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頁
是一個小皮球。 “爹,陪我玩?!?/br> 秦遇把思緒壓下,彎腰撿起皮球朝兩個孩子走去。 隔了兩日,秦遇派人去吏部打聽關于戚蘭的政績考核。 等秦遇這邊的人走了,吏部郎中立刻把此事上報。吏部尚書特意要來了戚蘭的政績冊子。 實話實說,戚蘭做的還不錯,不過底下人特意跑一趟,應該是中間有端倪。 吏部尚書淡淡道:“說吧?!?/br> 吏部郎中賠笑:“大人,另一位官員……” 未盡之語,兩人都懂。 吏部尚書抬眼多看了另一人的政績冊子,平心而論,不及戚蘭。但也不是差的太多。 如果公平公正,該戚蘭升官,另一人平調。 但另一人太上道,做個小手腳不算什么,就是睜只眼閉只眼的事。 不過現在勞的秦遇特意派人走一趟。 吏部尚書摩挲著茶杯,良久,嘆了口氣:“不該收的退回去吧?!?/br> 吏部郎中心里有數了。沒多久,戚蘭收到了升任文書,即日赴任。 臨走前,戚蘭托人給秦府送了封信。有些東西不必說的太明白,但戚蘭心里知會。 第159章 水患 夏末時候,東邑傳來水患,天子半夜召開朝會。 密折上說此次東邑水患五十年不遇,官府事前已經派人挖渠疏通,然而收效甚微。天就跟被捅了個大洞似的,雨水嘩啦啦砸落,匯聚成洪淹沒千畝良田,淹死百姓和牲畜無數。 金鑾殿燈火通明,眾人的神情格外肅穆,不止是想到受災的百姓,更擔心有人拿這災事攻訐新帝。 但當下之急是賑災安撫災民,否則極易滋生民亂。國庫還算豐盈,拿得出賑災款,但是派誰去又是一個問題。 新帝能用的人手還是太少了。 天蘊帝坐在玉階之上,聽聞災情后他腦海里閃過的第一個人選就是秦遇。但很快就給否了。 秦先生不能離京。 眾人在底下吵吵,可是沒一個新帝滿意的人選,忽然天蘊帝感覺到一道目光。他再看去時,只看到光潔的額頭。 天蘊帝心里微動,示意其他人有好的建議上折子,而后宣布退朝。 回了內廷,他急吼吼派人把秦遇喚來。待秦遇來了,關上殿門,君臣二人商議。 “先生可是有好的提議?” 秦遇拱手一禮,才道:“皇上,臣聽聞梁國公和宋國公的兩位公子皆為能才?!?/br> 天蘊帝沉默了。 新帝繼位后,作為新帝的母家,原來的英國公【新帝外祖父】不好再往上封,所以就封了新帝的兩個舅舅,謂梁國公和宋國公。 然而尊貴是有了,但是卻并無實權,新帝一直謹記先帝臨終叮囑。 后宮不干政,外戚不涉權。 更何況無論是新帝的兩個舅舅,還是他的表兄表弟們都不是草包紈绔。這也是新帝暗暗警惕的原因。 天蘊帝心中陷入了糾結。 秦遇輕輕喚了一聲,燭光下,他的臉龐格外溫潤,秦遇大著膽子抬眸,溫和的望著天蘊帝。 “皇上,您可曾聽過民間俚語。樹挪死,人挪活?!?/br> 天蘊帝愣了一下。 秦遇溫聲道:“皇上,臣說這個,是想說沒有什么是不變的?!?/br> 話落,秦遇又說起了他在潯陽做知府的事。著重提了提知府,同知,和府衙書吏之間的關系。 秦遇當然可以說的更直白,但是沒必要,那是把天子當笨蛋了。由天子自己想通才最好。 一個好的帝王不會忌憚哪個臣子太能干了,用好權衡之術才是根本。 至于史書上寫的,臣子功高震主,帝王除之,又是另外的情況了。就事論事。 天微微亮的時候,宮人前往兩座國公府傳旨,授梁國公府大公子為欽差大臣,前往東邑處理水患,宋國公次子隨同協助。 定下賑災的主事人,新帝又把今科一甲三人,以及二甲里挑了幾個順眼的,一起塞進了賑災隊伍中。 不管這些人心里如何詫異,但收到旨意后,立刻收拾出發,六部全員動起來,午時時刻,一群人就離京了。 這已經是效率極快了,軍隊,糧草,賑災款一筆一筆落實。 后宮中,原來的太子妃,現在的太后驚的險些摔了茶盞。 “皇上怎么突然……” 太后和國公府那邊也不是傻的,觀新帝上位后的一些行事,便察覺到新帝有意冷落母家。 雖然他們有些失落,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該有的尊榮,新帝都給了他們,再求其他未免貪心。 心腹欲言又止。 太后屏退宮人,帶著心腹去了內室:“說罷?!?/br> 心腹低聲道:“聽聞早朝后,皇上單獨見了秦大人?!?/br> “秦隨之?”太后遲疑:“國公府那邊跟他沒什么交集吧?!?/br> 心腹也不知,垂首不語。 太后能打聽到的事,其他人也差不多打聽到了,到底是新帝根基淺,若是再多些年日,也不會這么容易讓人窺探了去。 朝中留意東邑的情況,但最注重的還是國事。下面的折子大部分先送去內閣,由閣老批注后,挑選一些再呈到御前。 而有些重大事件的折子,則直接呈到天子面前。隨后天子會與閣老,或者天子信任的臣子商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