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她并不懼怕那些所謂義正言辭的人跳出來反對她,她知道這世上不可能會有人得到所有人的擁戴,有人喜歡她就會有人厭惡她,僅此而已。但她厭煩他們總是從男女之間的事情上著手來對她品頭論足,仿佛因為她是個女人,所以評判的標準就全部變成了她如何對待男人,而她的文治武功就全部被忽視掉看不見了。 若他們知道當初她與顧蘭之之間有那么一段往事,那么結果是必然的,他們一定會揪著當年的事情來說個沒完沒了。 如果顧蘭之那時候被他們蠱惑還說出更多事情來的話,那么她將要面對的就是各種編造出來的、令人惡心作嘔的、與事實都幾乎無關的流言了。 想到這里,她抬眼看向了面前的顧蘭之,倒是有幾分感謝上天,恰好就在她登基之后把他重新送回到自己身邊來,大約上天也是要助她把這天下掌握的,所以才把一切主動都送到她的手上來。 . 只是——看著他的神色便知道,他多半是以為她還記得以前。 她無意讓他誤會這種事情,但也不打算把話說得太明白反而讓他覺得自己冷漠無情,于是她思索了一會兒,道:“若你希望的話,你的生母,朕可以饒她一命?!?/br> 顧蘭之帶著幾分茫然地抬頭看向了她,最后只搖了搖頭,道:“多謝陛下好意……只是臣的生母大約也并不想見臣……陛下應當如何處置便如何處置吧!” “你這話若叫別人聽到,便要說你不孝?!壁w如卿嘆了一聲,“朕替你做主,饒她一命,就說是你求朕了?!?/br> 顧蘭之呆呆地看著她,眼中閃過了幾分水色,最后還是堅定地搖頭:“臣知道陛下是一番好意,只是這事情……不過是求仁得仁罷了。她未必想要見臣,也不會稀罕臣為她求來的一線生機?!?/br> . 他的父親顧青被永王當街打死的時候,他已經十歲了,他那時候不是小孩,許多事情歷歷在目,也當然明白這其中到底是什么緣由——只是子不言父母之過,他不能說,只能看。 他的生母張嬛在他父親去世當日就歡天喜地紅光滿面地上了永王府來的馬車,丟下了他,去做了永王的側妃。 顧家族里的人欺負他是一個小孩子于是想來奪顧青留給他的財產,多虧是有顧青生前的幾個好友仗義出面,替他保住了大半,接著仍然是他父親的朋友之一和尚妙語見他一人孤苦,便把他帶到了滄地,遠離了是非之地,又讓他有個安身之所。 他在滄地的寺廟里面住了五年,雖然沒有剃度為僧,但經書聽得多了,耳濡目染之下,便也學得了一些豁達和釋然。 事實上魏朝末年時候他那次往永王封地去,心中也還帶著幾分僥幸,他那時候是想見一見張嬛。 在知道永王府被燒毀,永王的姬妾們都四散的時候,他還曾想過如果遇到張嬛,便把她接回到滄地去奉養。 只是那時候并沒有找到她,他那時候以為她已經去世了——當然,今時今日他是已經明白,張嬛多半是跟著永王一起先逃走了,所以他找不到。 所以張嬛與他,并不是世俗意義上常見的母子關系。 張嬛對他沒有感情,所以當初會那么堅決果斷地拋下他,去做側妃,去享受榮華富貴。 這么多年來,她并沒有想起過他哪怕那么一次——當然了,在他有限的關于張嬛的記憶中,她的存在甚至還不如當年照料他的乳母和教養過他一段時日的祖母。 他們之間的關系淡薄到就好像是完全陌生的兩個人。 他并不認為張嬛會想到他會想見他,更不認為她會為了活下來就捏著鼻子和他在一起來續個母子緣分。 . 只是這些話他沒法與趙如卿說,他明白趙如卿方才說的話是為了他好。 “家國大義之前,普通人的恩怨便不值得一提了?!彼聊S久之后看向了趙如卿,“在代朝與突厥這樣對立的關系下,臣與張嬛、與永王之間的關系便是渺小而不值得拿出來過多著墨的。陛下,臣懇請陛下,不必因為這點點小事情,而讓陛下原本的打算有所改變?!?/br> 第20章 二十 既然她想讓你幫忙,你幫就是了…… 顧蘭之這再三的推卻,讓趙如卿想起來奏報之上那簡單的只言片語。 這種十幾年前的事情當然不會有太過于詳細的描述,她之前猜測顧蘭之的生母張嬛也許是受到了永王的逼迫所以不得不嫁入了永王府,但現在從顧蘭之的反應來看,這逼迫一說多半是子虛烏有,這中間一定有夾雜著別的她不知道的事情。但這種事情通常是不會向人說,顧蘭之自己也不會多說,她雖然有幾分興趣,可也并不會去主動地刨根問底。 思索了一會兒,她也便不再想中間緣由,只笑著道:“既然要聽朕的打算,那到時候你便一切都聽朕的安排吧!” 顧蘭之聽著這話,只低頭應下,也不再多想這事情了。 但等到了御城之后,他卻意外地收到了張嬛親筆寫來的信。 . 到御城時候是在傍晚時分,隊伍整齊劃一又安靜無聲地進到了御城中,趙如卿從御駕上下來,直接去見了周稼等三人,突厥大軍就在十里之外。 御城是易守難攻之地,周稼本人又是尤其驍勇善戰,突厥人在他手中已經折了五員大將,這時候已經不再敢上前來攻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