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五章 鋼城萊蕪
呼延灼這次的大軍配備是四成禁軍,六成廂軍,像那三千輕騎兵、六千連環馬軍和呼延灼親自帶領的步兵都是禁軍,彭玘帶領的步兵大部分都是廂軍。這時的廂軍分成兩種,有近八成是勞役兵,幾乎沒有什么戰斗力,有二成還有日常的訓練,保持了一部分戰斗力,可以做剿匪之用。之前張叔夜調動的官兵大部分都是后一種的廂軍,只有少數是禁軍,所以他們的戰斗力才不如梁山。但是廂軍和禁軍的戰斗配備都差不太多,都是近六七成是弓弩兵,只有三四成或者更少的是刀兵或槍兵,弓弩兵拉弓射箭頻繁后手都軟了,等敵人近身攻擊時他們的手拿起的腰刀也軟弱無力,變成了梁山義軍的板上魚rou。但是他們的遠程攻擊能力還是不弱,梁山大部分受傷或陣亡的士兵都是歸于箭傷。 看來重步兵還是有必要裝備的,盧俊義經這幾次戰役,便督促裝備部盡快設計出輕巧又能防住箭矢的盔甲給騎兵和重步兵使用。像原來放棄防御只求攻擊的策略師不行的。 裝備部的回復是:盔甲也設計好了,唯缺鐵料,無法打造。盧俊義方才醒悟,原來盧家被梁中書抄家后,盧家分布在河北的礦山也被查抄了,包括那些鐵礦。最近一年,梁山擴軍至七萬多人,還有近三萬的預備軍,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梁山裝備部打造的制式兵器,俘虜自朝廷官兵的兵器盔甲大部分都賣給了方臘等三大寇了。這一年多的瘋狂打造兵器,將原本儲備的鋼鐵已經快要用完,如今朝廷對梁山實行物資制裁禁運,經盧俊信現在掌控的生意鏈進來的鐵料量很小,不敷使用。 而且現在凌振的炮兵司組建起來了,要鑄造大炮,再像趙宋朝廷那么奢靡地用銅造炮,是不行的,那只能用鋼鐵了,對抗游牧民族至少要造出上千尊大炮,盧俊義方才有點底氣,一尊大炮少說要費上千斤的鋼鐵,一千多噸,到那里整? 這個問題難不倒盧俊義,他已經看中了山東的一個鋼鐵勝地,萊蕪。 萊蕪礦冶歷史源遠流長,北宋這個時期已經在萊蕪設立了主管冶煉的萊蕪監,到現代,萊蕪 發展成了以鋼鐵為主導的新興工業城市,是山東鋼鐵生產和深加工基地,被稱為山東的鋼城,甚至萊蕪市里專門有一個區叫做鋼城區。 萊蕪之所以敢稱為鋼城,是因為它有這個蘊藏的底氣。位于泰山的東麓的萊蕪一帶,分布著儲量龐大的接觸交代型鐵礦,是中生代的中偏基性閃長巖和碳酸鹽接觸交代的產物,其富鐵礦石量多質優。鐵礦石的有用礦物主要是磁鐵礦,其次是褐鐵礦、赤鐵礦,并伴有銅、鈷、金等有益組分,可供綜合利用,礦石的品位一般含鐵50%以上,屬富鐵礦石,儲量達9億噸左右,足夠梁山義軍戰事之用。 萊蕪鐵礦有大型礦體6個,中型礦體6個,小型礦體30余個,趙宋朝廷派出的冶煉監才開發了一個中型礦,還有更多的鐵礦等著梁山義軍去開采。 萊蕪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好,非常好的好,就是它有豐富的煤炭資源,4億噸的煤礦主要分布于萊蕪南部八里溝至顏莊一帶。萊蕪這里還有豐富的石灰巖礦,正好用來作輔料煉鐵。 萊蕪真是一個煉鋼的寶地,有鐵、有煤、有石灰石。 呼延灼兵敗的消息已經傳到東京蔡京處,因為是他舉薦的人,一時之間他還瞞上壓下,封鎖消息,不讓趙佶知道,后來收到呼延灼單人獨騎前去投奔青州慕容彥達,說要重整人馬再跟梁山決戰一次,讓蔡太師等他的消息,蔡京無奈,只得等待呼延灼下一場戰役的結果。 在這段時間內,梁山暫時也沒有威脅。盧俊義便留許貫忠和張順的水兵師防守梁山,許貫忠還有一個任務就是配合韓滔和彭玘兩人整頓降兵,準備編制梁山義軍陸軍第二軍第三師,師長人選是未來的呼延灼,現在先有許貫忠兼著。其他的俘虜有一部分很出色的便補充進受損的其他師內,剩下的一萬人跟著盧俊義的大軍前去萊蕪建設鋼城。 盧俊義帶領近衛師、欒廷玉師、燕青師、孫立師,因王進師累次戰役中受損嚴重,屢次調撥精銳補充近衛師,導致第二師一半都是俘虜兵,需要重整訓練,林沖師也是同樣問題,便留王進師在獨龍堡駐防訓練,林沖師去東平府駐防訓練,調欒廷玉師、燕青師跟隨盧俊義前去平定魯中地區。 