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二的科舉之路 第86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的七個jiejie國色天香、亡者系統、我的男朋友又嬌又作、千嬌百寵、玄學大佬三歲半、為你溫柔淪陷、丞相夫人是首富(穿書)、這個人仙太過正經、穿書后,大佬成就了我 (H)、T.Q 奇遇 [1v1]
沈元徹哆嗦了一下,好像不疼,再仔細一看,原來抽的是桌子。 好懸! 李況呵呵一笑:“世子爺今兒可不要再走神了,如若不然,明天罰抄的就不是二十遍,而是一百遍了?!?/br> 沈元徹心神一緊,再不敢胡思亂想。 開玩笑,一百遍,那豈不是連手都要抄斷了,他可不想把日子過得這么苦。 直到如今沈元徹才后悔起來,早知如此,他就該跟著皇伯父一道回去的。早回了京城的話,也沒有這么多的事端。 總之……最慘的那個永遠是他。 想到這里,沈元徹整個人都萎靡了。 大概他心里還存著一點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日過去之后,他特地去尋了太子,想讓沈元景替他說說好話推脫了這倒霉事。 結果沈元景一下就捏住了他的七寸:“你若自愿退出的話,往后可只有蘇慎之配著顧兄讀書了?!?/br> 是哦,沈元徹一愣,他還真沒想到這一點。 太子就只有這么輕飄飄的一句話,可是沈元徹一下子就想到了許多。蘇墨言沒來之前,他毫無疑問一定是顧準最好的好兄弟,接過蘇墨言一來,顧準便變心了。 沈元徹下定決心,咬牙做出了決定:“你說得對,不能讓蘇墨言近水樓臺先得月!” 沈元景扶額,這家伙到底會不會用詞兒?這話要是被顧兄聽到了,還不知會氣成什么樣。如今只盼著李大人能將他教好一些,不指望他能日進千里,好歹別這么連話都不會說。 迫于蘇墨言的威脅,沈元徹只能捏著鼻子去上李況的課了。雖然李況每天都要點他起來回答問題,弄得沈元徹精疲力盡,還顏面盡失,但是想想蘇墨言的本事,沈元徹還是硬撐著留了下來。 這一學,便是一月有余。彼時彼刻距離顧準考鄉試不錯只余八個月的功夫。 年關將近。今年的年關比去年仿佛熱鬧了不少,尤其是臨安府跟京城,這兩處的書肆在同一日開始售賣游記的第二卷 ,因提前打了招呼,是以早上書肆開門之后,便已經有好大一批人在外頭等著了。 他們要看熱乎的。 第99章 出海 一本游記引起的變化 臨安府自是不用說, 任憑朱老板把這游記的價格定的再高,也還是有人前赴后繼地掏錢買書。雖然罵聲不小,但是他們罵的都是朱掌柜和書齋, 對寫出的這位莫須居士卻很是大度, 并沒有把漲價的帽子扣到他頭上。 朱老板默默承受了所有, 面上愁容, 實則心里暗暗佩服他們世子爺。 原本朱老板挺擔心定的這么高的價格書會賣不出去, 卻不想,自己還是低估了那些人看書的決心。原來世子爺說的才是對的。朱老板承認一開始他對世子爺存了輕慢之心,當然這也不怪他, 實在是他們家世子爺之前做的事情太不著調了。 臨安府如此,京城那邊更是供不應求。第一批印好書上架之后, 不過半日便被搶購一空了。就連長樂宮的那位太后娘娘也讓人趕緊買了本新的回來。 她眼睛不大好使,所以每每沈令儀過來請安的時候便會讓孫女讀給她聽。沈令儀生得一副好嗓子,太后就喜歡聽她讀書,總覺得宮里那些女官都比不得她孫女讀的好。 只可惜好不容易盼來的第二卷 ,終究還是太短了一些。第二卷主要寫的還是顧景明在歸墟國的事兒,共計八章, 其中涉及歸墟國各種風土人情, 聽來叫人耳目一新,只恨不得身臨其境親眼去看一看。太后老人家一邊佩服作為莫須居士的想象力,一邊也忍不住思索: “你說這歸墟國真有那等高產的糧食嗎?若真有的話,派人前去取來,咱們大梁往后豈不衣食無憂了?” 沈令儀失笑,這問題,她也不知。 無獨有偶,太極殿中, 皇上剛好也問出了這一句。 階下的秦王卻覺得皇上問的有些不著調,這書他也看了,不過卻是閑著無聊隨手翻了一下。不像皇上跟太后看書看得這么認真,秦王自始至終都不相信海外有那些稀奇古怪的國度,他覺得這不過是寫書的人胡謅的。秦王當下也是這么回的:“皇兄怎的還真把這游記上的東西當真了?倘若真有那等高產的糧食,為何從前無人發現?” 皇上斜眼瞅了瞅他:“所以你覺得這是杜撰的?” 