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真夫妻 第230節
一家三口在杭州也就待兩天,和大女兒前后腳到的滬市火車站。 禾兒早收到mama的消息,畢竟在青島時是天天要打電話報平安的,只讓朋友們先回家,自己在車站等著。 滬市就是他們的地盤,沒什么讓人不放心的,很快都各回各家,只有她百無聊賴等著,看到熟悉的身影才興奮揮揮手說:“我在這!” 苗苗一路上緊抓著自己剛畫好的荷花不放,興沖沖顯擺給jiejie看,又說自己和白胡子趙爺爺的“決斗”。 禾兒聽完很是驚訝,說:“他覺得meimei畫得不好嗎?” 她也是沒什么藝術天賦,看著只覺得挺好的。 趙秀云只是模模糊糊能理解趙老師話中的意思,不過既然確定人家就是大師,總比他們門外漢懂吧,苗苗要是有機會跟著老師上小班課,肯定比大班課更好。 就是價錢實在貴,一節課哪怕上大半天,一個月都得一百多呢。 苗苗也不是不知道柴米油鹽的孩子,到家把自己的存錢盒子拿出來說:“我自己交學費?!?/br> 胸脯拍得震震響,也確實有底氣,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攢下的小兩百塊錢。 趙秀云哪里能要,但心里還是覺得養了個好孩子,只說:“你要是能學好,mama再多錢都舍得花?!?/br> 禾兒則是說:“jiejie給你掙學費,沒事的?!?/br> 方海反正口袋空空,不妨礙他說好聽話道:“爸爸去做乞丐我都供你念?!?/br> 做乞丐這么慘的嗎?苗苗一下子不樂意。 趙秀云捅丈夫一下,說:“別聽那你爸爸瞎說,家里有沒有錢他哪里知道,口袋里都沒五塊錢的人?!?/br> 這話也有道理,苗苗很是同情看一眼爸爸,握著拳頭說:“我會好好學的?!?/br> 總有一天,她也要讓別人交五塊錢,不對,六塊錢來上她的課。 第228章 新變化 第一更 從杭州回來沒幾天, 趙秀云就準備去單位報到。 滬市電視臺是剛成立沒多久的,和原來的廣播臺在一棟大樓里頭, 現在統稱廣電大樓,離家近得很,走路十來分鐘就能到。 建筑是典型的上世紀歐派建筑,進去就是寬廣的大廳和延伸向兩側的木質樓梯。 進門處有位克忠職守的門衛,檢查過他的報到證后說:“樓梯上三樓右轉,以后出入記得掛上通行證就行?!?/br> 大家以后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趙秀云還是挺客氣地說:“好, 謝謝大哥?!?/br> 她依言上樓梯,正好是要來上班的點, 人還不老少,本市廣播臺一向辦得如火如荼,沒辦法, 買得起收音機的人多,電視的少,觀眾比不上,自然能給的位置就不大。 電視臺的位置就只有三樓的半層, 除開演播室、設備室,就是辦公室。 難怪她工作意向填在這兒,一位老教授說還是個草臺班子。 不過趙秀云還是挺喜歡的,覺得自己能在這兒闖出一片天。 現在全國上下只有兩個電視臺, 俗稱中央一套和二套, 一個晚上播新聞,一個從早到晚播電視、電影,尤其是年初的電視劇《敵營十八年》,播出之后簡直是萬人空巷, 二套不斷重播,家里大人孩子都看好幾遍,一點也不膩。 誰叫人家這是第一部 正經的電視劇,比電影稀罕得多。 像這種地方臺,滬市也是第一個辦,還不知道會怎么樣。 趙秀云是挺樂觀的,覺得將來買得起電視的人只會越來越多,上大街上看看去,人家“萬元戶”現在都不買黑白電視,改買彩色電視了。 有需求才有生產,不然的話誰折騰這個啊。 她向來很擅長從這種社會生活里分析,十次有九次半都是對的。 