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372節
第二百五十八章 吞并湮滅理論?王浩:論文從基礎上否定了弦理論! 愛德華-威騰是現今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他創造統一超弦理論的m理論,一手把弦理論送上了‘大一統’理論的寶座,被阿邁瑞肯《生活》周刊評為二次大戰后,第六位最有影響的人物,當代物理學家中h指數最高的一位。 作為這樣一名重量級的人物,愛德華-威騰在專業領域自然是非常有權威的,也屬于那種頂級學術期刊,發布成果根本不需要進行審稿的人物。 當愛德華-威騰確定了參與審稿工作以后,《科學》期刊的編輯部,馬上就把全篇的論文內容發了過來。 “以湮滅理論和弦理論為基礎解析大爆炸理論……” 愛德華-威騰讀了標題就很感興趣,當投入到最初始的內容時,卻稍微皺了皺眉頭,再繼續看下去以后,眼神則變得越來越亮,看得甚至有些激動起來。 這一篇論文是以‘湮滅力的高維定義’為基礎的。 正因為如此,看到最開始部分內容時,愛德華-威騰就皺起了眉頭,他很不喜歡有關湮滅理論的內容,因為相關的內容似乎就是在否定弦理論。 作為一名學者、論文評審來說,他還是盡量保持中立的態度。 湮滅理論的研究兩次預測了粒子對撞實驗,還直接預測了新的介子,甚至計算出了所處的能量區間。 這個成果是非常驚人的。 愛德華-威騰當然也清楚王浩和保羅菲爾瓊斯的研究有多么重大,發展到現在湮滅理論已經不能直接否定了。 他可以否定理論,但不可能否定數學、否定實驗結果。 所以,即便是有一些抵觸的研究內容,他還是很耐心的看下去。 當繼續看下去以后,愛德華-威騰慢慢了解了內容,頓時也變得有些激動,后續的內容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論文中的研究是把湮滅力解析為‘高維度的混沌’,混沌自然是無序的,不知道具體是什么東西,或者是力,或者是某種不能理解的高維物質。 總之,不能理解。 這個定義和湮滅理論的基礎完全不同,因為湮滅理論的基礎是把湮滅力定義為空間擠壓效應。 論文認為,現有湮滅力所有的表現,都只是高維映射在三維宇宙的展示,是高維對三維宇宙的影響下的表現性態。 “在高維湮滅力的影響下,才造就了宇宙大爆炸發生?!?/br> “宇宙爆發最初的奇點,只是高維對三維宇宙的初始表現,而后影響慢慢的擴散,也就形成了大爆炸性態?!?/br> “數學意義上來說,就是塑造出遞進擴散效應的物質。如果把湮滅力理解為高維的物質,宇宙內所有的質量,都來源于更高的維度……” “后續推論則是說,也許會出現引力,也是因為質量來源于高維,從而受到低維度的排斥……” “這個說法有意思!” 愛德華-威騰把論文整體看了一遍,發現里面的一些數學推導,以及后續的推論都很有意思。 這個研究絕對是非常新穎的,其中對大爆炸的表述同樣很新穎。 更重要的是,以論文內容為基礎構造的數學體系,利用了很大一部分弦理論的內容,而把湮滅力定義為高維產物后,湮滅體系就被包含在弦理論的維度框架內。 弦理論認為,人類所處的宇宙空間是9+1維時空中的d3膜。 那么湮滅力可以理解為,是處在9+1維時空中部的混沌。 “新穎而完美的解釋!” “這個理論,把湮滅體系包含在弦理論范疇內,數學結構做的非常嚴謹!” “真是天才啊……” 愛德華-威騰一直看到最后,有些遺憾審稿不會有投稿人名字,但他心里已經把論文作者定義為弦理論領域的天才。 看到這樣頂級的研究成果,他也不由得感到非常激動。 只不過,仔細研究了論文內的數學結構以后,心里稍稍覺得有些不對,仔細想想,又找不出是哪里不對。 ‘湮滅體系內統一在弦理論框架內’的驚喜,很快掩住了那一絲‘不對’,激動情緒重新占據內心。 在確定了數學論證沒問題后,他就給了論文通過,并寫了一句話評價,“這是理論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 一周后。 《科學-物理》期刊發布了新一期內容,其中一篇十幾頁的論文,吸引了眾多物理學家的眼球。 《以湮滅理論和弦理論為基礎解析大爆炸理論》 作者,萊德利-帕森斯。 當論文正式發布出來以后,國際物理界的反響非常強烈,新的研究把湮滅體系并入到弦理論的框架內,里面的數學內容論證極為嚴謹,完全找不出任何問題。 更重要的是,新的研究結合了湮滅理論和弦理論,一起去對大爆炸進行新的解釋,等于是把兩者結合在了一起。 同時,湮滅體系則被劃入弦理論的十一維空間體系中。 某種程度上來說,研究是把湮滅體系包含在了弦理論的研究范疇內,自然引起了大量的輿論熱議。 有些物理學家自然是看不過去的,他們可不是弦理論的追捧者,很多人還對弦理論非常的反感,而湮滅理論是能夠推導實驗,提前分析計算新粒子的,結果就被并入到弦理論體系中? “這是混-蛋邏輯?!?