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雖然不至于對木析諂媚,但也不會給她沒事找事,故意使絆子。 孟典籍是拿著史書閣的鑰匙的,相當于現代圖書館管理員,她在帶領木析去史書閣的路上,就在跟她細聲介紹史書閣開設以來的歷史。 說到她們要做的工作的時候,孟典籍的表情就有點尷尬:“木大人,就是咱們等會的要做的事就多了……” 看到孟典籍的表情的時候,木析還有點不明所以,等到孟典籍打開了史書閣的大門后,往里一看,她就目瞪口呆了…… 木析開始思考自己有沒有得罪鄭侍講。 實在不能怪她這么想。 眼前的一幕換了誰來都要倒吸一口涼氣的。 史書閣是寧朝以后自己辦理的藏書閣,此前的藏書閣早在前朝滅亡,三十年異族之禍后消失了。 里面有的藏書是前朝留下來的,有些是開國皇帝滅掉世家后收集而來的,但不管怎么說,這些書的共同點就在…… 多,亂,陰暗,潮濕,灰塵揚天。 一看就是有好多年沒有搬出去曬過的樣子。 木析愣神了很久,才對一旁不語的孟典籍道:“那我們要做的是?” 孟典籍:“把這些史書雜文收集整理好,抄錄一遍,再對比???。還有一些遺失的書籍也要查閱史書,修復好古籍,還要做批注,因為一些野史還有一些史書是有可能出錯的,所以要做批注改錯?!?/br> 木析一手蓋住眼睛。 她現在嚴格懷疑自己是不是在不知道的時候,狠狠得罪過鄭侍講。 不然不至于被這么發配到這里來。 要是真的要把這項工作做好才能升遷,得到上官賞識,哪怕不是需要把這里所有史書修復好,只需要做好一部分…… 她那都是要一輩子呆在翰林院不出來的節奏。 雖然開朝五十年內,翰林院不斷對史書進行修復,編輯,纂修,抄錄,???,但相比于這些書籍的量,顯然修復的并不能算多。 這是一件很嚴謹的事情,一個翰林官在翰林院的三年到六年,很可能還不見得能修復完一本史書,畢竟很多書都早已經模糊不清了,而光是查探這些字眼究竟是什么,某一段的史書記載到底有沒有誤,有誤要怎么改,這就是工程量很大的一件事。 不過這些都扯遠了,目前擺在木析眼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她該怎么把這些書搬出來曬曬? 她下意識看向了身旁兩個屬官——孟典籍,張代詔。 兩人無辜的看著她們的小上司。 木析扶額,就她們這三個細胳膊細腿的,就別指望能搬書了,肯定要多找些人。 這里面還有個問題……這些屬官愿不愿意聽她的,早在上任前許老就告誡過她,要好好跟自己的上司下屬打理好關系。 不僅僅是上司,還有下屬。因為往往做實事的是她們,如果跟下屬關系惡劣,不僅僅會影響到自己的實權。 ——有可能因為自己的屬下不聽她的,把她架空。還會影響到自己上司對自己的印象跟評價。 這就是為什么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說法,更多是加速跟屬下的磨合,以及立威。 很顯然,搬書出去曬這種事情,既繁瑣,又討不到好處,簡直就是給這些屬官找麻煩,她們做也是那點俸祿,又得不到升遷。不做也是那點俸祿,也不會貶官,還不用承擔不小心損壞書籍的風險。 她要是找不到人,或者拿不出好處來,這些屬官百分百是不會聽她的,別看現在看起來對她畢恭畢敬的樣子。 -------------------- 作者有話要說: 文里的科舉,還有官場結構,都是各個朝代一鍋亂燉了,都是私設。因為一些官員官職名字太長了,我都是挑的短的簡單的,好聽的用,長的復雜的,我就當沒看見了 第28章 史書閣 木析輕聲跟兩個屬官交代好要做的事情,簡單把史書閣掃干凈一下就行。就去找她的直屬上官鄭侍講了。 鄭侍講正在給其余的官員分發日常要做的文章任務,看到她找來,不慌不忙的把紙張發完,才看著她道:“怎么了?” 看著鄭侍講溫溫和和的樣子,木析有點無奈,只能問她:“大人能不能多給我幾個人?” 鄭侍講有些驚訝。 她以為木析要么是找她抱怨工程量太多,或者誠惶誠恐問她該怎么做,要么是仗著自己的背景,要求換工作,她都做好怎么不輕不重碰回去的打算了。 ——既不能得罪人,畢竟這位是實打實的有背景,又要給她碰回去,再有背景也是她的屬官,縣官不如現管,上官吩咐的事有她換來換去的余地嗎? 沒想到木析是要人。 鄭侍講心念一動,想到史書閣那邊的情況,很快明白了木析想做的事情,她定神看了眼年輕氣盛的木析,只能說這真不愧是剛剛上任的新官。 想法就是這么天真。 但凡換了在官場混跡過幾年的官員,都不會做這么費力不討好,工程量還大,還有可能惹禍的事情。 畢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嘛。 想到木析的老師,她還是提點了幾句:“史書閣那邊的事情我知道,不過翰林官們要用書,都是直接讓屬官去找的。就是??蔽氖?,也只需要挑幾本重要的??本秃??!?/br> 鄭侍講說的含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