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孫氏知情識趣,看出楊縣令無意為她申冤,也不會為她贖身,此后在他面前,只管吟風弄月,說說笑笑,不再提起自己的傷心事。 楊縣令之所以記得當年那個姿容出眾的瘦馬娘家姓孫,還是因為尚在襁褓當中的楊天佑被送到楊家門前時,小衣裳里藏有一封孫氏的親筆信,信中她自稱沒有墮入風塵前,家中姓孫。 李大伯想起孫氏的身份,眉心緊皺,沒再糾纏著孫姓不放,等阿滿完成任務告辭離去,他把拜帖拿給李綺節看:“我打算讓你伯娘先去看看情況,你留在家里!“ 李大伯平時對李綺節的態度很和藹,有時候甚至是放縱,這會子忽然板著一張臉裝嚴厲,沒有起到一絲效果不說,還有些故作正經的滑稽。 李綺節強忍住笑,乖乖應答:“侄女兒都聽大伯的?!?/br> 她懷疑楊天佑故意和楊家打擂臺。他購置一所四進宅院,辟為孫府,而孫府恰好和楊府在同一條大街上,只不過一個在最東邊,一個在最西邊。從楊家脫身出來不過月余,他就大張旗鼓以孫姓身份四處結交應酬,還極為高調地大宴賓客,眼下風聲還沒傳出來,等楊家人知道近來在縣里出盡風頭的孫公子就是昔日被逐出家門的楊九郎,不知會作何感想。 幾日后,馬鳴嘶嘶,一輛裝飾精美的馬車行到李宅門前,阿滿再度登門,親自接周氏和李綺節前去赴宴。 李綺節雖然很好奇楊天佑和楊家人碰面時,會是什么樣的情景,但因為李大伯事前在先交代過不許她出門,她只得按捺住看熱鬧圍觀的欲/望,留在家中看家。 周氏帶著寶珠、寶鵲去孫家赴宴。 臨行前,寶珠煞有其事道:“我倒要看看九少爺到底在鼓搗什么!“ 當晚周氏赴宴回來,面色還好,和往常一樣和李綺節說了幾句家常閑話,然后別有深意地看了她幾眼,笑了笑,進屋和李大伯商談正事。 和眼中帶笑的周氏不同,寶珠顯然對此行有些不滿,進門時臉色陰沉,神情糾結,把一張絲絹帕子揉來揉去,都快揉成腌菜了,才不甘不愿地哼了一聲:“好一個孫公子!“ 孫府不算大,但地段極好,鬧中取靜,而且東面依山勢磊建了一座高聳的小樓閣,在三層閣樓回廊處,可以遠眺碧波蕩漾、飛鳥低徊的江河和對岸綿延起伏的青山。宅院內一進種的是丁香樹,二進搭的是葡萄架,三進遍植桂樹、樟樹,內院則養了十數株海棠和玉蘭,其他偏院亦是竹木蔥蘢,綠柳成蔭,粉墻烏瓦,花枝如瀑,假山碧池錯落有致,極為幽靜雅致。 李家攢了再多錢,李大伯和李乙從沒有想過要買下一座大宅子,反正家里人口少,鄉下的宅院夠住就行,住不下了就在旁邊圈一片地,蓋幾所嶄新的磚瓦房——鄉下富戶都是這么做的。 寶珠還沒正經逛過富人家的園子,但記得自己代表的是李綺節的臉面,在孫府里看到許多從前沒見過的事物時,臉上始終保持著一種高深莫測的矜持,很好地藏起了自己的震驚和詫異。 大概是她表現得太冷淡了,楊天佑心里沒底,特意讓人領著她在孫府轉了一圈,把其中種種設計巧妙的細節一一講說給她聽,原是想讓她向李綺節轉述府內風景的時候,能替他美言幾句,偏偏弄巧成拙,把這個土包子丫頭給氣得牙根癢癢——楊天佑太賣力了,反而讓寶珠覺得他不夠踏實。 周氏和李大伯說了一會兒體己話,把李綺節叫到跟前,夫妻倆對視一眼,周氏輕輕嘆了口氣,率先開口:“三娘,今天你阿爺也去了孫家,九郎一直陪在他身邊,這事說到底,還是得由你阿爺拿主意?!?/br> 李大伯不甘心地加了一句:“當然,他的意見和我的一樣,我說什么他聽什么?!?/br> 周氏狠狠瞪了李大伯一眼,嗔道:“二叔才是三娘的正經老子哩!“ 李大伯偷偷翻了個白眼,權當沒聽見。 李綺節沒有多問,看李大伯和周氏言語間的神色態度,楊天佑的表現應該很不錯,不然李大伯早就擼袖子罵人了。 原先為了李綺節的終身大事,李大伯和周氏cao碎了心,尤其是金家露出威逼的意思后,他們更是提心吊膽、夜不能寐,看到一個好兒郎就想把人家招到家里來給李綺節相看。然而真等事情有了眉目,眼看要締結婚約了,兩人又陡生不舍,恨不能把李綺節揣在身上,走到哪里就帶到哪里,一步不讓她多走,生怕她一轉眼就被楊天佑給拐走了。 李綺節哭笑不得,李子恒還沒娶媳婦,李乙就算為她訂下親事,也不會一兩年內打發她出嫁,不然讓身為大哥的李子恒怎么自處? 對李綺節的婚事同樣抱以消極應對態度的李子恒察覺到李乙真的開始考慮楊九郎后,把牙齒咬得咯咯作響,“都怪我引狼入室!“ 所以說楊縣令第一次上門求親的時機實在是選得太差了,李家人至今仍把他當時的提親當成一種對楊家名聲的補救。李子恒粗枝大葉,以為楊家表弟那時候年紀還小,過個幾年等彼此都大了,他應該不會再對自己的meimei起什么心思,所以才照常和表弟來往,沒想到表弟人小心大,始終沒忘了惦記他meimei! 向來沒什么心機的李子恒盛怒之下,不免動起歪心思:只要他一天不娶媳婦,三娘就不能出嫁,那就讓表弟再眼巴巴多等兩年吧!橫豎他連媳婦的影兒都沒看見,離成家還早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