不過哪怕不會分析,也覺得人民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就是錢有點不夠花,到現在一直是干部24級工資制度,大學生畢業剛參加工作就是22級,每個月57,三年后轉正就是21級,工資63。 現在是級別比職務重要,像方?,F在雖然還是副校長,但實際上他已經是11級工資,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只等老校長退下去,將來就是他頂上,誰叫資歷還不夠,且得熬呢。 到手的錢都是最實在的,趙秀云當時沒同意去《滬市日報》還有一個原因,她現在主要的小說連載也在這上頭,但原則上是不允許本單位員工另外領取稿費的,畢竟都給你發一份工資,所以她就沒選。 要是正經說起來,她寫小說一個月也有八十一百的,家里現在加起來一個月能掙三百多。 菜市場一斤豬rou才八毛,就這工資,趙秀云已經決定要給家里添許多東西。 不過這些都得等攢下錢再說,她眼前是把工作做好,手在臺長辦公室門口敲敲。 門是虛掩著的,里頭應一聲,看清人問道:“同志你找誰?” 趙秀云趕快拿出自己的材料說:“我是今天來報到的震旦畢業生趙秀云?!?/br> 吳培光“喲”一聲,尋思自己這幾天是忙壞,差點把這事都給忘了,趕快說:“小趙是吧,來來來,這兒坐?!?/br> 沒辦法,電視臺是新攤子,人家但凡有得選,都上別頭去,畢竟這兒是前途未明,他是日盼夜盼,能有兩個能干的手下把地方支起來。 按說他這級別可不低,殷勤成這樣,趙秀云不是沒見過領導,心下狐疑,等見過同事們,更是嘴角抽抽,不知道從哪東拼西湊調來的人,她還以為自己從前學紙媒已經不搭嘎了,這里頭竟然數她和兩位專門從首都借調過來搞演播廳的同事最專業。 她不得不承認老教授那句話是正確的,四個字,草臺班子。 可草臺班子才更有發揮的地方啊。 趙秀云想得很簡單,了解初步情況后就回家猛揮筆桿子寫方案,深恨自己沒長八只手。 家里不單她忙,八月里頭,上次在杭州認識的趙老師還真搬回滬市,特意寫過信來問苗苗要不要去上課。 趙秀云是方方面面都打聽過,知道這是一位難得的人物,忙不迭讓方海帶女兒去。 苗苗不能去上大班課還覺得挺可惜的,她在那兒幾乎是年紀最小,同學們都很照顧她,而且人多,每天她都不用刻意支耳朵,就能聽到很多新鮮事,也不知道后桌的漂亮jiejie會不會跟震旦才子結婚,她都還沒聽到最后,別提多遺憾。 方海這次上門,還見到許久未見的老戰友趙啟光,他之前在外地工作,這回剛調到滬市工作,就把老父親也接過來一起住,也讓老人家含飴弄孫。 舊友見面,別提多興奮。 苗苗覺得爸爸都不像是送她來的,倒像是她陪爸爸來,烏溜溜的眼睛一動不動。 趙啟光沒女兒,有些感嘆說:“要不是我媳婦帶兒子回娘家去住幾天,今兒你一準聽到屋頂都被掀翻?!?/br> 哪像人家小姑娘,那叫一個文靜啊。 當然,他這時候想不到,之后的某一天,這個看上去弱不禁風,嗯…長得有點黑的,洋娃娃一樣的小姑娘,會把他家的“小魔王”壓在地上打。 方海一聽人家家里有調皮男孩子就怵,這個年紀里,十個有九個愛作弄苗苗,不過想到是來上課的,上完就走,多半還能避開點,只是心里記下來,回過頭叮囑說:“要是趙叔叔家的哥哥欺負你,你就跟爸爸說,知道嗎?” 苗苗現在已經不是任人欺凌的弱小,頗為孔武有力揮拳頭說:“我才不怕?!?/br> 有時候她也能顯出一點活潑勁來,不過轉瞬即逝。 方海一下子更愁,尋思這是去上學,可不興鬧出什么事來啊。 反正頭前一陣,是看著相安無事。 禾兒天天跟著小麥幾個出門擺小攤,現在人人都覺得干個體不光彩,掙錢腰桿都不直,私底下里沒少議論方家人是想錢想瘋了,好好的孩子,居然放任在外頭做這種事。 以為這錢容易掙??? 早出晚歸,嗓子都喊啞,還得能說會道。 