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章】 拉人入黨
這個名叫陶光濤的秘書,在15年后啟動了中國文字改革的進程,被人尊稱為“中國文字改革之旗手”。 其它人才,也一一予以了安置,一般都是安置到各部門充任秘書,絕大部分是候補秘書級別(即見習生),少數被任命為助理秘書(一般公務員),只有陶光濤和極個別人物,被直接任命為三等秘書…… 事情過去幾個月后,此次考試仍然成為南方各大報紙的討論熱點,人們都熱切地盼望著下一次考試的到來。有頭腦活絡的人,立馬根據落榜考生提供的信息,出版了“備考北疆公務員考試叢書”,聲稱只要看了他們出的參考書,必然能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又過了幾年,公務員考試輔導班也轟轟烈烈地舉辦起來,甚至出現了“公務員考試經濟學”這一特殊稱謂,這是秦時竹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的,歷史的發展,又提前了80幾年…… 痛感于應考之人新學的缺乏,秦時竹要求教育廳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在原有財政投入基礎上再臨時增加200萬,熊希齡抗議違反了財政平衡協議,秦時竹沒法,只好發動社會募捐,湊齊了這200萬(沈麒昌捐了100萬)。經過當年的發展,光是遼寧的小學堂就增加到4500余所,在校生18522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22%。此后,秦時竹批示,從今年年末開始,每年發行北疆教育公債1000萬,務必使入學率提高到50%以上。 9月7日,黃興還在北上的途中,袁世凱就頒令授黃興和黎元洪為陸軍上將,但兩人都予以了辭謝。黃興是因為淡泊名利,而黎元洪此時正在參議院接受質詢,弄得焦頭爛額,根本沒心思去接受上將這個虛名。 在秦時竹的努力下,在袁世凱的配合下,在各黨派的壓力下,在某些消息靈通人士的暗示下,黎元洪做出了“唯一可行”的解釋,即“誤信人言,尤其是湖北軍隊高層爭權奪利,相互造謠,以至于共和元勛含冤而死……” 幾天后,在質詢湖北軍界領導人后,參議院對張振武一案最后得出結論:張振武被害,實非有意捏造,而是湖北軍界、政界相互關系緊張,小道消息流傳,以至于捕風捉影,以訛傳訛,故不屬于政治陰謀,而是好心辦了壞事…… 但后果嚴重,為示鄭重同時出于協調湖北各方面關系起見,黎元洪辭去湖北都督、參謀總長兩個兼職,專心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湖北軍界各主要領導,調京任職,由陸軍部安排;湖北都督由張錫鑾接任,民政長已由議會選舉馬天放(共和黨人)擔任,湖北軍隊裁撤為兩師一旅(北洋系和同盟會各出一人擔任師長,共和黨人出一人擔任旅長)……后來袁世凱任命了國民黨黨員許祟智為陸軍第二十四師師長。 參議院還同時決議,表彰夏海強率15師進軍甘肅鎮壓以趙惟熙、馬安良等人為首的復辟派行為,追認夏海強的甘肅都督、黃鉞的甘肅民政長和馬福祥的寧夏鎮守使任命,要求他們精誠合作,將甘肅治理好。 解決這項糾紛后,袁世凱如釋重負。九月十三日,在參議院通過設立全國鐵路總公司決定的當天,黃興到了北京。 黃興是個憨直的漢子,本對袁世凱產生懷疑,尤其是張振武被殺案,使他不想北上進京與袁世凱會談,后經孫中山說服,消除了對袁世凱的疑慮,聽了孫中山這些天來和袁世凱的會談“成果”,他也覺得可信。逢人便說:“定當調和南北,使我同胞無稍隔閡,和衷共濟,以鞏固民國基礎?!?