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221節
西海大學。 王浩已經收到了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邀請函,在會議召開的前一天早上,他就和地質系的朱鵬教授一起去了首都。 朱鵬所率領的研究團隊所做出的探礦技術相關研究,獲得了科學技術進步獎。 雖然只是獲得了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但也相當了不起了。 朱鵬就是代表團隊去參加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兩人一起直飛首都。 等到了首都的時候是下午四點鐘,他們一起到酒店放了行李以后,到周邊轉一轉,吃了個晚飯就回去休息了。 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前一天,還是要養足精神,防止有任何意外發生。 第二天上午的時候,王浩和朱鵬就一起去了大會堂。 等進入到大會堂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在里面了,好多人見到王浩都主動過來打招呼,大部分人都是不熟悉的,但還是有好幾個熟人。 比如,彭輝。 比如,吳暉院士。 再比如,航天局的司長劉榮興。 劉榮興見到王浩很高興,他大贊了王浩在博客上發表的證明,“之前見到那個巴克馬斯特的研究,有好多人都開始擔心了,他們都在說,模擬系統到底有沒有問題?會不會出現意外?” “這種是一點錯誤都不能有的,哪怕只是有可能,都很可怕!” “你的那個證明一出來,大家都不擔心了!” 其他人也順著劉榮興的話頭說了起來。 這是最近一段時間數學與應用數學相關最火爆的話題。 “就只是做個小論證?!蓖鹾频?,“我最開始就不擔心。ns方程肯定是有效的,只不過證明起來非常復雜,你們擔心ns方程應用上不可靠,完全沒有必要?!?/br> 王浩和幾人笑談著,也有其他人過來握手認識。 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還沒有正式開始,但獎項已經確定了,大家都知道王浩獲得了自然科學一等獎。 這已經不僅僅是‘可能’。 能在這個年紀,憑借數學研究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前途不可限量,說能超越一些著名的數學家,一點都不奇怪。 好多人都想過來認識一下。 王浩也表現的很熱情,能站在大會堂的最差也是一個大項目的負責人,而且做出的研究成果還非常的突出。 像是彭輝這種,都屬于邊緣的角色。 好多了解情況的人,都知道彭輝的研究之所以突出,和王浩做的分析存在直接關系,而不是彭輝的能力有多么突出。 這時候,最尷尬的就是朱鵬了。 他最開始和王浩站在一起,還有人過來和他握手,但根本叫不出他的名字。 后來過來的幾個人,連理會都不理會他,也只有其中兩個認出了他,和他握了下手,就繼續和王浩說話了。 朱鵬就只感覺到非常尷尬,心里默默道,“這就是教訓!下次再也不和王浩一起了……” 很快。 會議到了開始的時間。 這一次的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評選出274個項目,11名科技專家以及一個國際組織,前來參加的人還是很多的。 這也是國內最高級別的科學技術頒獎大會。 王浩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擺正姿態,認真聽著臺上領導的講話,他一點都不感到困倦,甚至還精神奕奕的。 等走完前面講話的流程以后,就到了集體合影拍照的階段,所有人按照指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隨后領導組進場,和前排的人一一握手。 站在最前排的都是獲得重要獎項或是重大項目的負責人。 王浩也站在了最前排,他的位置處在中間,領導組進場以后,和前排的人一一握手,很快就到了他的位置。 旁邊跟著的記者不斷的拍照。 這時候,王浩都感覺非常的激動,想想父母、親朋、同事、好友,都會通過新聞看到自己站在這個代表榮譽的會場,看到自己和領導握手。 這一刻是非常值得驕傲的。 和領導握手的感受也沒什么不同,但領導對于王浩顯然非常重視,握手時間持續了好幾秒鐘。 等握手結束以后,領導還拍了拍王浩的肩膀,說了一句,“還真是年輕??!” 在這個會場里,王浩的年輕就是最大的特征。 絕大部分來參加大會的都超過四十歲,甚至超過了五十歲、六十歲,極少能看到四十歲以下的年輕學者,更不用說三十歲以下了。 握手的環節結束以后,就是一起進行合影。 