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我看了一下,幾十個讀者【捂臉】,散了吧,祝大家找到好看的小說,換個好心情,擺脫追文追到一半作者斷更的壞心情……有緣再見 ……是的,我又跳了,居然還沒發現【捂臉】 第73章 雪災 缺人,木析想方設法吸引周圍的流民來她們文嶺做工。 還有之前新鎮政策的勞役,其實還沒讓百姓做呢,加上此時正是農閑時,木析就打開輿圖,花銀子請周圍的百姓做工。 之前有勞役沒服的工錢就少點,普通百姓工錢就多點,日結工錢。 住在要挖的河道旁邊的百姓也樂得多掙一份錢,畢竟除了她們現在這位大人在任時的官府,別的時候官府可沒這么大方過。 木析是親自去勘測地形的,她的老師許老正是水利工程方面的大拿,她之前跟著老師實地勘測,也是學了不少東西。 但學習歸學習,實踐起來又是另一回事,此時木析拉著在這方面工作了好多年的胡同知過來看地形。 胡同知黑著臉,平常時候修復水利工程,那是上頭要求,沒辦法必須要做的,而木析這次,純屬吃飽了撐得沒事干,沒事給她找事,她自然心情不好了。 不過心情不好歸不好,對待工作她還是很認真的。 胡同知之前是工部都水清吏司的正六品主事,后來被平級調動到孟西州當州同知,再之后又隨著孟西州的解散,一起和許同知,孟同知并入到文嶺州當州同知。 正是因為她以前在都水,屯田清吏司干過,所以她才管著水利、屯田等事。 也正是因為這些事都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不是工部出身或者工作涉及到這方面的官員,可能門路都摸不到,所以孟同知才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從胡同知手里拿到權。 因此胡同知或許爭權奪利不算在行,但本職工作卻是做得很認真的,木析發現這一點后對胡同知印象也好了些。 然后還跟在胡同知手里學了點東西,直到春季農忙時,這一段小小的河道才被完全打通。 此時不是汛期,等到汛期時,她就能看到兩個小水系的聯通了。 胡同知雖然對知州大人給她突然加班感到不爽,但此后跟著木析一起收檢工程的時候,還是莫名其妙的感覺到了一股說不出的自豪。 心情突然好了很多。 心情正好著呢,就聽到一旁的糟心知州道:“太好了,還有十五個這樣的小河道呢,我們一定能在兩年內把這些河道全部打通的!” 哪怕所有河道的路線,都是胡同知和知州一起商量好的,但此時聽到這樣煞風景的話,胡同知還有有一種要抓狂的沖動。 她此時終于跟承安府的知府共感了,什么時候這位木知州能趕緊滾蛋? 她們州衙的官員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 木析回到官邸的時候,發現自家門房處又堆滿了禮物,哭笑不得。 這些東西都是百姓送過來的。 一開始收到百姓送的禮物的時候,她還很高興,以為是百姓對她的愛戴。 后來看到禮物上面的紙條上的字才知道,這是百姓給她的“賄賂”,目的也不只是為了謀私利,讓她行方便。 而是希望她這個知州不要這么“偏心”…… 這是整個文嶺州的共識,文嶺的知州特別偏心那些無地無戶籍的隱戶,跟窮的響叮當的山民。 其他地方的百姓,包括鄉鎮村民就很不忿了,都是知州治下的百姓,為啥要這么偏心那些百姓??? 就因為她們窮嗎? 知州大人,她們這些百姓也很窮! 還有的村民也是覺得知州偏心,憑什么別的村種的都是更值錢的藥材,她們種的藥材雖然也很值錢,但就是沒人家的值錢。 因為知道所有地區,種植的藥材種類,都是要知州大人點頭才能耕種,所以她們堅持認為是知州偏心之故。 畢竟這位大人偏心是眾所周知了。 有前科的。 她們覺得知州大人好是好,但要是沒這么偏心的話,她們會更愛戴這位大人。 木析得知百姓的心聲后:“……” 她在下鄉考察的時候,還嘗試過跟百姓講清楚其中的原因,表明不是她偏心,只是她們這里的氣候,地理環境。種植這些周期長的藥材,長遠來看效益更好。 沒想到百姓一面嗯嗯啊啊的表示聽懂了,一面轉過身,門一關,臉上的表情一拉:“知州大人就是偏心,你看隔壁村,包括新鎮的人,種的都是什么白術、丹參、桔梗、半夏這些很快就能掙錢的東西?!?/br> “你看看咱們種的什么,白芨,三四年了都沒長成,說是多分地給咱們,那白芨種在那里,又不能動又不能賣了換銀子,這不是偏心是啥?就知道知州大人只心疼那些隱農跟山民,咱們都是地里的小黃菜,沒人疼……” 耳朵靈敏,不巧聽完且聽懂全部的木析:“……” 她放棄掙扎了。 后來衙役下去跟百姓溝通的時候都要加上這么一句話“真不是知州偏心啊,知州大人說了,你們這里適合種這些,真的,多等兩年能多掙好多銀兩的……” 百姓一聽,哦,又是知州大人偏心了,聽說新鎮那邊又分的是周期短收益高的藥材,真的太偏心了,憑什么呀? 都是知州大人轄下的百姓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