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老辦法,投骰子吧?!?/br> 由于每次會議都需要人參加,經過實驗室一致決定,與會人選通過投骰子決定,一個去開會,另一個請客吃飯。 南穗提出反對,表示這是對非酋的歧視,該反對意見被全票駁回,最終反對無效。 在眾人的凝視下,六面的骰子在空中打旋,落地時穩當地停在了六點向上的那面。 “好!又是小姜老師!” 奇怪的歡呼聲響起,慶賀著又一次姜老師開會的既定結局。 可能南穗的運氣都用在了前幾年篩先導化合物上,她每次都能準確地扔到高點數,象征著她去參會。 “費老師請客吃飯,我去開會,你們吃好吃的不許拍照發給我,懂嗎?” 南穗壓下學生們起哄的鼓掌和口哨聲,沒好氣地回了個問句。 “老師放心,我一定拍好發給你,保證完成任務!” 為首的學生扔下一句話,其余人一時作鳥獸散,半分鐘就消失在樓梯口,趁著休息時間在小群里討論下回去哪吃飯的問題。 新來的學生不太懂流程,有些擔憂地發言:“費教授不會生氣吧?” “放心吧,費老師只是說話直,沒有生氣的意思?!?/br> 待得久的學生都知道那個骰子里的秘密,三以上的點數面都是加重的,還是費安和學生們一起灌的水銀。 在費安看來,姜蘭才是課題組里的核心人物,他掛著第二負責人的名,也不過發揮了一個普通研究員的作用。 學生們知道姜蘭平日里的低調作風,不爭不搶,也只有出席會議時會多說幾句。 她合該在鮮花簇擁下獲得該有的掌聲。 所以,才會有這個充滿著祝愿的骰子,作為裁決參加會議人選的“公平”道具。 當然,費安不知道的另一個原因,有人已經在小群里科普起來。 “如果費教授去參加會議,碰上記者怎么辦?” 新來人好奇問道:“他會被一些不友好的記者打擊到嗎?” 學生們沉重地搖搖頭:“費老師會用獨特的話療方式將記者放倒,以至于我一直認為他學散打是為了防止某天被懟過的記者套麻袋?!?/br> 從那以后,為了記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們默契地達成了共識。 面對記者,首先承諾不使用費教授。 . 南穗以為這會是一場普普通通的分享會,再普通地拍個結束的照片,以證明她來過,講過,就能愉快地離開會場。 她卻沒想到,會議上會有這么多長得像獵頭的學者,仿佛她郵箱里塞滿的郵件變成人形,一個接一個地展現著挖角的誠意。 類比吼叫信來說,毫不遜色。 南穗努力地應付了幾個,最后甚至想舉個牌子坐在座位上“不換工作,謝謝”。 在她掙扎了半個小時之后,國際藥學會議終于如期召開,記者“咔嚓咔嚓”的快門聲不斷想起,留存本次的影像。 很快,南穗作為分享人上了臺。 她用簡單明了的圖像闡述了ZG6分子的優化思路和目前的活性提高,再提了提了成藥性改造的預想。 底下的人凝視著這個顯得過分年輕的分享人。 她的面容相對其他分享人來說,稚嫩得令人不可思議,與她的年齡卻十分相符合。 人群有些sao動。 但隨著她逐漸地深入下去,原本的sao動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學者們聚精會神地聽著,不斷有筆尖與紙張摩擦的聲音響起。 打破這片祥和氛圍的,是一個人急促起身時人與椅子摩擦發出的尖刺聲音。 “姜教授,我認為您最后的論述有問題!” 掛著相機的國字臉記者如是說道。 第22章 . 架藥生塵 22 天涼了,該讓雜志社破…… 阮恭是個記者,任職于Y雜志,醫藥相關的一家著名雜志社。 Y雜志社著名在口碑的兩極分化。 在新聞界倍受嘲諷,在外界卻飽經贊譽,許多人視他們為“良心媒體”,稱贊他們能說出其他媒體不敢揭露的所謂內幕。 開局一張圖,新聞全靠編,再錄下一些斷章取義的語音,就能制造一個廣為傳播的新聞。 比如發言人闡述:中藥對某種疾病有效果,患者知道自己吃了中藥,焦急的心情得到緩解。 雜志社將最后兩句話截下,新鮮的“新聞”就此出現。標題則為“某專家稱:中藥只有安慰劑效應?!?/br> 熱烈的爭辯就此激烈展開,從一個觀點的辯駁上升到整體的論證,最后往往以互相人身攻擊結束。雜志社推波助瀾的手隱藏在幕后,帶著因為爭論產生的一波熱度功成身退。 當攫取的利益足夠多后,他們逐漸開始不滿足于被動斷章取義,開始選擇主動出擊,用記者精巧的話術,誘導會議發言人說出乍一聽的確有歧義的話。 然后大書特書,仿佛記者痛心疾首于該藥學專家不理智的發言,需要分享出來,讓其他人一擁而上,將發言人從頭到腳數落一遍。 即便他們完全不明白發言人話里的意思。 尋常的科研人員單薄的聲音哪能抵得過千人的喧嘩,還有在輿論場上風生水起的Y雜志社助力,科研人員的回應往往被淹沒在潮水般的非議里。 科研人員大多以失敗告終,再為Y雜志社的戰績添上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