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法蘭西之殤 第五十五章:屬于他們的
伽利里?,F在已經是一名黨衛隊二級突擊大隊長(相當于國防軍少校),一天前,伽利里希接到團部命令,潛伏到敦科爾克東面的海濱位置,等待黨衛軍的第二集團軍前鋒部隊的到來。伽利里希手下的士兵全部由準傘兵師抽調,隊伍的番號在黨衛軍算是首例,不給予任何黨衛軍的軍隊公開番號,同樣的,也絕對沒有國防軍的部隊番號。這支部隊存在的價值就是進行潛伏、引導、破壞、反間等等的任務。 我們可以把這支只有600人(相當于一個國防軍普通步兵營)的隊伍劃分到黨衛軍內務大本營的建制中去,他們直接聽命于黨衛軍大本營,任何人不論軍銜高低,沒有黨衛軍大本營的許可都沒有權力調動該部隊。 武裝黨衛軍大本營的建立,預示黨衛軍已經從一個不完善的軍事部分走向成熟,這個大本營成立于1939年11月10,也就是黨衛軍參與‘華沙進行曲’之后的半個月內。 眾所周知的,黨衛隊(絕對不是黨衛軍)的在編人員非常龐大,這些人大多是一些激進份子,當然也不缺少因為生活困苦加入黨衛隊(非野戰部隊)的流浪漢。 品質不一,理念差異,讓黨衛隊的建制變得非常的臃腫,起先,一個突擊大隊的在編人員最少的有250人,最多的卻有600人以上。最為混亂的是,因為每個區‘信仰’都不同,在編突擊隊的編制也各有不同,一個小隊的在編人員可以是三四人,也可以是十幾人,混亂程度可見一斑。 大本營也在種種困擾的背景下成立了,大本營可以說是一個翻版的國防軍軍官團,在里面任職的黨衛軍軍官,全部擁有不遜色于國防軍軍官團的軍事素質,唯一的缺陷是黨衛軍的軍官團還沒有足夠的經驗。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戰事的發展,大本營視情況新建了多個下屬編制,伽利里希帶領的隊伍并不是大本營編制下,唯一一支同等性質的部隊。它的內部番號是黨衛隊第111特種步兵營,對外番號是黨衛軍野戰部隊所屬第389步兵營。這樣的部隊總共有12個營的編制,負責各項不同的任務,像是被分配執行空降任務的第116特種傘兵營,他們的任務就是炸掉被圍盟軍的油料庫。 一支剛從貝格出發的裝甲擲彈兵團也歸屬大本營直屬部隊,如果說帶有‘特種’字樣番號的部隊所進行的都是一個‘偷雞摸狗’的‘骯臟事’,那么這支部隊絕對是截然相反的存在。它無論是在武裝黨衛軍內部,還是公開的建制編屬番號上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全國領袖’裝甲擲彈兵團。 ‘全國領袖’裝甲擲彈兵團是首次被拿上臺面的一支嶄新編制的部隊,也是目前唯一一支以‘領袖’字樣做為番號的參戰部隊,這支部隊帶有很強烈的政治意義,它是被全德意志人民所承認的領袖直屬兵團。 這都還要歸功于;正從柏林搭乘專機趕往法國前線的帝國宣傳部長戈培爾,是他在后方不留余力的替自己的領袖做宣傳攻勢,讓自己的領袖能夠有足夠的威望坐上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寶座。 這位忠心耿耿的帝國宣傳部長是一位極其激進的‘日爾曼至高無上論’的支持者,他心灰意冷過一段時間,因為他一度以為,德意志將在那群國防軍老爺的控制下,逐步走向‘曾經的失敗’,帝國在那群‘保守’的軍官團的領帶下將會再一次臣服在英、法為首的國家腳下。 這都是有原因的:國防軍統帥部一直都不想進行一場礦已持久的戰爭,國防軍高級將領只是想從波蘭那里拿回但澤,然后稍微的教訓一下法國,就心滿意足的收兵回家,在談判桌上,以有優勢的軍事實力迫使英、法等國接受現狀,承認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歐洲核心地位。 戈培爾了解國防軍高層的想法,他唾棄、他懊惱、甚至有點自暴自棄,同時也越加懷念有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日子。按照戈培爾的理解,國防軍高層的想法根本是異想天開的謬論!就好像阿道夫-希特勒所講的那樣,戰爭一旦開始,想停下來就只有一個結果,那便是,要么我踏著敵人的尸體走過去獲得勝利,要么就讓敵人踏著我的尸體走過去,戰爭從來都只有一個結果:不是敵死就是我亡! 國際社會絕對不愿意看到有‘野蠻人’之稱的日耳曼人成為歐洲的核心,特別是英國,這個國家絕對不會甘愿接受失?。含F在,已經有情報可以表明英國想要用歐洲的利益換取美國的參戰,丘吉爾再次秉承不列顛人的‘偉大思想’寧愿雙手奉上歐洲的所有利益換取美國的參戰,也不愿意讓同是‘羅馬公民后裔’的日耳曼人主導整個歐洲。 戈培爾聽過東方的一句古話:寧予外賊,不予家奴。 