見上面寫著‘等人’兩個字。 林伯涵的臉色頓時有點黑,他們已經看過很多報道了,大部分報道都把他和羅大勇歸在‘等等’、‘等人’里,好像他們完全是附帶的。 但實際上,研究貢獻最大的確實是王浩,但林伯涵自認為貢獻并不比比爾卡爾少多少。 羅大勇化作‘等等’確實沒問題,他是后續才加入進來的,能混個‘等等’也不錯了。 王浩笑道,“別太在意了。有些報道是這樣的,但在學術規則上來說,你們和卡切爾是并列的?!?/br> 這是實話。 這個研究成果是研究組一起完成的,王浩肯定是第一貢獻人,理論上,其他三人都是并列的。 現在好多報道,把羅大勇和林伯涵歸在‘等等’里,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個人名氣。 比爾卡爾的貢獻,哪怕是和林伯涵相似,但因為他獲得過菲爾茲獎,給人的感覺就是貢獻更多、更重要一些。 “所以,還是個人研究上有突破才重要啊……” “拿到一些個人的獎項,才會被國際認可?!?/br> “哎~~” 林伯涵和羅大勇一起嘆了口氣。 但他們仔細想想,覺得自己追求太多了,尤其是林伯涵更是感覺如此,他來西海大學之前就只是個在職博士后而已。 現在能加入到最頂級的研究組,并且完成最頂級的成果,能掛個名字已經很了不起。 比如,他已經正式被提升為教授。 “我們這個研究什么時候才能被國際機構確認呢?”林伯涵關心的問了一句。 王浩思考著說道,“一個月?” 比爾卡爾搖頭道,“估計時間更長一些。普林斯頓那邊說要一個月,但我覺得最少要一個半月或兩個月以上?!?/br> “這么長時間?”林伯涵用力咧咧嘴。 比爾卡爾道,“你應該知道難度?!?/br> “確實?!?/br> 林伯涵跟著點頭,忽然變得精神起來,“也就是說,我們花費了是三個月左右完成的研究,普林斯頓那邊只是理解成果,都需要一個月到兩個月時間……” “說起來,好像很不可思議啊……” “我也這么想?!?/br> “感覺太奇特了……” 比爾卡爾和羅大勇一起點頭,總計花費三個月完成的研究,結果想要確認成果,都需要一個月以上,他們都感覺不可思議。 然后…… 他們就一起看向了王浩。 整個研究的過程中,主方向都是由王浩來把控的,而且好多的想法、思路,都和王浩直接相關。 這時候,他們終于理解,為什么王浩的研究速度這么快,一個人能出那么多大成果。 如果真說一句天才,只有王浩才名副其實吧! …… 王浩對于‘天才不天才’的不在意。 弱化霍奇猜想,只是研究出一個‘表達手段’而已,他更關心的是實驗內容。 時間進入年底。 王浩提前通知所有人,過年時間不休假,當然幾倍的加班費是少不了的,他希望能夠盡快的完成研究,ca005的研究上,他已經有些等不及了。 大量材料被運送到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 大量的設備也被運送進來。 為了方便最新的實驗以及考慮到保密性問題,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面對學校的一邊,干脆就被圍欄封了起來,只留下一人通過的小門,另一側則開了大門。 這天,研究中心進行了第一個實驗,依舊是材料螺旋橫向的排列,得出的結果是反重力數值81.3%。 之后,馬上進行了三次實驗,一次實驗只間隔一天。 三次實驗,都是收集數據的基礎實驗。 主要數據包括反重力強度、反重力場覆蓋范圍以及電流強度所對應的磁場、儀器等數據。 在連續完成了四次實驗以后,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數據基礎,王浩馬上召開了論證會議,并設計出了一種新的方案。 “這個方案依舊是以螺旋結構為基礎,在每一個360度螺旋紋的后方,添加圓形的凸起?!?/br> “材料構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電流的控制,我們需要研究超高電流強度對于交流重力場的影響?!?/br> “另外,需要……” 王浩做出了實驗設計總結,隨后實驗組上下運轉起來,就開始為實驗做準備工作。 實驗準備,最主要的還是ca005的形態塑造。 這方面還是要合作工廠進行特殊制造,需要等待超過一個星期到半個月時間。 時間恰好是春節前戲,王浩干脆給所有人放了假,讓大家安心的過個年。 年后。 工廠打造的材料已經運送過來,實驗組重新集合在一起,開始了新一次的實驗。 每個人對于實驗結果都非常的期待。 在所有人的關注中,實驗結果也是非常驚人的,劉云利帶著激動匯報了數據,“這次實驗,我們檢測到的反重力強度為……” “90.3!” 會議室頓時發出一陣驚呼,即便已經達到了80的數值,但再超過90也是巨大的提升。 現在的反重力數值,每提升百分之一,都可以說是意義非常重大。 從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可不止是十個點,而是有著一倍的差距。 比如,一百噸的物體,減重百分之八十,剩下的就是二十噸。 減重百分之九十,剩下的就只有十噸。 十噸,和二十噸,相差一倍! 如果制造出一種飛行器,減重百分之九十,載重自然比百分之八十多一倍。 何毅咽了咽口水道,“這已經可以稱作是反重力航空技術了吧?” 王浩也感到非常激動,但他還是思考著說道,“理論上,應該還有提升空間?!?/br> “我認為,極限數值應該接近百分之93,但理論極限應該達不到,而且也需要實驗驗證?!?/br> “不過,這個數據也可以上報了?!?/br> 他說完讓劉云利寫報告,然后交代起工作,“讓材料組繼續大規模生產,我們還需要更多的ca005?!?/br> “到了這一步,也該考慮應用了……” 第二百六十九章 成果公開、國際熱議以及最新重大物理發現 ca005所制造的反重力強度,最高會在百分之93左右,是通過現有的構架進行粗略計算的結果。 這個結果不一定準確,但偏差也不會超過百分之0.3。 王浩之所以讓實驗組繼續朝著提升反重力強度的方向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更多的實驗數據以及更加精確的數值。 繼續提升反重力強度,目的并不是應用,而是理論。 他需要完善ca005半拓撲微觀形態,并以此推導出其他內容,來研究出更有價值的東西。 事實上,理論極限數值是不可能通過實驗得到的。 極限數值就只是理論上的計算結果,因為實驗肯定會存在偏差,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只是材料上一點不起眼的小凹陷,都可能會對于實驗結果造成影響。 所以極限數值是達不到的,ca005的半拓撲微觀形態,就不可能實現完美構造,但偏差肯定是越小越好。 當實驗研究牽扯應用的時候,現在的成果就已經超標了,并不是說反重力強度的超標,而是反重力強度接近理論數值時,所制造的反重力區域會大大縮小。 現在的實驗結果也是如此,反重力區域覆蓋的面積,比最初范圍小了很多,向外側只有0.02米的擴張。 如果牽扯到反重力技術的應用,就需要添加很多其他設備部件,區域覆蓋面積肯定是越大越好。 再繼續提升反重力強度,覆蓋面積只會越來越小,甚至可能就連作為冷卻劑的液氮都無法被完全覆蓋,就完全失去了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