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這幾年,前去孟家提親的各路人馬受盡孟娘子的奚落和刻薄,瑤江縣的媒人們全都把孟娘子給恨上了,聽到誰家要去孟家求親,立刻把頭搖得撥浪鼓一般。 李子恒只得另辟蹊徑,想著孟春芳現在正好住在鄉下的孟氏大宅里,回城那天,就暗中托五娘子去孟家打探孟春芳祖輩的意思,當然這種事不能明說,只是略微露個口風,試探試探對方的想法。鄉下人家爽快,一般只要沒立刻否決的,基本上就是答應一半了。 孟娘子挑肥揀瘦,輕易不肯張口把孟春芳許配給縣里人家,孟家的老太太、姑老太太們恰好和孟娘子相反,更加樂意把孟春芳嫁到本地的清白人家。 李家名聲好,家中人口簡單,沒有婆母,只有一個年紀相當的小姑子,錢款又多,這樣的好親事,不用五娘子多費口舌,孟家老太太已經一口答應了,還和五娘子打包票,說孟娘子是她孫媳婦,重孫女的婚事,就該她這個老太太做主。 李綺節聽李子恒把前前后后娓娓道來,唏噓不已: 一是為大哥的早熟而覺得好笑——十四五歲的少年娃,就看了人家幾眼,立馬心急火燎想把小娘子娶回家,這也太猴急了。 二是為孟春芳的命運而感慨。她生得花容月貌,纏了一雙三寸小金蓮,是這個時代的標準淑女。也正是因為她是完美的閨中小姐楷模,所以必須對父母親人言聽計從,婚姻大事只能聽任母親和太/祖母安排,自己不能有一點意見。 三是為自己的未來擔憂——那個娃娃親楊天保,到底是不是她的良配? 李綺節向來心大,默默想了片刻,愁緒很快被李家即將到來的喜事取代:管他呢,車到山前必有路,楊天保又不是什么豺狼虎豹,她就不信自己對付不了一個十幾歲的小書生! ☆、第14章 五仁月餅 因著大郎李子恒的親事,李家的中秋團圓飯吃得有些敷衍。 李大伯和李乙兄弟倆一壁飲著自家酒坊釀制的桂花酒,一壁商量去孟家提親的事宜。 周氏更忙,既要給丈夫和小叔斟酒;還得給李子恒、李綺節兄妹倆挾菜;又要看著李昭節和李九冬喝排骨藕湯——怕姐妹倆被guntang的湯水燙著;同時還得豎著耳朵聽李大伯的安排,指出其中的錯誤;并且時不時張口補充一兩句;期間她自己也吃了兩碗米飯、一盅銀耳紅棗羹…… 一心六用,面面俱到。 李家不講究規矩,吃飯時房里沒有丫頭婆子伺候,都是自家人。周氏四下里看了一圈,料想李昭節和李九冬年紀還小,兩個小人兒應該聽不懂大人的話,說話便沒有顧忌,直接道:“趁著好日子,早些把親事定下來,年底咱們家就能辦喜事了?!?/br> 長輩們商量正事時,李綺節卷著袖子,捧著碗筷,專心致志地吃飯,手上的筷子一直圍著面前一盤松軟甜爛的蜜汁燉金華火腿打轉,聞言差點一筷子戳到酥肥的rou皮里:她這便宜大哥才十四五就要娶親啦?她還以為只是訂親而已呢! 李子恒嘿嘿一笑,埋頭直往嘴里扒飯。 吃過飯,李乙領著李子恒出門。父子倆都換了身不常穿的八成新合青色松江細布直身,李乙頭戴*帽,李子恒外面穿一件豆青絨棉褂子,一人騎一頭毛驢,晃晃悠悠離了李家村。 毛驢上還駝了幾大簍鮮果、米釀、活魚、雞鴨之類的各色土產,并松江府松羅、杭州府杭羅、應天府寧綢各一匹,父子倆這是要去拜望李氏宗族的嫡支長輩,希望他們能出面代李子恒向孟家求親。李家和嫡支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同是李姓,李乙備下豐厚的禮品,舍下臉皮去求,宗族那邊不會拒絕撮合一樁好姻緣。 李氏宗族合族而居,竹山背面有座臨河的山谷,沿河住的都是李姓人家,據說他們往上數三代,祖父輩都是堂兄弟,幾乎家家都連著親。李家村的村民曾想搬遷到李氏祖宅的附近去,因為不屬于同一個分支,沒有血緣關系,被李氏宗族斷然否決。 從李家村往南走四十里山路,到了樟樂山腳下,再坐渡船過河,接著走上二十里路,就能到李氏宗族所在的樟樂鄉。 李乙走之前,和李綺節交代,算著路程,他和李子恒大概要在樟樂鄉借宿一晚,讓李綺節不要隨意出門。 李綺節乖乖應了,李乙仍不放心,叮囑道:“三娘在家幫著你嬸嬸照看兩個meimei,等爹回來,給你買幾只騎老虎的兔兒爺?!?/br> 北邊州縣府城過中秋有給家中孩童買兔兒爺的習俗,瑤江縣的貨棧里也有賣的。那些兔兒爺都是用泥塑的,描金彩漆,小巧精致,有的可愛玲瓏,有的威風凜凜,有的沉靜大方,種類繁多,活靈活現,很受縣里小孩子的歡迎。 李子恒看李綺節似乎對兔兒爺興趣不大,在一旁恐嚇她道:“中秋鎮上要連唱幾晚的夜戲,那里人多,拍花子的也多,你老老實實待在家里,可別偷偷跑到鎮上耍,免得拍花子的把你哄走了!瑤江連著大江,拍花子的坐船下了大江,就像老鼠鉆進鼠窩里,就是報官也找不著!“ 李綺節臉上不動聲色,心里卻覺得更加古怪:一個從未“謀面“的孟秀才怕她去鎮上看夜戲,也就罷了,她權當孟云暉不過隨口一問,可現在李乙和李子恒也明里暗里阻止她去鎮上看戲,鎮上到底有什么? 事出反常必有妖。 她按捺住在心底翻騰的疑惑,笑呵呵道:“我都聽阿爺的,夜里我和嬸嬸一起賞月吃月餅,哪兒也不去?!?/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