秦王面無表情:“顯然如此?!?/br> 皇上搖了搖頭:“朕卻覺得未必。只可惜當初朕回京的時候沒將元徹帶回來,要不然,這會兒也不至于連一個問話的人都沒有?!?/br> 秦王一驚:“這事兒跟那臭小子也有關系?” “你不知道?”皇上挑了挑眉,要是他沒記錯的話,秦王似乎也看過這游記吧,他怎么就沒發現這游記就是從秦王妃名下的書肆里印出來的? 見秦王仍一頭霧水,皇上好心地點撥了他一下:“你成日里忙來忙去,只怕元徹還沒來得及同你說此事。朕早已經差人打聽了,這游記是讓元徹弄出來的。他在臨安府不是有間書齋么,最開始這游記只在那書齋里賣,沒多久他又瞧中了京城的書肆,便讓人運了不少書過來?!?/br> 秦王一下子就黑了臉。 這么重要的事情,他竟然是最后一個知道的! 秦王心里別提有多膈應:“這兔崽子一天到晚正經事不干,就知道倒騰他這些歪門邪道?!?/br> 就這么個廢物東西還要跟著李叔寒學,便是李叔寒再厲害,怕也教不透他這個榆木腦袋。 皇上一聽到他的腔調頭都大了:“他又沒做什么錯事,你何必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 “他還能做好事不成?”秦王反駁。 皇上也知道說什么都沒有意義了,反正秦王一直以來便是如此,凡是有事情牽扯到了元徹,不管好事壞事在秦王眼里都必定是壞事兒。 攤上這么一個父親,元徹也著實倒霉了。 他與秦王到底不同,雖說是一母同胞,可他卻比秦王靠譜多了。 皇上于是交代:“他這回卻是沒犯錯,你回去之后也別寫信罵他了,不過事情還是得替朕問清楚的,這個莫須居士到底是誰?那歸墟國到底是不是真的,想必再沒有人比元徹更清楚了?!?/br> 秦王冷著臉應下。 皇上又再三交代了讓他不要責罵自己侄子。秦王嘴上答應的好好的,可他心里到底怎么想就沒人知道了。 這邊秦王剛領完差事正打算離開,便看到二皇子獨身一人從外頭走了進來。 沈元灝似乎沒想到秦王也在這,見禮之后便有些急切地望著他父皇。 沈元灝之所以這么著急,無非是為了王素娘的事。之前他與母妃說定好,待他娶妻之后便能以側妃之位將素娘納進府,不想前段時間他母妃不知為何突然變卦,堅決不同意素娘入門,且還放出話來,說往后即便讓她入了門,那也是上不了臺面的侍妾,連側妃都做不得。 沈元灝在太后那邊求過,可惜收效甚微。如今他也只能來尋他父皇了。 皇上見他著急,便讓秦王先回去。 秦王立馬退下。 踏出大殿之后,秦王又回頭多看了一眼,只見二皇子不知什么時候已經湊到他皇兄跟前了,姿態親昵,似乎在商議什么事情。他皇兄也是一副慈父做派,不管兒子說什么他都笑盈盈的。 想到遠在鹽官縣且之前莫名其妙受災的太子,秦王沉沉地嘆了一口氣。 攤上他皇兄這么一個父皇,太子實在是太委屈了些。他跟皇兄好歹也是一母同胞,怎得皇兄竟絲毫沒學會母后一碗水端平的功夫呢?這平衡之道,玩的還不如他好呢。 果真家中還是一個孩子比較好,孩子一多,即便不想生亂也有一堆的亂子?;市趾堪?。 秦王搖頭離開,晚上回去的時候不出意外為了兒子的事情又跟王妃吵了一架。 秦王責怪沈元徹在外面胡作非為,什么書都敢印,秦王妃就覺得那書挺好的,覺得秦王分明就是先入為主的抱有偏見,所以才處處看兒子不順心。 他們一家人因為這件事情也不知吵了多少次了,不過秦王妃有底氣,她的底氣來源于秦王只有這么一個兒子。從前生不出別的兒子,以后就更別想了。秦王妃只撂下一句話:“你若是不喜歡元徹,趕緊跟你那些側妃小妾們多生幾個。今兒正好是個好日子,晚上你直接去后院吧,真生出了個兒子來,我指定頭一個去母后那兒報喜?!?/br> 秦王妃推推搡搡,嘴里也不饒人:“去啊,現在就給我生去!” “你這個潑婦!”秦王咬牙切齒地說道。 他人已經直接被推出了門,弄得狼狽不堪。 反正秦王想著,反正他跟王妃也說不了什么道理,所幸如了她的心意,直接去了后院。 秦王妃目送他離開,心里卻沒有半分惶恐。 她是能生的,所以問題不在他。秦王府除了元徹沒有別的子嗣,多半是那人不中用,諒他去得再多也不會有什么結果。 邊上伺候的見他們倆吵翻了,也是一副見怪不怪的模樣。早些年底下伺候的還跟著勸上兩句,現如今就連他們也懶得費這些口舌了。 秦王火氣沖沖地進了后院,隨意找了個小妾便在她房里歇下了,第二日一早,他便親自去了書肆查看。 