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李子恒扶著李綺節坐上板車:“你怎么來了?” 招財舉著火把在牛車前邊領路,聽見李子恒問,一拍大腿:“鐘聲響起來的時候,村里的人家都聽見了,大家都趕忙起來,在這里等著城里的親戚過江。哎,京城里的萬歲爺爺都多大年紀了,怎么又選妃?” 李子恒笑了一聲,“你別亂說,興許是給皇太子選妃呢?” 招財嘀咕一聲:“皇太子年紀也不小吶!” 李綺節聽著李子恒和招財閑話,心里暗笑,這次可不是朱棣給自己選妃,也不是給皇太子選妃。 皇太子生得肥胖怯弱,連走路都需要內侍攙扶。朱棣一生勇武,怎么可能看得上太子? 皇太子至今還能坐穩他的太子之位,全靠他的王妃給他生了個精明能干的好兒子朱瞻基。要不是朱瞻基爭氣,讓朱棣一時拿不定主意廢太子,皇太子早就被他的幾個兄弟拉下馬了。 全天下人都知道朱棣不喜歡皇太子,朝廷怎么會大張旗鼓給皇太子選妃? 這次選秀,多半是給皇太孫朱瞻基選妃。 明朝也有選秀,和清朝選秀重視出身門第不同,明朝為了防止外戚干政,后妃女眷都是從民間選拔的良家女子。嬪妃們大多家世不顯,門第簡單。 在明朝,平民出身的皇后一點都不出奇——明朝的娘娘們,是真正的飛上枝頭做鳳凰。 如果清朝的后妃和明朝的后妃來個選美比賽,不用說,贏的肯定是明朝娘娘們。因為明朝娘娘們都是從全國幾千個秀女中脫穎而出的聰慧少女,姿容妍麗,品性端莊。 而清朝上至皇后,下到宮女,全部是旗人,本來選擇范圍就小得可憐,還講究子以母貴,身份家世高的才能冊封為妃,妃嬪們的顏值水平可想而知,基本上只要是五官端正看得順眼的,都算得上是宮里的美人。 不過雖然明朝的宮女后妃從民間遴選,可并不是人人都想送自家女兒進宮搏富貴。尤其明朝后宮管制森嚴,宮女后妃一旦入宮,終身不能離開宮廷一步,不論生死,一輩子都拘在紫禁城中,永世不能和家人團圓。 而且,明朝還有更加冷酷的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本是先秦時候的傳統,到漢武帝時,這種野蠻的制度已經基本廢除。直到明朝時,脾氣暴烈的朱元璋再次重啟殉葬制度。他駕崩時,有將近四十個妃嬪被迫殉葬。他兒子朱棣死的時候,殉葬的妃嬪是三十多個。 明朝不止皇帝死了妃嬪要殉葬,有時候藩王、親王去世,府里的藩王妃、親王妃也必須殉葬。 唯有生過兒子,并且兒子還獲封爵位的,和出身勛貴之家的妃嬪才可以免除殉葬的悲慘下場。 潭州府土地肥沃,魚米豐肥,縣里人家過得還算富足。不缺吃穿,自然便不舍得女兒小小年紀遠赴他鄉,與人為奴。尤其是隨著永樂帝的年紀越來越大,民間百姓更不敢送女兒進宮,萬歲爺爺一只腳已經踏進棺材里了,肯定不能再讓嬪妃受孕,這個時候被選進宮去的妃嬪,十之八|九都會被強迫殉葬。 閨女都是身上掉下的一塊rou,從咿呀學語養到十一二歲,花骨朵一樣的鮮艷漂亮,除非是窮瘋了的人家,誰舍得把寶貝閨女往火坑里推? 于是這幾年每到朝廷選秀,縣里人都會以十一響鐘聲為暗號,連夜把家中的小娘子們送到鄉下,逃避選秀。不然等順天府的內監進城來,再逃就來不及了! ☆、第7章 李家村 潭州府毗鄰大運河,可能因為交通便利,這幾年采選內監頻繁坐船造訪瑤江縣城。 縣里的大戶擔心自家閨女被選中,籌錢買通了官衙里的皂隸,內監們的船到武昌府時,皂隸就會敲鐘提醒,縣里人家一聽到鐘聲,立刻連夜送閨女出城。 古人是聞雞起舞,瑤江縣人是聞鐘喪膽,每逢選秀,小娘子夜半出逃,已成為縣里的慣例。 其實李綺節完全不必急著逃出城,她是訂過親的良家女,又沒纏小腳,負責選秀的采選內監就是看到她也不會選她——在以小腳為美的大明朝,大腳姑娘參加選秀的話,海選的第一輪就會被淘汰下來。 不過李乙謹慎慣了,寧愿讓李綺節連夜去鄉下躲避,也不愿讓她留在城里,免得提心吊膽。 朝廷選秀可不會和老百姓講道理,明面上是選容貌姿色、儀態品行,其實全看皇家的喜好,誰知道萬歲爺爺會不會突然腦子抽風,非要挑個大腳的呢? 比如朱瞻基的正妃,原來定的是青梅竹馬的孫氏,結果朱棣聽了個算命先生的話,硬是讓秀女胡氏當了太孫妃。朱瞻基登基后,還是把皇后胡氏給廢了,另立孫氏為后。 不過有時候不得不信命,大明江山確實差點葬送在孫氏的兒子朱祁鎮手上。一個害死大半朝臣勛貴,被異族綁票的皇帝,也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葩了。 因為朱祁鎮的偏聽偏信和任意妄為,引發一場土木堡之變,從此京師門戶大開,明朝徹底由攻勢轉為守勢,再沒有遠征的可能。國力衰退,軍政斷層,勛貴文武死傷殆盡,三軍精銳和火器研發徹底作廢,皇室幾代內斗不斷。 看起來只是一場軍事慘敗,其實影響了大明朝的百年國運。 后世很多學者認為,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那個向朱棣諫言,讓他冊立胡氏為太孫妃的道士,到底是未卜先知,還是單純運氣好,瞎貓碰上死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