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現代化建設 第176節
莫少珩見趙棣一臉好奇的樣子,將鋼筆遞了過去,“你要不試試看?” 趙棣接過筆,從來沒有使用過鋼筆的人,第一次使用,其實是有些笨拙的。 莫少珩在一旁糾正著姿勢,然后,趙棣慢慢地開始有一些感覺了。 “竟然不需要沾墨,就能寫這么多字?!?/br> 莫少珩心道,這才哪跟哪啊,要一次性寫完一整管墨,手都得給你寫酸了不可。 趙棣立馬感覺到了鋼筆的好處。 以前毛筆寫字,長袍上沾些硯墨,特別是長袖上,是經常的事情,但使用鋼筆,完全不用擔心這個。 而且,隨著書寫,他也發現,鋼筆要比毛筆好掌控得多。 毛筆寫不了多久,手就會酸就會累,所以古時候抄書,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堅持得下來的,古有抄佛經以表孝心等說法,其實考的就是耐力。 趙棣越寫越流暢,由先前笨拙的字體,竟然慢慢開始有了寫他寫毛筆字時的風格了。 說到底還是一個熟練度的問題。 莫少珩看趙棣似乎頗為喜歡,說道,“我讓人給你也打造一只?!?/br> 有了第一支,第二支制作起來就要快捷很多了,就和制作一支首飾差不多? 旁邊正在玩鉛筆的南一,“我也要?!?/br> 莫少珩心道,得,再做兩支。 數日后。 莫少珩去了一趟烏衣巷。 一是,給趙景澄等學生,一人一套厚書殼的本子,一人幾只鉛筆,還有一個書包。 北涼的讀書人,都是使用書箱,但書箱本身沉重就不說了,因為是單手提,從小就這樣的話,容易形成長短手。 琴樓上,趙景澄等人,背著書包:“……” 莫少珩:“……” 是感覺有那么一點點奇怪,說是初中生吧,有點像,但又一身的小袍子。 感覺怪怪的。 趙景澄等拿著手上的本子和鉛筆,翻來覆去的看。 莫少珩說道,“怎么樣?以后上戶外實踐課,是不是方便了很多?” 他給這些學生的,就像是一個套裝。 趙景澄等正拿著鉛筆,在手上打開的本子上劃。 以前,用毛筆的時候,這個姿勢的話,連筆都拿不穩,本子也一樣,軟綿綿的。 但現在…… 如同得到了什么新奇的東西,玩得不易樂乎。 莫少珩教了一會鉛筆的使用,然后讓一群學生要么在琴樓要么去圖書館練習鉛筆字。 他還得去給他的小貨郎送筆。 他的小貨郎雖然有了教書先生,但無筆可用。 正好,現在也給配上。 加上以前給他們的書本《論語》,以及現在的鉛筆和宣紙,也算湊齊了一套了。 給兩百個小貨郎發筆發紙,也引來了不少人的圍觀。 “莫少珩在給他小貨郎提供筆墨紙硯?” “嘶!” 大部分百姓家的孩子都還讀不起書呢。 莫少珩也是感嘆,生為現代人,其實很難想象,一個城池里面,大部分孩子沒書讀是一個什么情況。 現在紙便宜了,鉛筆也不會太貴,墨水更是都不用了。 百姓,差的也就是教書的先生了。 莫少珩去了一趟小貨郎們的宿舍。 豆子正將書擺在高低床最下面一層的柜子上,現在又擺上了紙和筆。 莫少珩最開始的這個設計,這時候才算真正的起作用了,以后,可以像一個學生一樣,在這里學習練字。 豆子高興壞了,“世子,我以后是不是也是個讀書人了?” 莫少珩都笑了,“恩,小讀書人?!?/br> 莫少珩逗了一會兒豆子,這才離開。 外面,還有不少人圍觀。 羨慕! 他們作為涼京的百姓,居然在羨慕一群無父無母的小貨郎。 特別是涼京的孩子,他們都沒書讀呢。 其實這些孩子,這么點大,一天也幫不上家里什么事情,干不了啥活,只會滿大街調皮搗蛋。 莫少珩看著這些孩子眼中的光,沉默了。 讀書,在他看來,當是最基本的,但對這些孩子來說,卻是奢望。 莫少珩想了想,現在百姓未必買不起紙筆,甚至書籍了。 缺的……其實也就是教書先生。 莫少珩看向皇宮的方向,或許該是讓圣人抓抓北涼教育的時候了,正好,科舉郡試也要開始了,通過了郡試的寒門子弟,應該不介意當個教書先生賺點錢吧。 寒門子弟,一邊讀書一邊賺錢養家糊口的本就不是,當個教書先生,反而體面。 只是不知道,他若是提出義務教育的概念,朝廷上會是個什么樣的反應。 第二日,大朝會。 等眾人都說得差不多了,莫少珩站了出來。 也不知道為什么,眾人的心神一震,第一個想法就是,莫少珩又要搞事情。 他們都形成條件反射了。 (抱歉,這章字數少了一點,晚上補一章。) 第62章 改革的春風吹 (上一章字數不夠一萬,這一章補齊,依舊祝國慶快樂!) 金殿上。 莫少珩拱手道,“啟稟圣人,臣近日觀我涼京百姓,男耕女織,安居樂業,是國泰明安之相?!?/br> “但,我北涼的小孩卻多在街上游蕩,無所事事?!?/br> 眾人:“……” 小孩嘛,一天不跟猴子一樣到處跑,還能怎么樣? 莫少珩繼續道,“自古以來,國昌而文盛,又或者說,文盛而國昌?!?/br> “所以臣建議,讓我北涼的小孩,哪怕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小孩,也能從小有書讀,不求他們將來有多大的成就,但至少能識字算數,明理而不被人欺?!?/br> “若是北涼,連小孩盡都能讀書識字,北涼繁華盛景可期?!?/br> 眾人:“……” 莫少珩的話也就那么幾句,但卻描述了一個難以想象之景。 舉國上下,連小孩都能識文算數,估計東唐都沒有辦法做到。 莫少珩所描述的理想國,美是美,讓人向往,但……理想終究是理想,東唐都做不到,更何況他北涼。 莫少珩,竟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理想主義者,也對,文人多浪漫,老是想一些天馬行空的事情。 有人站了出來,“我北涼自槐山先生起,一直在大力推行文教?!?/br> “但……” 但有時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飯都吃不飽,哪有心思哪有力氣讀書。 莫少珩也知道對方什么意思。 百姓一天忙天忙地為了生活生存,根本沒有時間讀書。 所以莫少珩才將對象定在了小孩身上。 第一,小孩是教育的最佳時期,等長大了,反而被生活所累,沒有了讀書的時間。 第二,小孩給家里干的那點活,不是說不重要,而是并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反而小孩活潑好動,父母費心照顧,花費的精力更多一些。 若是上學讀書,反而能讓家長做事的效率更高。 莫少珩沒說話,而是直接拿出了三樣東西。 一本《論語》。 一疊宣紙。 一支鉛筆。 前兩樣,殿上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莫少珩紙坊生產的宣紙和印刷廠印的書籍《論語》,買的人很多。 最后的小樹棍是什么? 莫少珩說道,“百姓讀不起書,無外乎筆墨紙硯的價格昂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