合影結束,各回各位。 科學技術頒獎大會進入到最主要的環節,領導宣讀了大會最重要的、代表最高榮譽的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的是兩位老院士。 這個獎項一般代表了終身的肯定。 有一個老院士還是坐著輪椅上臺的,頒獎的時候也坐在輪椅上,但也激動的淚流滿面。 他們獲得了最高科學技術獎,也代表著獲得了終身的榮譽、最高的肯定。 之后就是自然科學獎。 二十幾年前,自然科學一等獎只會授予單獨的個人,但后來因為爭議問題就做出過調整。 爭議主要是因為往往一個研究都是團隊合作完成的,只頒發給團隊中的一個人,對于其他的貢獻人是非常不公平的。 后來就調整為針對項目做評選,最高可以的授予對項目貢獻最多的五位科學家,特殊情況下還可以增加人數。 所以自然科學一等獎公布的人員名單還是比較多的,一共有六個人獲獎。 領導宣讀了名單,“獲得年度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項目是《尋找無窮列式數學轉換法》?!?/br> “獲獎人,西海大學,王浩教授!” 領導繼續宣讀獲獎名單,宣布了一個化學研究項目后,公布了項目對應的獲獎人,“獲獎人,王啟坤院士、秦立新院士、張學明教授、韓前教授以及呂續村教授?!?/br> 獲獎名單上的學者馬上站起來,接受了全場的掌聲,在掌聲中一起上臺接受領導的頒獎。 這個時候,好多人就發現了尷尬的情況。 第一個項目獲獎人是王浩,他只有一個人,而且非常年輕。 第二個項目獲獎人有五個,都是五六十歲的學者,其中還有兩個院士,他們并排站在另一側。 一邊是一個人,還非常年輕;另一邊是一排人,還都是年紀大的學者。 他們是獲得同一個獎項。 針對一個項目的頒獎,肯定就只有一個證書,頒獎的領導把證書交到了王浩的手里,和王浩親切的握手,恭喜他的獲獎。 之后又去了另一邊,連續和五個人握手,也只給了一個證書。 頒獎臺上的情況看似很正常,卻讓臺下的學者們產生一種怪異的感覺,仿佛站在臺上會非常的尷尬。 有些學者甚至慶幸起來,“幸好沒有獲得一等獎,要是一排人上去和一個小年輕站一起,實在太尷尬了?!?/br> 當然。 這樣想只是因為沒有獲獎。 另一邊的幾個人確實感到尷尬,能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接受領導的頒獎,自然心里都非常的激動,但激動中也免不了那么一絲的尷尬。 和對面的小年輕相比,他們似乎什么也算不上,他們五個人還有身后團隊取得的榮譽,和對方一個年輕人是一樣的。 好在尷尬總會結束。 頒獎儀式結束以后,他們趕緊走下了臺,甚至都不想多停留一秒鐘。 王浩倒是沒感覺到什么,他只是回到了座位上,就繼續看著頒獎典禮,剩下的都和他無關了。 在連續不斷的頒獎后,頒獎儀式也很快結束。 中午,學者們被招待用餐。 這時候氣氛就輕松多了,沒有頒獎過程中的緊張和嚴肅,大家可以說說笑笑的自由活動。 有個經濟部門的領導,還特別過來和王浩握手認識,贊嘆道,“雖然很多人這么說,但我還是要感嘆一句,你實在太年輕了?!?/br> “而且你的研究非常出色,談到數學的時候,我總是能聽到有人說起你?!?/br> 王浩客套了一下。 領導感興趣的問道,“你剛剛完成那個數學方法的研究,現在有沒有其他方向?打算繼續研究什么???” 王浩道,“數學上,我有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ns方程,一個是哥德巴赫猜想?!?/br> ns方程是大領域的研究,領導聽了一下就過去了,但對哥德巴赫猜想卻很感興趣,“你打算繼續陳景潤先生的研究?” “那倒不是?!?/br> 王浩解釋道,“陳景潤先生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是篩法。但是我認為這條路是走不通的,不可能證明‘1+1’?!?/br> “我現在有個想法,就是用群論的方法,去對于質數進行分析,利用運算分析的手段,去研究……” “烏拉烏拉~~” 王浩一說起來就是一大套,說的內容還非常的專業。 領導表現出認真聽的樣子,但感覺腦門有點疼。 旁邊有個數學院士,聽的很感興趣,趁著話頭問道,“你這個想法很新穎啊,有沒有什么進展?” 趁著這個時間節點,領導趕緊說了一句,“你們繼續聊,數學上的事情還是要你們專業的一起來分析,我到那邊去……” 然后,趕緊走了。 王浩伸了一下手感覺有點遺憾,他還想多和領導說上幾句,也許下次再申請項目,經費就能多一點? 現在他不是一個人了,還負責一個數學計算機實驗室,經費還是很重要的。 之后還有好幾個人過來和王浩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