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現代化建設 第182節
所以,莫少珩正在努力地研究這兩樣東西。 務必在開學之前,制作出來。 此時,涼京,已經匯聚來了不少讀書人。 因為涼京的郡試,就在涼京的貢院內。 與上次不同的是,涼京周圍的縣,通過縣試的讀書人,也會到涼京貢院參考。 眾多的讀書人,一涌進涼京城。 到處都是捧著個漂亮杯子喝著奶茶的人。 有的人手上,還拿著奇怪的裝著食物的袋子。 四周都能聽到打斗聲。 小孩兒背著漂亮的小包包在巷子中串來串去。 還有穿著一個“貨”字衣服的小孩,走路的時候開心得腳兒都是甩起來的,無憂無慮。 奇怪的是,無論誰招手,他們就裂開一口小白牙屁顛屁顛地跑過去。 能聽到奇怪的對話,“銅鑼巷李府,天黑之前能送來一箱子咸魚么?” 怎么感覺,和他們的縣,乃至和其他的城池,差距這么大呢? 涼京的百姓,是一點一點的看著城內的變化,所以那種撕裂感其實還不怎么明顯,但對于初入涼京的人來說,那種感覺就太顯著了。 當然也有人聽說過一些關于涼京的事情,“那些打斗難道就是傳說中的三街之戰?涼京貴族最新的玩法?!?/br> 傳說中的…… 周圍的百姓:“……” 也怪古時候的信息傳播乏力,只能口口相傳,而口口相傳的結果就是,多經過幾輪傳播,真相往往面目全非。 才進城的讀書人,免不了要體驗一把什么叫做新奇。 找了一個合適的客棧住下。 古人來到一個新地方,比現代人還能逛,因為平時出遠門的機會少。 他們也知道涼京肯定比他們縣熱鬧,但沒想到能熱鬧成這個樣子。 看看那幾個街道,人都擠不進去了,還要往里面擠。 當然,也有熱心的當地百姓告訴他們,“別看那里擠,但你們來一趟涼京,若是不擠進去看一看,這涼京也白來了?!?/br> “看看擠在那里的,還是我們涼京的貴族呢?!?/br> “……” 驚訝無比,不是說涼京的貴族金貴得很?怎么跟普通百姓一樣,擠來擠去的。 “呵,那是因為周圍的房間都被其他貴族訂完了?!?/br> “像他們這樣想看三街之戰,又菜癮又大的,自然也只能擠在街上看了?!?/br> 說得驕傲到了不行,哪里能有他們涼京這份熱鬧啊。 當然他們對這些前來參加郡試的讀書人也是十分尊敬的,誰知道其中什么人以后就成了官老爺了。 涼京的熱鬧依舊,郡試也正式開始了。 比起上一次,這一次場面更加的宏大。 各位讀書人也在相互打量著。 都是經歷過上一次統考的人,感覺有些不一樣的感覺。 惺惺相惜的同時,又有些心有凄焉。 也有特別多的共同的話題,這或許就是同期的一種感覺吧。 在古時科舉,同期考生,感情的確要深厚一些,有多少傳奇的友情,都是在這樣的同期考試中結下的。 “也不知道今次的考題如何?” “怕是依舊……” 但哪怕如此,還是有這么多人通過了縣試。 人才之多,何嘗沒有井底之蛙長了一番見識的感覺。 這一次郡試的考題的確難,因為……出題人都是硬著頭皮出的,再怎么也不能比縣試簡單。 考生已經開始入貢院,和上次的規矩一樣。等他們拿到考卷的時候,“……” 不過比起上次如同無頭蒼蠅一樣,這次還是好了不少。 至少他們知道考卷會分成六個部分,除了他們平時經常學習的,還會考常識和律法。 他們這三個月,可沒少補這兩方面的課,可以說,人手一本《北涼地志括》和《北涼律》。 不得不說,將讀書無用完全歸咎與讀書人,是十分不適當的。 因為讀書人讀什么書,是朝廷引導的。 與其說讀書無用,還不如想想,改變一下考試的結構,很多人都忽略了本質上的東西,而怪罪到受害人頭上。 但,他們雖然知道要考的大致方向,但一拿到考卷,還是心中一震。 明經,詩詞,八股制藝也就罷了,考得深了不少,必是熟讀詩書之人才能保證萬無一失。 