反正都是靠雙手掙錢,趙秀云從來不覺得丟人,她一直擔心的都只是政策,只要在允許范圍內,孩子想怎么樣都行。 對此是充耳不聞。 小麥他們更是我行我素。 尤其是她現在是正經的準大學生,只等九月開學就和弟弟去廣州,兩個人如愿一起考上暨南大學,不過專業不同,小麥選的是經濟,大米選的是工商管理,是經過和唯二信得過的“長輩”趙秀云夫婦商量后定的。 看得出來,孩子們心里是有譜的,當然不會因為擺小攤時遇上同學,被奚落幾句而有什么心理疙瘩,反而大方說:“我們這個是剛從廣州到的新貨,你可以看看,要是不喜歡,等我到廣州上大學之后再給你挑喜歡的,寄到復讀班去?!?/br> 都沒考上的人,來cao她的閑心,不如回去讀書吧。 也就是小女生氣不過,都聽見有人噗嗤笑出來,氣得跺腳走了。 小麥沒把這事放心上,臉皮要是薄,嘴巴要是不夠利,他們這些年日子也過不下來。 不過他們不在意,有人在意,人家轉身到工商告他們一把。 但他們有證,又是在交管理費的地方,一切都很合規,工商的人只說幾句就走。 做生意嘛,誰眼紅都是有可能的,小麥一時沒想到那天那位女同學身上,是她自己做事不牢靠,不知道跟誰抱怨說“這種人也能上大學,一腦門鉆進錢眼里,怎么不干脆做生意去”。 風言風語傳出來,人盡皆知。 下這種絆子,也不怕明年還考不上,能不能給自己積德。 禾兒回家抱怨兩句,趙秀云說:“等以后你就會知道,世上什么人都有?!?/br> 哪怕是家人,也不是個個都盼著你好的,唯有真正愛你的人,才用最虔誠的愛意期盼著他們一切順利。 禾兒倒不是不知道人情世故的人,頗有架勢地說:“她將來一定不能成大器?!?/br> 只把心眼子用在這種地方,不看別人是怎么努力的。 還“大器”,不過趙秀云也覺得小麥和大米將來必成大器,說:“沒事的,只要你們按手續來,誰也抓不了毛病?!?/br> 這話倒是真的。 禾兒算給mama聽說:“我們的攤子,每天要交一塊錢管理費,有的人更大,有的人更小,一天光管理費就有好幾百,不過市場的叔叔阿姨們都很好,只要有事情,都來幫你解決?!?/br> 這筆錢雖然很心疼,畢竟賣東西掙的就是那點蠅頭小利,不過值得,總比要跟糾察的人玩躲貓貓的好,心存僥幸,被逮到可就是罰款五百。 趙秀云最近一直在發愁第一期《本地新聞》要以什么為主題,畢竟國家大事上和節目基調不符,人家還不如去看中央臺,現在想想,其實百姓更關心的也就是柴米油鹽這些事,不如從這方面入手,也許有收獲。 連日來的煩惱一掃而空,她心中已經有更大的計劃。 第229章 第一步 第二更 滬市電視臺成立至今, 還只是張羅階段,沒什么實質的成果出來, 主要是對第一期節目想慎重一點,時間安排在中央臺新聞之后,每天晚上八點準時播出,節目名稱就叫《滬市新聞》,非常平平無奇,不過符合風向。 但內容制作上,大家的分歧比較多, 主要第一期是基調,決定以后是下里巴人還是陽春白雪的關鍵。 大部分還是贊成主要采訪幾個大企業, 引進什么設備、有什么新生產。 說真的,趙秀云不覺得大家會關心這些,除非你是廠里的員工, 群眾關心的就是最俗氣的事情,要是想開門紅,絕對不能做這些內容。 她為此寫了一份五頁的建議報告,臺長吳培光還是很重視的。 其實他本人之前負責的也是廣播臺的事情, 這次是升職,對“開門紅”最在乎的人恐怕也是他,除他之外,哦還有趙秀云是自愿分配來的, 其他人都是從各單位“自愿”調來的, 都是等著想回原單位,尤其是從廣播臺來的幾位。 畢竟現在就數廣播臺效益最好,尤其是香江那邊來的新式收音機,一臺只要七十, 還不用票,市里哪怕從前不怎么富裕的人家,現在都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