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子真的曰過?
唐朝的科舉考試,為不糊名制度。 也就是說,主審官員們審卷的時候,是可以看到考生的信息的。 這個考生是誰,籍貫是哪里? 是哪個家族的? 父親是誰? 考官們審卷之前,都要先看一看。 那些沒有文名的學生士子,就是普通的官員審卷。 那些有背景,有大文名的學生士子,那就是褚遂良這個級別的親自審卷。 為何程處默跟褚天意說,你要是有一首詩能掛在尋芳閣的五層閣樓,最少能保證一個同進士的位置,就是這個原因! 你有了大文名,只要文章寫的不是太稀爛,就可以占盡了便宜。 這一個月的時間,褚天意頭懸梁錐刺股,臨陣磨槍,怕的就是系統到時候拉胯,又或者到了緊要關頭威脅他。 雖說書看了沒多少,但是褚天意也有信心。 經歷過現代化各種考試的男人,對于考試一途,還是有著不少的心得的。 李世民登基后的第一次科舉,專門蓋了一座考場。 每個學子都是單獨的一間屋子,要考三天。 進士考策論和詩賦、文章。 明經考帖經、墨義。 前者難,后者易。 想要考取明經,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 也就是按照書本出題,可以死記硬背,對于本身的才華,反倒沒有什么要求。 可是想要考中進士,在詩賦一項,則需要具有相當的文學才能。 進士科,得第很難。 從古至今,一直都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這也是為什么,褚天意以一詩掛在尋芳閣五層閣樓后,最少也是個同進士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三天的時間內,學子的吃喝拉撒睡,都在在房間中,以防作弊。 中間有監考官員,隨時choucha房間。 總之…… 想要在科舉里舞弊,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除非能買通考官。 亦或者,有高科技! 褚天意沒有想到,這一次系統不僅沒有坑他,還真的無條件配合。 “叮,系統提示,半智能型攝像頭,已經分布在了各個考生和考官的房間,用以幫助宿主參考!” “叮,系統為了宿主入宮為官的任務,已經違背了原則,請宿主一定要深刻的認識到,這個任務的重要性!” “叮,考試即將開始,宿主即將借此騰飛!” “叮,系統期待宿主,創建一個更加波瀾壯闊的大唐帝國!” 褚天意深吸了口氣,眼中亦燃燒起了熊熊戰意。 你一個系統,閑著沒事玩什么煽情? 用高科技作弊這件事,我可沒有要求,是你這么做是你主動的。 再者說…… 我還用的找作弊? 為人處世,腳正才能不怕鞋歪,身正才能不怕影子斜! 這段時間內,文會也停了,所有人都在加緊磨槍。 李承乾還在養傷…… 長孫沖也消停了…… 長安城內的這些公子哥,幾乎全都參加了科舉。 雖然以他們的身份,即便不參加科舉也會前途無量。 可科舉終究是最好的鍍金場。 競爭無處不在! 褚天意拿著劉弘基送來的學子身份證明,挎著一個食盒,來到了考場外面等候。 程處默站在褚天意身后,就跟個侍衛似的,盯著周圍的那些學子。 “妹夫,你只要看完了我給你送去的書,考過明經絕對不是問題!” “明經都能考上,以你抄詩的天賦,再考個進士也不是什么事!” “萬一能高中狀元,你跟我meimei可就是門當戶對了!” “你放心,我爹都準備好了,到時候就來了榜下捉婿,你是跑不了的!” 褚天意聞言,默默的往旁邊走了幾步。 太特么丟臉了! 怪不得程咬金最近都沒有露面,原來有陰謀詭計。 直到中午,考場開放。 有監考官根據名冊點名,被點到的學子要經過檢查,才能進入考場。 由于一次考試就要考三天,考場只提供最基本的干糧和清水,一些有條件的學子,都會自己帶些點心和吃食進入。 檢查的時候,監考官都要把點心捻碎,保證里面沒有藏著小抄之類。 褚天意一看,把食盒遞給了程處默,你留著吃吧,我是吃不著了。 “妹夫,咋了?” “這里面是紅燒rou!” “???哈哈哈……” “長安學子,褚天意!”監考官一聲大喊。 褚天意拍了拍程處默的肩膀,道:“考試期間,家里你多照看著,要是有急事,你就去找張寶藏,他能聯系到我?!?/br> “張大人?妹夫啊,考試一開,可就要被封鎖了,誰敢闖考場,可是要被當場擊殺的?!?/br> “沒事,張寶藏有對講機?!?/br> “對講機?這又是什么寶貝?” ……………… …… 考場內。 褚天意進了一間屋子,里面有一張書案,文房四寶,一盞油燈,一張簡易的木板床。 房間的角落里,還放著一個木桶。 監考官拿來了試卷,分發給了褚天意。 “咔嚓……” 門被鎖上了。 窗戶上有一個小口,是用來送飯的。 這一扇門,要在三天之后才能打開。 “叮,系統提示,宿主可要開啟攝像頭,進入作弊模式?” “用不著作弊,這些題并不難?!?/br> 明經一科,重帖經、墨義。 帖經,就是所謂的填空題。 在經書上任意選擇一處,空出一些段落,讓考生填充。 墨義就更簡單了,就是對經文的字句,做一些簡單的解釋和提出見解。 褚天意翻了翻試卷,突然覺得有些不對勁。 一個月的臨陣磨槍,不足以背過所有的經義書籍。 程處默送來的那些書籍,正好是試卷上考到的。 所有的試題,竟然全都對照上了。 這么巧? 既然對于答案已經爛熟于心,提筆作答便十分順利。 直到墨義試卷的最后一道題。 唯有這一道題,那些書籍上沒有答案。 “子曾經曰過:與蠢者同行,易同也,與智者同行,易智也! 請問,子在什么時候,什么情形下,跟誰說的這一番,未被論語收入其中的至理名言,這一句話,如何通俗的解釋?” 這難道就是…… “子曾經曰過,跟傻逼在一起,容易降低智商,要跟聰明的人共事,你才會變得更聰明?!?/br> 這不是我跟李世民吹牛逼時說道? 難道,子真的說過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