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298節
超導辦公室賬面上能動用的經費就只有一個億,直接劃掉了五千多萬給物理實驗室,后續只能等待基金會明年的經費分配了。 他們手里負責的項目很多,可不只是物理實驗室和基礎科學中心。 單單一個科學院超導實驗室就有好幾個大項目,還有其他大、中、小型實驗室,五千萬聽起來很多,但對于超導辦公室來說,只能維持后續的運營而已,再有其他項申請審批,也只能拖到明年了。 國內的科研經費就是這樣的,因為是統籌進行資金的分配,某個項目多拿一些,其他項目就要少拿一些。 當然,那就是超導辦公室的事情了。 王浩可不會去考慮這么多,他只是負責自己的項目,自然要為項目多爭取經費。 首都之行,拿到了一億多的經費,回去以后,和244工廠方面合并項目,等于是擴大資金的同時,也擴大了研究規模。 他的心情還是很不錯的,也對于實驗后續有了期待。 王浩沒有直接離開,而是在首都多待了兩天,就讓何毅先買票回去了。 兩天后,他去參加了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項目論證會。 這是最后一個目的地。 王浩是新的論證會召開臨時邀請加入的。 相關項目討論已經超過三年,中途舉辦過六場大型論證會,每一次都能吸引各個領域的學者加入,但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結果。 王浩就是帶著好奇參與進來的,他進了會場和見到的人寒暄幾句,隨后就找了個位置坐下來聽。 這種論證會就是項目牽頭人對于項目做一個介紹,隨后其他相關人員分別做報告,最后在一起討論分析。 即便到了討論分析階段,也很難得出什么結果。 他們需要論證一個可行性方案,考慮的方面包括技術、設計、建造成本、參與建造的公司、時長、后續維護成本等等。 很多方面都要進行論證。 只有能拿出一個完善的可行性方案,上級才可能會考慮撥款支持項目。 這主要是因為項目需要的資金是海量的,磁懸浮列車的成本已經很高,高溫超導磁懸浮就更是提升了一個檔次。 即便只建立十公里的軌道,項目花費可能也會達到幾百億。 這個項目是由科學院院士廖光遠、杜偉牽頭的,他們對于項目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隨后也說起了建造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的意義,包括對磁懸浮列車的升級,高溫超導技術的應用,也能帶動相關領域的研發,還說了一些諸如‘讓世界看看國內的技術實力’之類的官話。 之后好幾個學者上臺,做各自領域的報告演講。 王浩一直跟著聽,后來發現論證會也沒什么意思,就是一大堆學者討論怎么實施項目,可實際上,因為技術還不成熟,耗費資金規模太大,短時間不太可能通過。 等上午的報告結束,他就準備離開了。 廖光遠注意到了王浩,特別走過和他說話,也問到說,“王教授,你對這個項目怎么看?”他希望能獲得王浩的支持。 王浩是最頂級的數學專家,在高層眼里還是很有影響力的,項目能夠得到王浩的支持,獲得批準的可能性都會大大增加。 王浩猶豫了一下,還是說道,“廖院士,我覺得短時間內,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沒有實施建造的意義?!?/br> “為什么?”廖光遠皺住了眉頭。 旁邊其他人也看過來。 王浩道,“耗資規模太大、運營費用非常高,肯定會持續虧損,等等?!?/br> 他一口氣說完,隨后道,“我相信耗資、維護等方面,其他人肯定是說過了,那么我就再說一個理由?!?/br> “技術!”王浩說的非??隙?。 廖光遠馬上道,“我們已經制造出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br> 王浩搖了搖頭,他從褲兜里拿出了手機,展示給其他人看,“大家都知道手機。十年前、二十年前,根本不敢想象現在的手機。大屏幕、手指cao作,各種功能就不用說了?!?/br> 其他人聽著點點頭。 王浩繼續道,“現在也一樣。我們不能想象十年后的超導技術,磁懸浮技術,具體會是什么樣子?!?/br> “這樣的項目一投入就是幾百個億,建造時間跨度,最少也要五年以上,如果到時候,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呢?” “之前投入都會打了水漂!” 廖光遠笑著搖了搖頭,“王教授,我知道你也在從事超導的研究,但是你可能不太了解,和三十年前相比,現在超導領域的技術幾乎沒有變化?!?/br> “理論,依舊是那一套理論,材料的變化也很小,還是需要100k以下的溫度?!?/br> “同樣的,磁懸浮技術,還是我們從徳國購買的那一套,即便是其他國家,也沒有突破性的研究……” 其他人聽著也點了點頭。 