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351節
他說的都笑了起來,還補充了一句,“幸好我沒參加?!?/br> 潘衛國的成果資歷都有一些,也是有一定機會的,他說完繼續道,“你知道為什么嗎?都是因為你??!” “因為我?” “可不就是因為你,徐浩放棄了,就是因為和你一起參加,我估計后續還會有人放棄?!?/br> 潘衛國笑道,“院士評選確實很重要,但是名聲也很重要,和你一起參加,這一屆是混不過去的?!?/br> 王浩有點明白過來了。 他參加院士增選倒是沒什么,其他人就不這么看了,和王浩一起參加院士增選,沒選上就還好一些,假如最后真的選上了,名單公布出去,肯定就會引起網絡熱議。 王浩實在太受關注了,他成功當選了院士,肯定會被媒體注意,那么一起選上院士的人,有實力底氣的還好一些。 如果是沒有什么國際性的成果,也沒拿到過什么獎項,評上院士可能就被人指摘了。 到時候,輿論上可能會說,“這個人為什么能評上院士呢?” “他什么成果都沒有,竟然能和王浩一起評上院士?” “院士已經水到這種程度了?” “……” 一些沒什么特別的成果,只是拼資歷上來的,還不如干脆放棄好了,否則引起了輿論爭議,名聲都保不住了。 王浩聽的也只是笑了笑,他倒是沒覺得怎么樣,拼資歷上來的放棄也就放棄了。 院士可是學術帶頭人,若是資歷的的都能選上,感覺就沒什么意思了。 他又和潘衛國聊了幾句,隨后就掛上了電話。 等走出門的時候,正看到邱會安過來,滿臉激動的說道,“王老師,我完成了、完成了!” 王浩一聽就知道他說的是什么,頓時也高興的說道,“拿過來我看看?!?/br> 他重新進了辦公室,就給邱會安看了看后續的內容,發現就邱會安確實完成了后續的證明。 王浩也感覺非常高興。 如果是他自己完成了勒讓德猜想,也只是感覺完成了一個小數學問題,并不會感覺非常的激動。 邱會安是他的學生,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就是帶學生的成功! 王浩感到高興的同時,也給邱會安后續的證明內容,做了一個詳細的解析,順便簡化了一下,過程中有些繁雜的部分。 “你把這一部分再簡化一下,然后就可以進行整理了?!?/br> 王浩道,“等整理好了以后,到時候拿給我看看,我在幫你從頭到尾的檢查一下?!?/br> “沒什么問題,我就幫你投稿了?!?/br> “這篇證明投個《數學新進展》沒有問題,如果你不著急的話,也可以在《數學學報》上發表,不過意思都差不多,《數學學報》影響力大一點兒?!?/br> 如果站在王浩的角度來說,《數學新進展》和《數學學報》就沒有任何區別,都是屬于數學類型的頂級期刊。 對于其他人就不一樣了。 《數學學報》發表的論文比較少,質量也相對高一些,能夠在數學學報上發表論文,都可以說是一種榮譽。 邱會安很用力的點頭道,“王老師,都聽你的?!?/br> 等邱會安帶著激動離開以后,王浩的心情就更好了,他在實驗室里轉了轉,關心了一下航天局合作的項目。 因為組合新的構架早就已經完成了,項目已經進入到收尾的階段,就只是添加一些邊邊角角的內容,再過上一個月差不多就可以交工了。 王浩又關注了一下張志強的項目,和他談起了項目的難點。 兩人說著就要一起出去,路過工作間的時候就聽到一陣爭吵。 是海倫、陳蒙蒙。 另一個是……保羅菲爾-瓊斯? 張志強快步走了進去,打斷幾人的爭吵,開口問道,“你們在吵什么?”他想過去當個和事佬。 張志強可以說就是實驗室的‘二把手’,核心研究倒是參與不了,但實驗室大部分‘日常工作’,包括人事、后勤都會參與一下。 所以碰到爭吵的事情,他還是要過來管上一管。 保羅菲爾-瓊斯、海倫以及陳蒙檬停下了爭吵,一起朝著張志強看了過去,也注意到身后跟著走進來的王浩。 保羅菲爾-瓊斯認識張志強,但他沒有開口說什么。 海倫也沒說話。 陳蒙檬和張志強最熟悉,她就開口解釋道,“是這樣的,我們在談量子物理中,引入湮滅力后的基礎表達方式?!?/br> “瓊斯老師認為可以通過一根特定的振動弦來解釋湮滅力,但這個振動弦基礎是假想的引力子,需要11個維度才能夠運行,還描述出11個維度是怎么全縮在一個極為微小的空間里,大約是10的-33次方厘米的空間?!?