這句話用來形容德國和英國的關系好像有點不恰當,只因德國和英國從來都是死對頭,曾經有過的短暫‘友好’也都是各懷鬼胎,歷史的因素決定兩個國家永遠別想成為聯盟,在動蕩不安的年代,兩個仇人互相拼殺也是理所當然的必然事情。 戈培爾不氣憤英國,他甚至對英國有稍微的好感。非常矛盾的,戈培爾的好感就是建立在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政策,因為有英國這個歐洲蛀蟲國家的存在,歐洲大陸從來都沒有誕生過唯一的強者,這也才讓德國在歷史上有崛起的機會。 歷史曾經稱呼德國為‘歐洲的后進學生’,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德國是歐洲大陸最遲踏上‘殖民道路’的國家,非常納悶的,德國會有殖民的思想全是被英國引導出來的,因為那個時候法國威脅到了英國的世界殖民計劃,英國必然會拉起一個國家在歐洲大陸反過來威脅法國,讓法國顧忌本土安全,放緩殖民戰爭的速度。 英國最好的選擇當然是后進學生德國,歷史的因素決定德國重新崛起之后,第一個要對付的國家肯定是法國,德國和法國從未停止過紛爭,大打小鬧也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仇視心理。事實證明英國人一成不變的‘挑唆政策’再次得到成功,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就‘順其自然’的爆發了,不過這次英國人似乎撞到了鐵板,因為她也被卷了進去。 其實,就算奧匈帝國的皇儲沒有被刺殺,德國還是會找借口和法國開戰,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這個叫做‘歷史的必然發展因素’,這個時候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得不爆發的時期,所以用戰爭來解決矛盾成了必然的事情。 【戰爭?當然是戰爭!可是為了什么而戰?】 阿道夫-希特勒光榮殉國之后,戈培爾的事業進入了低潮期,他失去了為之奮斗的目標,感到迷茫、害怕,因為他已經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了什么而在努力了! 【哈爾?那個哈爾-馮-斯達克?哦……天!這個家伙除了搞經濟什么都不會!】 戈培爾堅定的認為哈爾-馮-斯達克不適合作為一名戰爭時期的第三帝國領導人,因為在戈培爾眼中,哈爾同樣是一位‘不思進取’的保守人士。在戈培爾的理解里,哈爾進行這場戰爭的目的只是想利用戰爭來改善德國虛假的‘泡沫經濟’,也就是說,哈爾想要的只是掠奪、剝削敵國的資源(金錢、原料、等)來彌補德國的經濟虧損,他的一切思考不是為了贏得‘日爾曼民族勝利’,而是為了獲得‘經濟的勝利’。 戈培爾不知道這種做法到底對不對,他也不想知道,他想要的勝利是屬于日爾曼民族的勝利。經濟?戈培爾不是經濟學家,他不懂那么多,他偏執的認為,所謂的勝利就是日爾曼民族統治整個歐洲,成為歐洲的主宰!嗯……如果成為世界的主宰,這當然最好不過。 可惜,他身處柏林,知道現在的高層所要的是些什么,他看過蓋世太保部門的機密文件,發現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已經在擬寫所謂的談判協議,國防軍的計劃是占領法國的巴黎之后,隨即與法國當局進行談判。以弗里奇為首的國防軍高級將領甚至天真的以為,法國承認戰敗之后,英國會主動的向德國示好、承認德國的歐洲核心地位。 【不應該是這樣!不……絕對不是這樣……】 這不是戈培爾想要看到的結局,他驚恐的堅信:任由事態繼續發展下去,德國離再次戰敗就不遠了! 【是的!阿道夫說的對,這幫保守的家伙是德意志的害蟲,他們會葬送德意志,再次把德意志推入無底深淵。我不會讓他們如意的,與我志同道合的同志們不會讓他們如意的?。?!】 戈培爾透過窗戶向外看去,一百余架斯圖卡呼嘯著從他搭乘的公務機身邊飛過,他眼里綻放異??粗o隨斯圖卡身后的護航艾米爾編隊,緊握拳頭,心里暗暗發誓:卡恩-馮-斯達克……我的領袖,我們敬愛的領袖,我……我的元首……我們的元首!不論付出什么代價,我們都會讓您走上應該走的道路……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這章其實應該叫《戈培爾,正待燃燒的戈培爾!》比較合適,但是考慮接下來的情節需要,繼續使用《屬于他們的歷史(七)》的分節名。 我真的很不想一直想章節名啊,比碼一章字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