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頁
且李廣、公孫敖這兩支是撞上匈奴的大軍,幾乎一擊就潰,他們沒有求援的時間,那種情況下也不應該支援。 以及戰場上情勢瞬息萬變,判斷出是同僚遭受集中攻擊,衛青當時選擇越過長城是最明智的選擇。 畢竟匈奴人數劣勢在那里,既然于前線集結了聯軍讓李廣、公孫敖遭受巨大損失,就說明后方空虛。 確實有賭的成分在,但是賭贏的可能遠遠大于輸的概率。 至于說是為了一人的功勛讓軍隊冒險根本就是在胡扯。 期待博得軍功是每一個將士的愿望,這本來也就不是什么丟臉的事情,軍中的任何一人也都明白他們上了戰場之后面對的是怎樣的風險。 衛青是因這一役之勝成為了關內侯沒錯,但是他取勝后更是第一時間就著人細細算了軍中每一人取得的戰功,沒有讓軍中任何一人寒心。 霍去病有理有據地與他們解釋,但是這些講師是真的想要與他討論嗎? 當然不是。 他們只是想要通過批判衛青,證明他們的正確性,折了霍去病的傲骨,讓霍去病改變對他們輕蔑的態度。 當霍去病發覺自己對舅舅行為的解釋根本沒有辦法讓講師們觸動,反而引出了類似“對匈奴婦孺婦人之仁”、“貪功冒進不知收斂”的話時,他最后一丁點耐心消失了。 對方根本聽不進自己的話,那霍去病也沒有什么好解釋的了。 無論這些講師再評價衛青什么,他就是一句話:“陛下任命我舅舅作將軍,陛下封賞我舅舅作關內侯,你們既然那么能,怎么就只能沖我喋喋不休?” 這就踩到了眾位講師的痛點上,矛盾進一步升級。 如果不是宮人們見勢不妙去請了劉徹來,又有偷偷在旁邊瞧熱鬧的劉玥突然出現將霍去病拽住,怕不是霍去病都要和這些人動起手來。 而事情的前因經過后果,劉徹在來處理矛盾的路上就已經聽過了。 他打從一開始就看不上這些所謂的兵家中人——他甚至就不覺得兵家應該有傳人。 只有能夠打勝仗的將軍才配說懂軍事。 這些常勝將軍中中有人文武雙全,便留下著作流傳后世,成了所謂的兵家著作。 這些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確實可以讓以后行軍打仗的將軍有所觸動,但是光憑著研習這些文字,難道就能完全懂得行軍之事了嗎? 他們即便懂了那些陰謀陽謀,也沒有統率軍隊的魄力,沒有擔整支軍隊性命決策的果決,就這樣的人也配自稱是兵家中人? 劉徹對此不屑一顧,也完全看得明白他們來到長安揣著的心思。 不過是因著自己當初因衛青識馬賞識他的事兒被當作美談傳揚出去,所以這些人便個個都以為可以憑著口舌得到自己的賞識,取得與衛青一樣的地位。 在他們想來,衛青不過是一個馬奴出身,能夠走到現在,也只是因為他幸運有一個美貌的jiejie,又僥幸在四路人馬中獨獨取勝回來了。 他們的出身、學識都勝過衛青,他們自然也可以。 然而這都是他們想當然的想法,單是衛青能培養出重騎兵這一條就已勝過他們萬倍。 劉徹顧念著他自己求賢的名聲和如今征匈奴,正是應該尚武的時候,才把他們與儒家那些五經博士一起扔去管典籍。 好歹讓他們識字的本事發揮出來。 如今將霍去病交付給他們教導,也不是真的想他們能教霍去病點什么。 他僅僅是覺著霍去病這小子才十二歲就想著上戰場,屬實是過于猖狂。 干脆就聽衛青的意見,磨磨他的性子,便讓這些講師發揮點養他們的用處,講點兵書了事。 也是省得霍去病太閑了。 但是劉徹可以覺得霍去病氣盛需收斂些,卻是容不得這些兵家的廢物們批判霍去病猖狂。 霍去病是他教導出來的,也是他縱著霍去病有傲的資本,怎么就輪到這些個廢物評頭論足了? 尤其他們爭吵的點還是衛青,幾讓劉徹氣笑了。 為他掙得勝利,讓匈奴各部都受驚的關內侯,落到這些講師的口中卻成了處處錯處。 所以他們其實是對衛青得到的封賞不滿,對他們不能得到用處不滿。 只是對自己不滿。 得出這個結論以后,劉徹就已經在心中對他們定了死刑。 不過殘殺學士到底不是個好名聲,于是他柔和了聲音,對仍跪著的各位講師道:“既然是兵家出生,那就到這次征匈奴的前線去,盡情發揮你們的才能,當好我漢軍中的兵吧?!?/br> 第120章 委任 尋一個持刀人 金秋十月豐收季, 軍中演練不輟,劉徹對軍中將領的委任也終于確認下來了。 毫無疑問,他任命了最信任的衛青作車騎將軍, 統領漢軍三萬人馬。 但是他曾經倚重的另三位將軍就沒有那么好的安排了——他們甚至沒有被委任出戰。 實際論下來, 上一次戰敗后,李廣和公孫敖繳納贖金免死罪, 一應職銜都被褫奪,如今的身份確也只是庶民。 公孫敖出身卑微, 既已成了敗軍之將,干脆也就賦閑家中, 教養兒女,也躲了旁人對自己的明嘲暗諷。 這一次沒能獲得委任,他雖然覺得有些遺憾, 但是也松了一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