王浩笑道,“過去不代表未來,也許超導技術,馬上迎來飛速發展呢?” 他說完沒再繼續談,而是轉身離開了會場。 …… 在超導的研究領域上,王浩可以算的上是一個新人,依靠復刻國外實驗的研究,申請到一個大型項目。 僅此而已。 所以他的話也不會有什么影響力。 超導技術突破的輝煌時期,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阿邁瑞肯科學家柏諾茲和穆勒,發現了一種鋇鑭銅氧化物在35k時,就已經開始出現了超導現象。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柏諾茲和穆勒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因此掀起超導研究的新高潮。 當時全世界有兩百多個實驗小組參加了超導研究的競賽,新聞媒體鋪天蓋地的對于超導進展的做報告。 后來長時間的研究,發現再沒有質的突破,超導研發的熱情就過去了。 現在國內好多頂尖的超導專家,都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他們或許當時只是無名小卒,后來參與了一些研究,發現了一些新的超導材料,也就慢慢有了名氣。 王浩還屬于超導領域的新人,但他也不在意別人怎么看,因為他的研究方向,和常規領域是不同的。 他只是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已。 在回到了西海大學以后,王浩就去了物理實驗室,召集核心人員說起了經費、后續研究的問題。 其他人也都打起了精神。 現在新設備已經在調試中,只需要等待經費劃撥到位,就可以繼續后續實驗了。 王浩對于實驗的安排是,以至少三種單質金屬為材料,做超導的交流重力實驗,并詳細檢測實驗中的參數。 這種研究說起來很輕松,做起來卻非常的復雜。 單質金屬的超導臨界溫度很低,相對高一些的‘鉛’、‘锝’,超導臨界溫度也只有7k、8k而已。 其他一些超導金屬,臨界溫度大多不足1k。 要制造如此的低溫,還需要實驗配合,難度是非常非常高的,需要用到大量的高壓液氦,實驗設計要求也更高。 同時,經費投入也會更多。 何毅簡單算了一筆賬,看著數字都直撇嘴,“即便有了新的設備,一次實驗,也至少花費三百萬以上?!?/br> 王浩倒是不在意,還進行了一下計算,“一次三百萬,我們有一億五千萬經費,可以做五十次實驗?!?/br> 何毅都聽的愣住了,好半天用力豎起大拇指,“……豪!” 王浩已經迫不及待了。 之前的研究已經建立了微觀形態的幾何框架,后續就是做實驗記錄數據,只要有足夠的數據支持,就能夠對框架進行完善。 之后,就可以找到微觀形態穩定性和激動超導溫度之間的關系。 這個對應系數非常關鍵! 非常重要! 就像是很多物理定律的系數,比如,萬有引力常數,通過萬有引力常數和公式,就可以計算出兩個星球之間的引力。 現在的系數則是用來計算單質金屬,或者說是‘單質元素’的超導臨界溫度。 只要能夠研究出來,一定會是超導領域的重大進展,近而引發新一輪的超導熱潮。 王浩不由得想起和廖光遠的對話。 未來? 最少超導的理論機制上,馬上就會迎來巨大突破性進展! 第二百一十五章 投稿《自然》雜志,物理界開啟新一輪超導競賽! 一周后。 科學基金會的撥款經費已經到位,撥款速度還是非??斓?,大概也是考慮到物理實驗室這邊的催促。 對超導辦公室來說,早撥款和晚撥款都是一樣的。反正都是今年的經費指標,拖著經費不劃撥也沒有意義。 經費到位。 物理實驗室開始實驗準備,購買了大量實驗所需的材料。 同時,實驗也要開始了。 這次參與實驗的核心人員變多了。 主要分為兩隊人。 一隊是物理實驗室參與項目的人員,包括向乾生、何毅、肖新宇、顏靜、趙川鑫。 另一隊是244工廠的研究員,包括劉云利、阮偉平、薛常以及王強。 因為理論方面已經準備的很充分,王浩就直接交代起了工作,多方向就選取三種金屬進行實驗。 會議也是討論選取的金屬,最終敲定了鉛、汞和錫,考慮的主要是成本問題,三種金屬都不算昂貴,超導臨界溫度也能接受,其中錫的臨界溫度最低,只有3.722k,鉛的臨界溫度最高,為7.193k。 然后就是實驗分配。 244工廠的團隊已經搬遷過來,基地就在距離西海市百公里的地方,交通、通訊都還算方便,他們的設備也很完善,不比物理實驗室差,只要有足夠的經費就可以完成實驗。 兩個團隊的項目合并,經費都是統一管理的。 王浩就直接分配起了實驗任務,三種金屬要做六次實驗,就直接對半分,每個團隊負責三次實驗。 在實驗公布正式開始前,他還是強調了數據問題,“實驗數據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激發交流場的溫度,必須要有準確的數值,所有數據,都要有超高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