/br> 孫、黃兩人推心置腹暢所欲言,袁世凱百般地曲意相從,三人談得十分“投機”。當然袁世凱的“謙恭”不過是為了騙取這兩人的好感,要革命黨作出更大的讓步。因此,談話中總是說些“諄諄以國家與人民為念,以一日在職之苦”,“黨派競爭之苦”之類的委屈話,并假惺惺地表示:“等國會召集,選出新總統后,鄙人亦可一息仔肩,退為國民,與諸君子共謀社會上之事業?!痹绖P百般曲意相從,演技非凡,很快就騙得了孫中山、黃興兩人的信任,做出了“十年內,大總統非公莫屬”的保證,公開向報界傳達,并在不同場合予以重申。 秦時竹在沈陽看見報紙,長嘆一聲,孫、黃二人,終究過于老實,就這么輕輕松松地讓老袁給騙了。以秦時竹之能力,對政治的洞察力自然不低。對于歷史人物,由于知識結構的緣故,早有了定見,惟獨對于非著名人物,有時會出現偏差。比如對待金實保,險些犯了以貌取人的錯誤。他進而想到,在這些不起眼的非歷史人物身上,可能蘊藏著不小的力量。仍以金實保為例,從沈麒昌的口中得知,別看這人如此卑躬屈膝,卻是營口鹽商的領袖,遼寧鹽商舉足輕重的人物。同前清各個高官關系甚好,和其中一些還結成了兒女親家。秦時竹根本無法處理如此多的信息,像這種不在交集之內,又有不小能力的人若是輕視他,肯定會吃暗虧。所以,得知消息后,沈麒昌也不含糊,既然要入股,又是舊時相識,兩成的股份就兩成,股份事小,鹽政事大。 秦時竹心情沉甸甸的還有另一層考慮,是袁世凱又發電報請他“來京面談”,這次甚至還多了孫中山和黃興的名字,去是肯定要去的,但去了干什么?怎么做?能撈到多少利益卻是他要盤算清楚的。要獲得利益,自然要明白對方在想什么。 袁世凱的目的很明確,在發生內閣危機時邀請孫、黃北上,是想請他們解決陸內閣的風潮問題,如果再能搞定秦時竹,那就是“舉國一致”了。 孫、黃雖然犯了政治幼稚病,但目的也是明確的。第一,考察袁世凱,這個他們認為袁世凱已經合格了;第二,處理張振武一案,他們認為也可以了,參議院的方案雖然有些和稀泥,但畢竟各方面都可以接受。尤其是黃興本人覺得自己當時在漢陽慘敗,心里也有愧疚,因此不贊同嚴重處分黎元洪;第三,擴大國民黨的聲勢,為即將到來的國會選舉做準備。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準確地判斷出對方的意圖和北疆的利益所在。 孫、黃兩人極力要爭取在將來國會的多數。國民黨成立后,為擴大聲勢,爭取多數,到處拉人加黨。在孫中山、黃興身上,這種情況表露的特別明顯。黃興到北京后—心一意擴大政黨,大批發展國民黨黨員,在北京、天津逢人便動員其加入國民黨,廣至袁世凱,下至—般君主立憲派分子、舊官僚以及前清遺老,都是他動員的對象。在認識上,秦時竹告誡自己,千萬不能只把宋教仁當做是醉心民主的人物,孫中山和黃興同樣如此。 抱著這種心態,秦時竹理解了孫中山、黃興極力邀袁世凱加入國民黨,作國民黨首領這一行為的動機。而袁世凱雖然在內心不愿加入,在根本上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這—套,但態度暖昧,虛與委蛇,因為他要拉攏孫中山等人,使對方存在種種幻想。因此,對黃興勸其加入國民黨,并且愿意把黨的領袖地位讓給他的提議,并不拒絕,只是假裝謙虛地連聲說道:“我怎么成?我怎么成?” 后來,他把黃興拉他加入國民黨的話跟楊度說了,并且一本正經地問:“你看我長得像不像個國民黨的樣子?”說罷,哈哈大笑起來。 正談得來勁時,趙秉鉤匆匆忙忙地進來,神秘兮兮地說:“報告總統,黃興叫我加入國民黨?!?/br> 袁世凱拍拍他的肩膀:“那你就入吧。你要是入了,還可以高升一步?!?/br> “卑職不敢?!?/br> 袁世凱一本正經地說;“現在我命令你加入國民黨,不得違誤!”