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節
書迷正在閱讀:背刺太子后我死遁了、后宮生存指南[清穿]、我的兩個頂流親兒子終于和好了、保命要從娃娃抓起、特種歲月之彈道無聲、經營無限流副本的第一步、神諭殘卷、龍在天涯、渣“攻”求生指南、炮灰人夫攻的賢惠日常
“內因才是各自覆滅的根本?!?/br> “而‘變法’則是貫穿整個戰國時期?!?/br> “也是六國滅亡之根本?!?/br> 扶蘇心神一凜。 他正襟危坐,目不斜視,安靜等著嵇恒講解。 他知道。 嵇恒今日的這番見解,恐才是始皇傳回‘更法’二字的真正意圖。 他又豈敢生出半點疏忽怠慢? 嵇恒負手而立,淡淡道:“韓國盛于變法,同樣亡于變法?!?/br> “韓國以忠直族群而聞名天下,卻又以術治亡國,實乃天下異數也?!?/br> “在此之前,你需明白一件事,戰國大爭之世,一國主體族群之風習,對國人國風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韓國在戰國之初,卻是與后期韓國有著截然不同的風貌,戰國之初,韓國有著強勁的擴張活力?!?/br> “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政尚忠樸,猶又先王治遺風。潁川敦厚……南陽任俠。故,至今謂之夏人?!?/br> “戰國初的韓國是以三代中的夏人自居的?!?/br> “也是一個忠直族群?!?/br> “然大政之世,魏國率先完成變法,隨著李悝變法后,魏國的迅速強大,而三晉相鄰,當此之時,魏國多次攻打趙韓,三晉沖突驟然加劇,再此之時,韓國主動求變,因而有了世人皆知的申不害變法?!?/br> “申不害是法家術派名士,也是術治派的開創者?!?/br> 說到這。 嵇恒有意停頓了一下,隨后才繼續道:“術治之所以能歸于法家,原因在申不害的術治以承認國法為前提,以力行變法為己任,然術治派真的是法家嗎?” “當是非也?!?/br> “當時術治只是為天下士人看做法家而已?!?/br> “究其實,術治派與當時真正的法家主流商鞅,兩者有著尖銳沖突與重大分歧?!?/br> “分歧之根本?!?/br> “法家主流主張唯法是從,術治派主張以實現術治為變法核心?!?/br> “術治者何?” “督察臣下之法也?!?/br> “即是整肅吏治并保持吏治清明而方法手段也?!?/br> “所以名之以‘術’?!?/br> “就實而言,術治的理念根基發自吏治的腐敗與難以查究,且認定吏治清明是國家富強民眾安定的根本,如此理念并無不當?!?/br> “然此間要害便是術治變法后出現了扭曲變形?!?/br> 聞言。 扶蘇臉色微微一變。 他過去也對術治嗤之以鼻,認為術治不過是陰謀算計。 而今聽到嵇恒如此評價,也是當即明白過來,自己憎惡的非是術治,而是術治下的扭曲變形。 嵇恒淡淡道:“申不害在韓國主張近二十年,在這二十年間,韓國術治大大膨脹,依靠種種秘密手段,查核官吏的權術,在這二十年間迅速擴張為彌漫整個韓國朝野的惡風?!?/br> “由是日久?!?/br> “君臣爾虞我詐,官場勾心斗角,上下互相窺視,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個個不寧,在如此情況下,豈能有心務實正干?” “在這幾十年間,韓國本有利于凝聚人心,激勵士氣奮發有為的可貴品格,都在這幾十年間的權術之風下惡化為老實無能而終遭唾棄,所有的卑鄙齷齪的手段技巧,都被權術之風推崇為精明能事,所有大義節cao赴險救難的大智大勇,都被權術之風矮化為迂腐迂闊?!?/br> “一言以蔽之?!?/br> “在術治之下,從政者只將全身自保視為最高目標,將一己結局視為最高利益,以國家興亡為己任而敢于犧牲的高貴品格蕩然無存?!?/br> “然申不害變法后,的確使韓國吏治整肅,一時強盛而獲勁韓之名,各大戰國不敢侵犯?!?/br> “與此同時?!?/br> “這次變法也徹底摧毀了韓國族群賴以立國的道德基礎,打開了人性丑惡的閘門,使一個以忠直品性著稱于天下的族群,墮入到最為黑暗的內耗深淵,由廟堂而官場而民間,節烈勁直之風不復見矣?!?/br> “韓國在申不害變法后,急速衰落,真的能全部歸咎于變法?” “同樣非也?!?