秦王本想讓書肆直接把這書給停了,結果到了那兒之后,看著人流如織的書肆,秦王忽然對自己的決定產生了懷疑。就沖這些人的樣子,現在禁書還來得及么? 顯然是來不及的。 顧準的這本游記如今已經聲名大噪了,外頭但凡稍微認得字的都會買上一本過來看看,若是實在買不起,借也要借來讀一下,免得眾人聚在一塊的時候,還聽不懂旁人在說些什么。 至于那些商人便更是激進。 這年頭雖然也有海禁一說,但是管控的并不嚴厲??傆心切┟斑M的趁著機會直接出海了,想要看看書上寫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因去的都是商戶,朝廷雖然心里有數卻沒有攔著。倒也有些大臣上書要遏制這種風氣,不過皇上對那些奏疏卻并未理會。他也想看看,這些出海的人最后能帶上什么消息回來。此事朝廷不便做,便只能讓民間代為查探了,左右朝廷也不會損失什么東西。 民間有船戶出海尋寶一事,李況也說與顧準聽了。 顧準萬萬沒想到,他的這本書竟能有如此大的作用,不過能引起這樣的變化也不錯,顧準也盼著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出海。 海上充滿危險,但也有無窮無盡的機遇。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心求財的,如何能攔得???顧準只看著他們不要太貪心,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就去那等遠的不能再遠的地方。近點的還是能看一看的,等知道真有了這個地方,再去遠些也不遲。 一晃到了年底,第一批新鹽被運送到了京城,沈元景這個當朝太子也隨團隊一道回京。 顧準也過去送送他。 沈元景這個太子頗對顧準胃口,若來日沈元景上位,系統口中那所謂的男主便再不會對他造成任何威脅了。是以,臨行之前顧準不免多說了兩句。 沈元景還以為他舍不得自己,安撫道:“顧兄不必擔憂,如今已經到年底,明年鄉試過后咱們便可以再京城相見了?!?/br> 顧準沒想到他竟然會這么想,不過也沒有解釋,默認了自己舍不得他這件事。 太子離開之后,年關就這么來了。 今年這個年過得比以往任何一個年都要熱鬧。沈元徹跟蘇墨言兩個都沒有走,直接留在了鹽官縣,陪著顧準一家度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的大年。 蘇家幾次三番催促蘇墨言回京,只是蘇墨言收到這些信之后卻都沒有開封,靜之不理。至于沈元徹,秦王妃倒是挺想讓他回去,可秦王寧愿他在那兒跟著李況多學點東西,叫人帶了消息,讓他直接留下,好好讀幾本書。 沈元徹無所謂,在哪兒過年都一樣,他也懶得跑路了。 待年節過去之后,在沈元徹的絕望中,李況又開始了授課。 被折磨的日子總是過得格外艱難,沈元徹總覺得度日如年??深櫆蕝s覺得光陰似箭,他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除了他師父教給他的,還有系統讓他學的。虧得他有系統空間,如若不然,憑他過目不忘的本事多厲害,也絕對消化不了如此多的知識。 日子一天天過去,很快,鄉試便來了。 第100章 押注 誰能拿到頭名? 大梁的科舉制度, 源于大宋卻又有別于前朝。較之前代科舉增設了縣試府試,考過了才有秀才功名。又將大宋的省試轉成鄉試,只是雖有省試, 但是各種程序又不同。宋代的省試是禮部試, 在京城舉行, 他們如今的鄉試卻是在省內開考。鑒于江浙省的治所在臨安, 所以他們這次的鄉試也在臨安。 開考的貢院同府試的時候沒有什么差別, 只在考官上面有些不同,且鄉試也要比府試更嚴格許多。 沈元徹跟蘇墨言在臨安府不缺住處,顧準則提前給李況交給了廉江州。離鄉試還有半個月的功夫, 顧準三人便準備啟程了。 去得早些,還能在臨安府沒看看有無文會。若是沒有的話, 趁著這幾天靜下心來,多看些書也未嘗不可。 三個人里頭,只有沈元徹最不情愿提前去的。他這半吊子功夫,實在是有些蹩腳。其他自己心里也清楚,這鄉試肯定是過不了的,偏偏他父王催著讓他考, 他也是騎虎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