但往論策題上一看。 用語是古句式,有些拗口。 “朝之政,義務而教,為何?” 大概意思就是,“朝廷有一政策,名義務教育,請闡述朝廷為何要實施此策?!?/br> 竟然是時政。 若是不知道義務教育的人,怕是連題目都看不懂。 莫少珩出此題的時候,也說明了原由,“義務教育的法令已經貼到了各縣,甚至也讓傳遞了,朝廷會在通過郡試的學子中,挑選出來一批教書先生為朝廷效力?!?/br> “普通百姓也就罷了,但科舉選仕,若是連北涼發生了什么大事都不關心,如何期待他以后時刻關注朝廷動向,配合朝廷施政?!?/br> 大概就是,現代學生剛好遇到了考題是新聞聯播里面的內容吧。 若是不關心的,也就看一個題的表面。 若是關心的,自然更加心有成竹一些。 甚至仔細看過公告的,哪怕只是闡述公告的內容,都能得一個不錯的分數。 當然,你要是有真本事,能引經據殿講出個一二三四五來,自然也是高分伺候。 唯一絕對不能通過的,就是反著講的。 就比如現代公務員考試,你去批評體制一樣。 義務教育,國之重器,可以質疑和提出問題,能有獨到的見解更好,但絕不允許反著來。 然后就是律法題,直接上的實案。 考試的內容,就是讓用《北涼律》去判此案。 學生:“……” 他們也才因為上次的考試,多留意了一下《北涼律》。 其實此題還真不是莫少珩出的。 但對所有學子來說也是公平的,大家都只有三個月接觸《北涼律》。 若是有人,能用《北涼律》判案,自然能脫穎而出。 六道題中,有四道題是他們熟悉的,哪怕偏科,也未必不會有機會,依舊是平均分數乙等以上,作為標準線,然后在標準線之上,擇優選擇。 今次考題,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恐怕又是哀嚎連天。 但總有一部分學生,能夠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來。 當初莫少珩用“千軍萬馬”來形容科舉,其實一點兒也不夸張。 整整一天的考試。 當晚霞出現時,眾學子這才從貢院出來。 莫少珩這次沒有當評卷官,自從上次因為好奇去當了一次,簡直感覺跟犯人一樣,被關三天呢。 也是在今天,莫少珩將黑板和粉筆弄了出來。 莫少珩從匠師們那里出來的時候,也正好遇到學子考試完。 “有些像高考學子出校園?!编止玖艘痪?。 還能聽到一些學子在談論,“今次不中,也只有等三年后了?!?/br> “也不知道那論策題是誰出的,忒為難人,我思遍了圣賢典籍,也沒有尋得類似的句子?!?/br> 莫少珩嘴角一抽,圣人要選他的題,他能怎么辦?反正出題的又不是他一個,要怪得怪選題人。 也不用莫少珩解釋,就有人直接用手指向貢院的墻壁,結果上面直接就有朝廷貼的義務教育法的公告。 紙張便宜了嘛,朝廷自然也大方了一回,將告示貼得到處都是。 這些讀書人,基本都提前了十天半個月來到了涼京,就算他們沒在他們縣里看到告示,也應該在涼京看到告示了才對。 這也公平,因為是分郡考試,當地郡的大致情況都是一樣的,現在都是同郡競爭,各郡相互之間其實沒有多大競爭。 莫少珩一笑,他也是在引導,入仕當官就要有入仕當官的覺悟,和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人還是有差別的。 學子們在辛辛苦苦地等待著三天后的張榜。 莫少珩也在加大黑板和粉筆的出產了。 等郡試結束,朝廷就會開始選先生了。 莫少珩想讓前去各地教鉛筆字的學生,將黑板和粉筆也帶去宣傳宣傳。 時間過得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