/br> 著名的天文學家,斯坦福大學的羅里森-培倫教授,直言不諱的說道,“我承認,它對于大爆炸的解釋確實很新穎,數學論證很嚴謹,卻強行把湮滅體系拉入弦理論的體系中,而實際上,它只是運用了一些弦理論的數學內容而已,完全可以說是全新的研究?!?/br> “弦理論的十一維度框架,包含實在太廣泛了,而且,他們所說的9+1維空間是否存在,或許再過一萬年也無法證實?!?/br> “因為湮滅力的高維性質,就強行把湮滅力說成是處在9+1維空間內,根本沒有任何道理?!?/br> “研究很好,但擴展一塌糊涂!” 好多物理學家的想法,和羅里森-培倫是一樣的。 他們欣賞研究的內容,但對于一些無關的內容解釋嗤之以鼻。 如果只以論文的主體內容來說,就只是以‘湮滅力的高維性態’為基礎,重新構造大爆炸的數學體系而已,和弦理論有關的部分,也只是利用了一些數學內容。 當然,弦理論的學者們不這么看。 論文的主體內容,用了弦理論相關的數學構架,就把湮滅理論和弦理論結合在了一起,等于是把兩者進行了捆綁。 湮滅理論是正確的,弦理論自然也是正確的。 那么湮滅體系并入到弦理論的體系中,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弦理論發展了幾十年,而湮滅理論,也只是剛剛出現的理論而已。 眾多的物理學家,再各自的平臺內為此爭論不休。 這都是國際物理學界發生的事情。 …… 西海大學。 王浩暫時還不知道新研究的事情,他收到了一個好消息,科學院公布了院士增選的最終候選人名單,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有意思的數據在于,數學物理學部總計有十六人進入了最終候選人名單,其中純數學研究的只有三人。 其中一個還是認識的人——東港大學教授鐘明初。 當初鐘明初和王浩一起獲得了陳省身數學獎,王浩還當場‘抄襲’了鐘明初的獲獎感言,記憶自然是有些深刻的。 現在兩人都進入了最終候選人名單,大概率也會一起評上院士。 那幾乎沒有懸念。 數學類的院士候選人就只剩下三人,不出意外他們三個都能夠選上。 潘衛國打電話過來,提前恭喜了王浩評上院士,因為已經到了最終候選人環節,距離召開學部大會,就只有一個月而已,評上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潘衛國還說起了鐘明初,笑說道,“鐘明初最開始是準備放棄的,后來還是應老院士勸說,才決定繼續參加?!?/br> “他的問題是和你的領域有重復。數論啊,要是換個領域也就沒關系了?!?/br> “應院士就勸他說,你的領域太多,微分方程、數論,就連幾何都有能拿諾貝爾獎的成果,而且評院士機會有限,放棄參加下一次,也許就評不上了,鐘教授這才決定繼續參加?!?/br> “不過到時候,也許會有點尷尬……” 王浩聽了也只是一笑而已,他確實沒有想到自己影響這么大,竟然會讓很多數學候選人放棄評選。 類似的事情也只是聽聽而已。 對于任何國內的學者來說,院士增選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未來肯定能評上院士的,放棄也沒多大關系。 有些不一定能評上的,就肯定爭取機會了。 院士,可是后半輩子的事情。 對很多學者來說,院士頭銜可要比面子和一些輿論爭議大太多了。 王浩倒是對于評上院士有些期待。 今年他已經被破格提升為一級教授,再有一個院士頭銜,他個人可以說達到了頂峰,已經升無可升了。 當然,現在的他早已不在乎職稱、頭銜了。 王浩才剛剛放下了電話,辦公室的門就被推開了。 保羅菲爾-瓊斯帶著些許憤走了進來,“王浩,你知道了嗎?” “什么?” “《科學》雜志最新一期,萊德利,他的新成果,湮滅體系竟然被并入弦理論的框架內,只是列出個的九加一維框架就得出結論,簡直不可理喻!” 保羅菲爾-瓊斯帶著氣憤說著,把打印好的論文放在了桌子上。 王浩皺了皺眉頭,拿過論文看了一下,“以湮滅力的高維為基礎,重新塑造大爆炸理論的數學體系?” “對,用了一部分弦理論的框架內容?!北A_菲爾-瓊斯氣憤道,“不可理喻??!只是用了一部分數學內容,就直接要吞并湮滅理論?這是什么邏輯?” 他實在感到非常的氣憤。 現在談到湮滅理論,全世界的學者第一個想到的是王浩,第二個想到的就是他,保羅菲爾-瓊斯。 湮滅理論成為了最受關注的物理理論,因為能直接預測粒子對撞實驗,受關注程度甚至高于了弦理論。 那個愚蠢的萊德利,竟然做出了一篇新的研究,想把湮滅體系并入到弦理論中? 絕對不能接受! 王浩淡淡的搖頭道,“這不可能?!?/br> 湮滅理論就是他提出來的,自然很清楚湮滅理論和弦理論的沖突,想把湮滅體系并入弦理論,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個研究肯定有問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