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To decide what's real 到底什么才是真實 In the m sun 早上,太陽升起 You and I are one 你和我融為一體 Fihrough my hair 你的手指穿過我的頭發 Feel them everywhere 愛撫著我身體的每一處 Don' t know what to think 而我早已不知思考為何物 Am I still dreaming 我是在做夢嗎? I think about you and 我想念著你 Then the month' s gone 不知不覺一個月就已過去 Thank you baby 謝謝你,親愛的 You saved me 你拯救了我 涵涵問我:“你臉紅什么?” 我說:“容光煥發?!?/br> * 我說真的哦,這歌的調調和歌詞不能說是完全一致,只能說是毫不相干。 可能這里頭有中西方文化差異存在,但我真的不太能理解,我都愛撫他身體的每一處了,為啥曲調還能單純輕快得像校園暗戀一樣。 然后我就開始反省,應該是我的問題。 人家可能都沒細看歌詞是什么,只是覺得適合旅行路上聽就分享了。 或者說,就算人家是覺得歌詞不錯,重點肯定也不在我關注的那塊兒——可能是第一段——“你知道你很了不起嗎”,這屬于前輩對后輩的鼓勵和夸獎,畢竟我在他面前一直都表現不錯。 要是再想得虐一點——他可能是聽歌惦記起前女友了,想找個朋友分享一下,而那個適合被分享的朋友恰好是我——我甚至覺得這是最靠譜的一個可能性。 畢竟我也在他面前紓解過我的十年苦戀,那如果他用這種隱晦的方式向我倒倒苦水,我也沒什么不能接受的。 思來想去,我還是把我的第一反應回復給他了:很適合路上聽。 他回:你們出發了嗎? 我說:是的,在追你們了。 他發來一個“哈哈笑”的表情,然后問:你暈車嗎? 我說:大巴車的話,確實會有點。 他說:那就不要玩手機了,聽著歌睡會兒吧。 我發去一個“嗯嗯”的表情。 我確實會暈車,但當時我也沒有立刻聽話地睡覺去。 我像個變態偷窺癖一樣,從他發來的音樂鏈接,一路摸索進了他的聽歌賬號。 從這個頁面可以看到他自申請賬號以來的聽歌排行榜。 在這里我發現,他平時愛聽的倒也不是那種輕快小調,而是恰好相反,是那種渾濁的嘶吼男腔。 非要舉個例子的話,就是有點像《那年那兔》的片尾曲《追夢赤子心》的那種唱法。 其實這種類型我乍聽是有點接受無能的,包括《追夢赤子心》也是看了動畫之后受了觸動才覺得好聽。 但是在那趟大巴上,我硬是聽這種歌聽了一路。 所以說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崇拜、很喜歡一個人呢? 我覺得如果你連他的歌單都能一首不落地聽下去,一直聽到能從那些你不能理解的唱腔中感受到巨大的力量,那就是真的完蛋了。 涵涵已經在旁邊睡得直點頭,窗外的風景從山變成河,又從河變成田。 我的耳朵好像闖進了一片未知領域,聽的是鋪天蓋地的厭世毀滅感,也是從灰燼中崛起的勇氣和力量。 聽《路西法》,聽見“他拼命靠近周圍的人想要融入,但痛苦地發現他們一個二個全都傻得要命”,“他開始感謝自己的格格不入,不再感到無助,即便是樹敵無數”。 聽《不退》,聽見“感謝老天爺沒給我需要的一切,好讓我時刻都能保持饑餓和急切,讓我在氣憤和議論聲中義憤填膺”,“若是無淚,那該多無味,我不退,我一點都不累”。 聽《Hate Myself》,聽見“我難以跟你共情,不需要同情”,“我也不會被你馴服,才不會被誰禁錮”,“盡管過來羞辱否則我會死不瞑目”。 如果這些歌是陳先生的內心世界,那我似乎也漸漸能理解他那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 或許像他這樣的人,從小就有很多東西,是需要努力爭取才能有的。 或者說即便努力了,也不一定會有——至少在我小時候的校園氛圍中,大家都不會太敢接近家里有著“家暴”名聲的小朋友。 我小學時有段時間常被同桌的男生欺負,我一開始認為那是小打小鬧,就只是覺得很不喜歡他,盡量少和他說話而已,直到后來發展到被他拿鐵文具盒瘋狂打頭。 第一次被打我就回家哭去了,然后我爸媽一起找到班主任那里,要求給我換座位。 也是因為聽到了爸媽的交談,我才知道那個男孩家里是有家暴情況的——在我們那個小地方,這種事幾乎人盡皆知。 而那個男孩之所以會突然那樣打我,很可能也是有樣學樣。 那時候我爸說了一句話:“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走向極端。要么是極端的好,要么是極端的壞?!?/br> 這很大程度上,大概是我爸氣急之下的偏見之語。 而且我也一直沒有理解,為什么還會有“極端的好”這種情況出現。 但是見到陳先生之后,我大概就明白了。 因為見過人渣,所以不允許自己墮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