目前的山東兩路,只有慕容彥達的青州和宗澤的登州還有點人馬,其他諸州府尤其是魯中地區只能湊齊一些廂軍和鄉兵做無謂的抵抗。 汶上(其實北宋末它名為中都,太過囂張的名字,盧俊義便把它改為后代的名字),龔縣(今寧陽),兗州,肥城、泰符(今泰安),萊蕪監,一月之內盡數被梁山義軍占領。 盧俊義命燕青率領三個團的兵力,鎮守兗州、汶上和龔縣,以防西南邊朝廷來敵,命欒廷玉率兩個團鎮守肥城、泰符兩地,以防西北大名府梁中書軍,盧俊義率其他兵力橫推至萊蕪監,在鋼城區的那片區域,開始筑城,取名為萊蕪或鋼城。 朝廷原來的萊蕪監的冶煉工匠和采礦工人盡數被義軍俘虜,盧俊義給他們開出了兩倍于朝廷的薪水,挽留了大部分的工匠。同時金錢豹子湯隆帶著他的冶煉司也從梁山搬遷到萊蕪,凌振帶著他的火炮司也搬遷了過來。 盧俊義命孫立帶領二團的兵力橫掃這片叫做沂蒙山區的地域,這里大大小小的山賊有上百窩,凈被剿匪專家孫立給剿除了,得金銀五十萬貫和糧食三十萬石,將近三萬多俘虜是免費的礦工。同時又從方臘和朝廷對峙的前線招募了上萬流民,獨龍堡那邊已經基本完成了筑城,李云和陶宗旺帶著他們的建設部趕赴萊蕪鑄就鋼城,那些俘虜也一并帶來。 筑城的程序還是先要塞后大城,因為萊蕪的西北邊三四百里就是青州,盧俊義不敢大意,先全力鑄就了要塞,才開始一邊采礦,一邊冶煉,再一邊筑造大城。 采礦自不待言,有了火藥后,就炸開挖掘。 冶煉鐵礦石方面,盧俊義驚異地發現這北宋末年已經出現焦炭了。萊蕪監這邊有記載“煤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曰礁,可五日不滅火,煎礦煮石,殊為省力”。而且萊蕪監這邊也出現了一種可以移動的煉爐叫做行爐,其側面出現了梯形木風箱來鼓風。 他們先將煤炭煉成焦炭,然后將鐵鐵礦石、焦炭、石灰石按一定比例分配成爐料,從爐頂進料口分批加入爐內,同時把預熱過的空氣從爐腹底部的進風口鼓入爐內,因為熱的氣體由下上升,爐料由上下落,它們在爐內能夠充分接觸,使反應得以順利進行,同時又能使爐料逐步預熱,使熱能得以充分利用。在進風口附近,焦炭遇熱燃燒,跟從爐頂不斷裝入并逐步下降的鐵礦石接觸。在爐身中部,絕大部分鐵礦石跟焦炭接觸后慢慢地變成了純鐵。 在冶煉過程中,混在鐵礦石里的雜質也會被煉了出來,少量的雜質在高溫下熔合在鐵里,成為生鐵。鐵礦石里除了鐵的氧化物外,還含有難熔化的脈石,如果不把它們除去,就會影響生鐵的冶煉。加入的石灰石是作為溶劑,用來除去脈石的。因為石灰石在高溫下分解出的氧化鈣,能跟脈石里的二氧化硅起反應而生成熔點較低的硅酸鈣,從礦石里分離出來。 盧俊義已經將基本的化學知識教授給了裝備部的工匠們,再由他們教授給萊蕪監本來的工匠,他們有了豐富的經驗,再加上基本的化學知識,相信能夠將鋼鐵煉得更好。 煉鋼時, 先把沒有經過鍛打的熟鐵放到爐內, 鼓風加熱.兩分鐘后, 用火鉗鉗住生鐵的一端斜放在爐口內, 繼續鼓風, 使爐內溫度不斷升高.當爐溫升到一定溫度時, 斜擱在爐口內的生鐵的一端開始熔化, 開始不斷地滴鐵水, 這時煉鋼工人便用大鐵鉗鉗住生鐵在爐外的一端, 左右移動, 使鐵水均勻地淋到熟鐵上.同時, 不停地翻動熟鐵, 使熟鐵各部分都能均勻地吸收鐵水.淋完兩次后, 便把熟鐵夾到鐵砧上鍛打.去除雜質, 就得到了需要的鋼坯, 俗稱鋼團,再用鋼團打造想要的兵器。 鑄造火炮則是以鐵為模,先將鐵模的每瓣內側刷上兩層漿液。第一層漿液是用細稻殼灰和細沙泥制成的;第二層漿液是用上等極細窯煤調水制成的。然后,兩瓣相合,用鐵箍箍緊、烘熱,節節相續,最后澆鑄金屬熔液。待澆足熔液,冷卻成型以后,即刻按模瓣次序剝去鐵模,如剝掉筍殼一樣,逐漸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內的泥胚胎,膛內自然學滑。 鑄造火炮的事情則有凌振專管,打造傳統兵器盔甲的則有湯隆負責,盧俊義則在盤算制造步槍。(未完待續,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 target=_blank>,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