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89)
書迷正在閱讀:前任他什么都不好、雙重人格[無限] 美夢APP、撩了暴戾太子后我跑了、重生娛樂圈之晏蓁、打敗那個天之驕子、請多指教、弟弟突然變大了、歿芙蓉(武俠np)、偷走他的心許多年、無路可走,請君入甕(1VS2)
你想的是最理想的情況,這商稅的事情本來就不歸我管,我貿然出頭就要得罪人了,到時候別說是好名聲了,說不定連官位都保不住。 有朕在,誰敢動你?趙璋虎著臉問。 我也不能一直靠你啊,人家如果擺出證據來,皇上也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執意維護我,那于昏君無異。 趙璋沒想到他會這么想,心里高興又有些心酸,沈嘉的人品他是信得過的,雖然有些小聰明,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來不含煳,這樣的人如果被朝廷的爾虞我詐斗沒了,那他真得哭死。 對了,吳大人已經刊印出第一期的報紙了,先給我拿了一份,讓我審閱一番,沒問題才會送到皇上案前,你要先看看嗎? 趙璋點頭,他好奇的很,不知道吳海清會把報紙做成什么模樣,沈嘉之前做出的模板他也看過,說實話,他也不是很喜歡,但又覺得沈嘉做的是對的。 沈嘉去把報紙拿給他看,一共八頁紙,每一頁都有A4紙大小,因為達不到雙面印刷的技術,所以都是印的單面。 因為是要給皇上過目的,所以這首次印刷的幾份報紙用的都是上好的宣紙,用線裝訂成一個薄薄的小本子,至少一眼看上去比沈嘉當初給他的美觀多了。 再看內容,每一頁就一個專題,第一頁是朝廷新頒布的政令,包括解讀,第二頁是文人隨筆,寫的是關于四書的注解,雖然內容不多,但都是普通學子學不到的精華,第三頁是一則故事最后一頁就是沈嘉說過的常用字學習,一共十個漢字,每個字的解釋和組詞組句,看得出來,設計的人非常用心了。 不知印這樣的一份報紙成本幾何。趙璋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有些愛不釋手,其實每一塊的內容都沒什么新意,都是他看過的,但把這些不同內容的東西拼湊在一個本子里,看著就有意思多了,看第一頁的時候會想快點看完,好看看第二頁是什么內容。 按我之前的做法,一份報紙的成本只要一文錢,銷售定價可以定在兩文,如果官府準備給點補貼,也可以定一文,吳大人這個肯定不止,估計成本就要兩文到三文錢了。 兩三個銅板在趙璋看來都不算錢,可是他也知道民間百姓要拿出兩枚銅板買幾幾張紙都未必樂意,學子們肯定是愿意的,但整張報紙里對他們有用的也就是第一二頁,如果是生活拮據的學子,也未必會去買報紙。 你覺得你之前設計的更好? 那當然,光是內容就比吳大人這個多了一倍。 趙璋小聲說:但那字也太小了,看著太費眼了。 沈嘉白了他一眼,一般百姓的視力都是很好的,難道你看不清那樣大小的字?他之前還真沒注意過趙璋有沒有近視的問題,他前些年寒窗苦讀的時候都格外注意保護眼睛,就怕近視了配不到眼鏡以后要當睜眼瞎。 看是看得見,就是懶得看,字小又多。 那樣才能節約成本啊。 趙璋知道他說的是對的,所以第二天吳大人呈上報紙時,他當朝就提了這個意見,又選定了一款造價便宜的宣紙,然后讓吳大人去印刷,第一期先印一千份,看看市場反應再說。 吳大人后悔沒聽沈嘉的,看來在揣摩圣意上果然還是寵臣更有優勢。 他回去后重新加了內容,可是加完后并不滿意,覺得有些枯燥無味,于是又跑去問沈嘉,這還是第一期,本官就已經不知道該刊登什么內容了,以后每個月一次,本官該怎么辦? 沈嘉笑著說:吳大人可以面向全城征集稿件啊,像您第三頁的故事,就可以讓大家投稿,被選中的稿子可以付給作者稿費,其他版面也是如此,而且版面內容可以換,今天說一說天氣,明天談一談美容,后天聊一聊廚藝,只要內容正面,什么都可以刊登的。 征稿?還要面向所有人?這這也太麻煩了吧?而且一般百姓或者沒中舉的讀書人能有多少才學?他們能寫出什么高深的東西來? 不一定要高深吧,我覺得有可以空出幾個版面登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比如游記,比如靈異故事,讓北方的百姓知道南方有些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出產什么東西,不也是挺有意思的么知識么? 沈嘉上輩子的時候,互聯網十分發達,但南北差異依舊存在,大家也都會好奇遠處的人都是如何生活的,這里就更是如此了,南方人不知道北方冬天會下雪,不知道北方人主食吃什么,這些都太正常了。 這樣的真的可以? 