/br> “我和海倫都認為,這就是弦理論的方式,是錯誤的。如果以這種方法來引入湮滅力,就會讓基礎的表達變得非常復雜,必須要讓湮滅理論和弦理論結合在一起?!?/br> “張老師,你怎么看?你覺得誰是對的?” 陳蒙檬解釋完以后,和保羅菲爾-瓊斯以及海倫,一起用犀利的眼神看向了張志強。 張志強聽的腦子都蒙了,他從左到右和三人對視一眼,半張的嘴好半天才說出一句,“這個問題……要不等吃過飯再說?” 他低頭看了下手表,一把拉住王浩道,“快到飯點了,我都餓的不行了,快走吧?!?/br> “……好吧?!?/br> 王浩猶豫了一下,留下一句,“學術討論,沒有絕對正確的方向,還有,注意不要打架??!” 兩人一起走了。 他們這么一打岔,幾個人也沒有繼續爭吵的心情了。 其實就像是王浩說的一樣,學術的研究沒有絕對正確的方向。 保羅菲爾-瓊斯的想法沒有錯誤,因為他一直在研究弦理論,就可以直接拿來一些數學邏輯進行嵌套使用。 海倫、陳蒙檬也沒有錯誤,他們受到王浩的影響比較大,還是希望能夠從無到有的進行研究。 后者的速度肯定要慢一些,但貴在穩扎穩打。 前者則是速度快,中途可能會出現錯誤,后續的研究也許就會產生矛盾,還需要慢慢修正。 保羅菲爾-瓊斯來到西海大學以后,大部分時間也是待在梅森數實驗室,他還沒有正式進入崗位中,也就沒有教學相關的工作。 梅森數實驗室的環境相對好一些,他就能夠在這里安心做研究。 保羅菲爾-瓊斯到來的好處是,王浩變得輕松了一些,海倫、陳蒙檬、許超都是做湮滅理論結合量子物理的研究,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問他。 在量子物理、理論物理方面,保羅菲爾-瓊斯要比王浩專業的多。 保羅菲爾-瓊斯的到來也有不好的地方。 比如,他完全沒有‘老師’的樣子,似乎也像是個孩子一樣,針對問題會和學生進行爭論。 天才,總是與眾不同。 …… 一周后。 王浩收到了消息說,超導材料實驗組那邊制備了一個新的材料,他馬上就去了實驗組。 等找到了鄧煥山以后,他就見到了新制備的材料。 那是一小層金屬類的薄膜,偏銀灰色相對有一些暗淡。 鄧煥山介紹說道,“王教授,我們按照你說的方向,連續做了三組實驗,終于得到了這么一層薄膜,具體的元素含量還沒有詳細測定?!?/br> “按照我的經驗來說,這個薄膜的臨界溫度,應該比上一次高一些?!?/br> 鄧煥山的經驗談沒什么問題。 因為長期總是超導材料的研究,對于制備方法了然于胸,他看一眼材料就能做個大概的判斷。 “你覺得臨界溫度能提升多少?”王浩好奇的問道。 “應該達到85k吧?”鄧煥山猶豫著說道。 “只有85k?” 鄧煥山本來是挺激動的,聽到王浩這么說,心里頓時有點泄氣,還是強調了一句,“85k,已經不少了,比上次提升了6k啊?!?/br> 他確實有點興奮。 他們按照王浩所說的方向去做實驗研究,本來是沒抱什么希望,可沒有想到還真研究出了新材料,而且看起來很不錯的樣子。 新材料的超導臨界溫度,具體有多少,他也是非常期待的。 王浩點頭道,“什么時候可以開始測定?” 鄧煥山道,“等材料性態穩定了,估計要到下午吧?!?/br> “那我先看看制備過程?!?/br> 王浩說完就看起了實驗過程,發現確實是按照他說的方向去做的研究,而結果就制備出了新材料。 他仔細對過程進行了分析,也估算出了一個數值,“最低能超過100k!” 這是通過簡單分析得出的結論。 雖然并沒有完全破解材料制備過程和材料之間的關系,但他對于理論的理解不是其他人能相比的。 另外,他也有上一次實驗過做參照。 這樣制備出來的材料超過100k也是很正常的。 鄧煥山聽到王浩說的話,頓時瞪大了眼睛,他實在是不敢相信,新材料的臨界溫度超過100k? 這個數字太不可思議了。 哪怕是他親自參與的研究,也感覺100k的數據很不靠譜,但是聽了王浩說的他也沒有說什么。 現在就感覺是兩人一起對于新材料的超導臨界溫度進行預估,鄧煥山心里也是很矛盾的,他一方面希望王浩估計的是對的,另一方面又感覺自己的專業性受到了質疑。 “85k,就不錯了!” “如果能達到90k,簡直是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