/br> “而是韓國受術治派影響太深,朝野上下都信奉權術,但實施權術又很笨拙,最終連權術賴以存身的強勢根基也不再追求?!?/br> “韓國君臣忘記了一件事?!?/br> “韓國變法是為謀自身強大,最終反倒落入到不謀自身強大,而篤信權謀存身的怪象?!?/br> “也不由韓國淪為戰國時期的政治笑話?!?/br> “然這其實也無可厚非?!?/br> “因為只要會玩弄權術,學會鉆營,便能輕松的晉升高位,又有多少臣子能按耐住性子,再去圖謀變法強國之法?” “正因為此,韓國中后期再也沒有了錚錚的變法強國之意,廟堂君臣的所有身心,全都集中在了避禍謀人的算計之中,如此滑稽荒誕的術治之邦,又豈能再度興盛?” “世上無論多么高明的權術,只要脫離實力,只能是風中飄舞的柳絮;一只雞子無論以多么炫目的花式碰向石頭,結果都只能是雞子破碎?!?/br> “術只是統治的工具?!?/br> “韓國的變法,只有個開端,便草草結束?!?/br> “最終落得個國滅身消?!?/br> “不亦悲哉?!?/br> “韓國的變法本身并沒有問題,但并沒有后續,淺嘗輒止,流于表面,也忘卻了變法之初衷?!?/br> “這次變法實則是失敗的?!?/br> “更法是在變法的基礎上,對變法做出相應改變,使其不背離變法之初衷,推動變法能更進一步,甚至是走出原本的舒適區?!?/br> 聞言。 扶蘇若有所思。 更法不僅是為了延續變法成果,更是為的更進一步,讓變法更深刻。 嵇恒面色如常,緩緩道:“接下來是趙?!?/br> “趙人之族性傳統,勇而氣躁,烈而尚亂?!?/br> “尚亂其實是秦趙兩族的共性?!?/br> “何謂亂?” “妄誅謂之亂?!?/br> “也即是說,妄殺便是亂?!?/br> “何謂妄殺?” “其一不報國君而擅自殺戮政敵?!?/br> “其二不依法度而以私刑復仇?!?/br> “妄殺之風泛濫,在國家廟堂,便幻化為不可阻擋的兵變政變之風,動輒以密謀舉事殺戮政敵,以求解脫政治困境,或為實現某種政治主張清除阻力?!?/br> “在民間方面,則是私斗成風,不經律法而快意恩仇的社會風習?!?/br> 聽到嵇恒說趙,扶蘇面色微顯尷尬。 因為秦也是如此。 這或許便是同根同源的共性吧。 嵇恒繼續道:“秦趙同源同根,所以在春秋及戰國前期,兩個邦國實則是同一處境?!?/br> “廟堂多亂政殺戮,庶民則私斗成風?!?/br> “而秦趙之所以出現錯離,原因你其實也清楚?!?/br> “便在于商鞅變法?!?/br> “而趙國實則是沒有商鞅這般鐵腕人物的?!?/br> “更沒有這般人物進行深徹的強力變法,因而趙氏部族的烈亂秉性是一直存在著?!?/br> “趙國為諸侯開始,為國十二代,而有十一次兵變政變內亂?!?/br> “這也是戰國絕無僅有的?!?/br> “戰國大爭之世,每個諸侯國內都曾發生過內政,然如趙國這般這么頻繁,這么連綿不斷且每每發生在強盛時期而導致國家直接跌入低谷的,縱觀戰國諸侯,也僅此一家了?!?/br> “正因為此?!?/br> “趙國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下,國力大增,但亂政習風又再度發作,且始終不能抑制,到后期更是愈加酷烈化密謀化,最終導致趙國轟然崩塌?!?/br> “趙國亂政痼疾才是趙國滅亡的真正內因?!?/br> “呂不韋所著《呂氏春秋·介立篇》有一則評判云:‘韓、荊(楚)、趙,此三國之將帥貴人皆多驕矣,其士卒眾庶皆多壯矣!因相暴以相殺。脆弱者拜請以避死,其卒遞而相食,不辨其義,冀幸以得活……今此相為謀,豈不遠災!’” “呂不韋當年久居趙國,對戰國風土人情了解頗多,卻是對趙國將帥貴人與士卒眾庶做出如此評判,油然可知此三地之短視?!?/br> “在此三地想同心謀事,根本就是異想天開?!?/br> “不過秦趙同源,兩者很容易做出比較,因而我也就不多言?!?/br> “但我對趙地其實并無偏見?!?/br> “就我而言?!?/br> “唯有如此社會土壤,才有如此政治土壤?!?/br> “唯有如此政治土壤,才有如此亂政頻仍?!?/br> “而也就是在這般亂政頻仍的地界賞,卻是出現了兩位經世之才?!?/br> “其一是慎到?!?/br> “其二是荀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