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節
書迷正在閱讀:背刺太子后我死遁了、后宮生存指南[清穿]、我的兩個頂流親兒子終于和好了、保命要從娃娃抓起、特種歲月之彈道無聲、經營無限流副本的第一步、神諭殘卷、龍在天涯、渣“攻”求生指南、炮灰人夫攻的賢惠日常
如果不是士人,或者就是普通出身,根本別想踏上仕途。 扶蘇這兩個建議一出,對于那些底層士人,以及底層黔首而言,提供了一個十分可觀的上升空間,或許再往上依舊有很大的難度。 但至少已經是從無到有了。 而這未嘗不是扶蘇建議的高明之處。 給底層機會,但也只是機會,想真正登臨廟堂,注定機會渺茫。 大秦的核心終究要落到學室上。 只要學室不改變,朝堂及一些核心位置,注定不會有太多變化,但對于底層民眾而言,官府愿意開出一個口子,又何嘗不是皇恩浩蕩? 李斯此刻對想出這兩辦法的人也是充滿了好奇。 此人眼光很是毒辣。 他直接選擇拋棄儒家跟貴族,進而擁抱最底層、最不起眼的布衣士人及數量最多的黔首群體,而且一些理念其實跟商鞅的治政之道暗合。 而這種政策未嘗不是軍功爵制最好的宣傳之法。 也是對大秦新政最好的解釋。 高明?。?! 這就是李斯心中的評價。 不過他也看得出來,這兩個政策恐只是開始,并不會僅是結束,一定還會有后續的,而且后續多半是針對貴族跟士人,因為那人眼中似就容不得這兩個群體,或者說是見不得這兩個群體高高在上。 李斯笑著撫了撫須。 見百官沒有異議,扶蘇目光微凝,他在心中沉吟了一下,繼續道:“不過僅僅是這些,我認為是不夠的,或者說是對老秦人有些虧待,老秦人為大秦拋頭顱灑熱血,付出了太多太多,這些功賞本就是老秦人應得的?!?/br> “但老秦人是這場天下戰爭的勝利者,眼下他們又哪有半點勝利者的模樣?” “我個人認為還當對老秦人進行嘉賞?!?/br> “譬如……” “對老秦人賜氏?。?!” 第227章 秦之特異也! 賜氏? 扶蘇的話一出,舉殿滿是驚疑。 他們一時甚至沒有往這方面想,杜赫凝聲道:“敢問殿下,你所說的賜氏是何等賞賜?” “臣有些不明?!?/br> 扶蘇笑了笑,平靜道:“自古以來,勝利者當有勝利者的姿態,但大秦的將士又是如何?大秦一統天下后,他們跟隨詔令遠去北疆,南至嶺南,還有的被遷移到了關東等等,幾乎沒有感受到作為勝利者的好處?!?/br> “但又豈能如此?” “商君很早就定下了一件事?!?/br> “有功者顯榮!” “大秦將士立下了赫赫功業,卻有幾人獲得了顯榮?僅僅少數人的顯榮,難道就能算作大秦將士的顯榮?” “我扶蘇認為是不夠的?!?/br> “一統河山,這是一場天下的戰爭,甚至是自古以來最為重要的一場戰爭,他們作為戰爭的勝利者,難道就要這么長久沉寂?不能得到半點勝利者的榮光?” “但真如少府之前所言,朝廷的財政終究有限?!?/br> “就算想賞賜也實在無能為力?!?/br> “田宅賞賜不了,錢糧同樣無可奈何,但既然實際的賞賜給不了,何以不賞賜一些更厚重的?” “賞賜士卒們氏!” “以此來彰顯自身榮光?!?/br> “何況他們立的本就是千秋萬代之功業?!?/br> “賜氏最為合適?!?/br> 在扶蘇的解釋下,眾朝臣已反應過來,但全都臉色齊齊一變。 就連李斯也不由色變。 扶蘇的步子邁的太大,也太野了。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都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志。 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姓氏分別是指姓和氏。 兩者本有分別。 姓為大宗,氏為小宗。 只是大秦一統天下之后,始皇便下令姓、氏合一。 通稱姓,或兼稱姓氏。 但這道政令并沒有真的落實下去,貴族豪強依舊自行其是,也沒有真的按秦律去做,朝廷也沒有真去進行約束,而且這道政令本就是旨在打壓貴族,也只能打壓到貴族。 畢竟底層的民眾根本無姓無氏。 又談何姓氏合一? 秦之前甚至包括秦,姓與氏的作用都是不同的,人人都可有名,但只有貴族才有氏。 因為氏是用來分別貴賤的,即所謂‘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而在貴族中,‘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是用來分別婚姻關系的,即‘姓所以別婚姻’。 若是真按扶蘇所說執行下去,那關中豈非今后人人都能獲得氏?那日后又如何區分貴賤?那豈不意味著天下原有的貴賤體系將崩解? 那何為貴,何又為賤? 姚賈直接反對道:“臣不敢茍同?!?/br> “殿下之意或許是好的,但殿下也應當知曉,商君的有功者顯榮,也明確說了,明尊卑、爵秩、等級,而過往姓氏便是最好的明尊卑之法?!?/br> “賤者無氏?!?/br> “就算是當年陛下下令姓氏合一?!?/br> “也并未大肆封賞氏,只是在原有基礎上,做了一定的合并?!?/br> “而且殿下也當知曉,氏是部落、宗族的分支,是小宗(支系)的族號,子孫分支,后續都以氏來區別。他們的姓是不變的,而以分支的國、邑、地、官、謚、字、業等各自為氏以示區別?!?/br> “在小宗(分支)的劃分,有其基本原則,就是‘別子為祖,繼別為宗’,‘子孫分出,以其祖為祖,自為小宗’。 “分支后繁衍后代,他就成了本支的祖,他的子孫分別為更小的宗,并且各自為氏以示區別?!?/br> “所以姓氏是同一血緣下的宗族?!?/br> “而今殿下意欲在天下廣賜氏,豈不是讓他們亂認祖宗?” “這豈不致使天下大亂?” “臣對殿下的建議實在不敢認同?!?/br> “請殿下三思?!?/br> 他作為典客。 本就對這些的有些敏感。 因而也是直接出聲反對。 此時,同樣有其他大臣出列反對道:“殿下,自古以來,氏都是有實際意義的,基本都是立下了功業封賞到了一地,或者是當了什么官員,如此才能得到一個氏稱,大秦將士的確戰功赫赫,但這些戰功是上百萬秦軍斬獲的,非是一人?!?/br> “就算榮顯,也當以秦軍之名,何以廣賜黔首氏稱?” “氏乃身份象征,豈能這般草率?” “臣實不敢贊成?!?/br> “望殿下收回成命?!?/br> “……” 殿內反對聲如潮。 甚至就無一人贊成。 殿內朝臣都是有氏之人,過往雖對氏稱并不在意,但那僅是因為其他人都有氏稱,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氏稱不在意。 這是貴賤之分。 豈能任其泛濫成災? 對于朝臣的反應,扶蘇自是想到了。 甚至當初嵇恒提到時,他同樣面露駭然之色。 但俱往矣…… 扶蘇面色如常,飲了一口茶水,淡淡道:“我知道諸位大臣在擔憂什么?但諸位大臣可還記得立國之初時,帝國君臣是如何說的?” “華夏之積弊,非深徹盤整無以重生?!?/br> “如何深徹盤整?” “文明再造也,河山重整也?!?/br> “今我大秦,受命于天,一統華夏,便要效法孝公商君,改制華夏文明,盤整華夏河山,如昔日再造大秦一般,再造華夏也?!?/br> “姓氏重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