趙得了主人的旨意,第二天就跑去找黃興,正式加入了國民黨。 如果不把孫、黃兩人想得如此愚蠢,這中間還是有些意思。孫中山拉袁入黨基本是假,目的在于讓袁世凱在政黨政治的框架里執政;袁的表態更假,是要騙取孫中山的信任,以便減輕自己執政的壓力;那我去北京,也可以說假話,只要為了利益,沒什么不可以。想通了這些,秦時竹覺得輕松了很多,當即回電,九月二十一日進京…… 在內閣問題上,袁世凱同樣有求于各方勢力。陸征樣辭職后,袁想讓趙秉鈞擔任內閣總理,但又怕參議院通不過,于是一面任趙為代總理,一面聲稱內閣總理待孫、黃到京后協商解決。與此同時,又故意作出物色人選、改組內閣的姿態。先是派范源濂、劉挨一動員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宋辭謝不就,并表示待孫、黃到京后再議。暗地里,袁世凱又通過吳景濂詢問秦時竹的意思,秦時竹既然選擇了合作,也就回答的含含糊糊,似乎只希望與袁世凱能有效合作。袁世凱是聰明人,默認了北疆對甘肅的下手,也穩穩當當地讓參議院追認了北疆方面的任命,換得了人民黨在內閣問題上的合作。至于共和黨,早就用一個民政長和旅長換取了同意,剩下的惟獨國民黨而已。 袁世凱看明白了形勢,知道孫中山和宋教仁是不會出任總理了,唯有黃興還存在著變數。因此,后來袁、黃會晤,他又裝出動員黃為總理的姿態。果然不出所料,黃興以準備專心致力實業來謝絕。袁世凱大喜過望,抓住機會,趁勢提出讓他們在趙秉鈞和國民黨籍的沈秉坤兩人中選一人擔任總理。 袁提沈秉坤自然只是作為陪襯,黃興認為沈、趙兩人均可,宋教仁反對沈而贊趙,因為他認為沈若出任,必然破壞國民黨政黨內閣的主張。在京國民黨人亦多認為國會大選在即,臨時政府時間已不長,如沈勉強出任,萬一短命,對國民黨不利。經過反復商議,多數國民黨黨員主張取放任主義,講不如就以趙秉鈞為總理,組成一純粹的袁派內閣。 這當然正中袁世凱的下懷,經過縱橫捭闔,老袁終于利用各方面的誤會和認識偏差,獲得了讓趙秉鈞出任總理的機會。9月17日,經參議院通過,趙內閣正式成立,圓了袁世凱單純組建嫡系內閣的夢。 不過在趙秉鈞正式出任內閣總理后,黃興又建議全體閣員加入國民黨以便實現政黨內閣。狡猾的袁世凱見黃興畫餅充饑,極表贊成——即使加入肯定還是秉承他袁世凱的主意,但萬一有事,責任卻是要由國民黨承擔,袁世凱何其精明,孫、黃又何其弱智。 事后有人譏笑黃興拉這些人入黨實是“天然湊成—部哈哈笑耳?!币灿腥苏f忠厚老實的黃興勸趙內閣成員加入國民黨,變趙內閣為國民黨內閣的行為,是要用“化男為女”的玄想,去化舊為新——評論不可謂不刻薄,但事實卻無法抵賴。 最好笑的是,黃興來人入黨拉出了癮頭,甚至又去打楊度的主意。楊度半真半假地說:“你們哪一天放棄責任內閣、政黨內閣的主張,我就哪一天入黨?!?/br> 黃興眼一瞪:“什么話,入黨還有先決條件?老楊,你這可真是千古奇談呀?!贝耸戮痛俗髁T。 實際上,兩人都是聰明人,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黃興如此虔誠地要拉人入黨,無非是要造就國民黨的氣勢,在國會選舉中爭得有利位置,可楊度把廢除責任內閣的要求一說,等于是釜底抽薪,讓黃興先前所有的努力都成無用功。因此,黃興對別人都可以謙虛、忍讓,惟獨這種意見,他是不能接受的。 9月20日,趙秉鈞內閣正式宣誓就職,民國政壇的形勢再度穩定了下來,民國五巨頭會面的日子也一天天近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 target=_blank>,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