您試試就知道了,您可以在衙門口設個信箱,讓讀過報紙的人說一說自己對報紙的想法,集思廣益,肯定能越做越好的。 吳海清朝他點點頭,笑著贊道:年輕人的腦子就是轉的快,那本官就試試。 一千份報紙很快就印刷出來了,因為沒有插畫,印刷起來也比較容易,而且這次用紙選的是最便宜的,摸著比較粗糙,印刷出來的字也只是板正,一點也不好看。 吳大人看完眼睛都酸了,他算了下時間,發現自己要將一份報紙看完竟然需要一個時辰,他居然不知道自己在這八頁紙上刊登了如此多的內容,然后將報紙送了幾份給好友,讓他們提意見。 秦掌院是知道報紙這東西的,吳大人問他討要了一篇他曾經的佳作,放在了第五頁的佳作鑒賞中,但整體的報紙他還是第一次看到。 打開后,一股濃郁的墨味飄出來,但他并不討厭,讀書人對墨味都是比較喜歡的,他一口氣看完,竟然覺得一點也不阻塞,也沒有不耐煩的感覺,就連最后一頁那十個常用的字居然也全部看完了,還指出了一個小錯誤。 這報紙很好,至少學子們肯定會買的,一千份估計太少了。 吳大人無奈地說:你知道沈嘉讓我印多少份嗎? 多少? 十萬!他怎么敢想?他說可以勻出一半直接賣給各家書鋪,那些書鋪外地都有分鋪,分一分也不多了,剩下的文武百官肯定都是要各送幾份的,還有各各地官府送幾份,先讓地方看一看這報紙長啥樣,這么一算,十萬份確實不多,可是這成本也不低啊,如果收不回本,朝廷要一直貼補,恐怕堅持不了幾年就得結束了。 秦掌院也很支持將報紙送到各地,尤其是鄉下地方,最后一頁的識字對百姓幫助太大了,如果一個五歲的孩童能從小開始聽報紙,學漢字,那五年后他基本就能自己讀懂一份報紙了。 這是完全不需要成本的學習,只要是聰明人都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 秦掌院想了想說:國子監那邊也給送些去,讓每個國子監監生都看一看,你不是說還要公開征稿嗎?他們的才學應該可以貢獻出一點東西來,而且還能得到稿費貼補家用,肯定有人愿意投稿的。 你說的對,我就給京城附近的所有私塾學堂都送一些,都是育人子弟的地方,肯定會喜歡看報紙的。吳大人這么一想,趕緊讓印刷廠加印了九千分,湊足了一萬份,然后拿去到處分。 沈嘉從他手里買了五百份,總共也才花了一貫錢,然后讓大姐夫的商隊帶回蜀州,送給蜀州各個地方,美名其曰,給家鄉的教育事業做一點貢獻。 其他官員有樣學樣,很快就瓜分了第一期的報紙,吳大人見狀,又讓印刷廠加印了一批,這才有報紙投放到市場。 學子們早就聽說有報紙這么個東西,不少人也已經拿到手了,最近學子們湊在一起基本都在討論報紙上的內容,因為是吳大學士親手cao刀,又征集了秦掌院等大學士的文筆,所以這份報紙的含金量格外重,學子們拿著都愛不釋手。 這篇四書注解寫的太精彩了,與我之前看過的都不太一樣,竟然還是懷安先生的隨筆,我記得懷安先生有寫過一整本的四書注解,可惜我等無緣得見。 如今可好了,我們居然能看到其中的一篇,聽說這報紙每個月刊印一期,不知下一期還有沒有這樣的注解。 不管有沒有,到時候讓人買來看看就知道了,一份報紙才兩文錢,我隨便抄一本書就能賺到一年的報紙費,這可比買書劃算多了。 確實,朝廷可真為我們做了一次好事了。學子們紛紛贊譽朝廷這次報紙辦的好,辦的對,連帶著吳海清的名聲都提高了一大截。 第九十五章 獨家代理權 吳海清最近走路都帶風,精氣神十足,總有人來問他報紙還有沒有,雖然加印了一萬份,可還是不夠賣的。 長安各家書鋪原本只是不好拒絕朝廷的要求,拿到報紙的那一刻內心是拒絕的,紙質這么差,印刷這么丑,字體這么小,誰要看這種劣質的東西?讀書人可都是清高的,一開始每家也不敢多拿,吳大人賣著老臉才讓每家分了五百份。 五百份也不貴,各家掌柜心想:大不了這個錢自己出了就是了,這些報紙誰愿意要誰拿去。 結果開始賣還不到兩天,就有大批的學子涌進各家書店,十份二十份的買,說是一份拿著自己看,一份留著保存起來,一份放在家里,一份放在學堂,剩下的送給親戚朋友,反正也不貴。 五百份報紙一天時間就售空了,還有人繼續來問,掌柜的見狀忙親自去找吳大人繼續要貨,結果卻被告知沒有了。 四海書鋪是長安城最大的一家書鋪,在全國十三行省都有分鋪,東家是大富商魏舒,今年也才剛過而立之年。 他拿著報紙仔細看了一遍,看到第一頁的內容時就激動了,竟然是朝廷這個月頒布的幾項政令,雖然與商人無關,但這表示朝廷想以報紙為媒介,將新政令以最快的速度傳遞下去,這就意味著以后商人沒必要拿著大把的錢財送給各路官員打探消息,這對他來說有好有壞。 再看后面的內容,魏舒真心佩服創辦報紙的人,聽說是文淵閣大學士吳海清辦的,也只有這樣高潔無暇的大文豪才能想出如此惠民的東西。 你說這報紙一份只買兩文錢?魏舒問一旁的書鋪掌柜。 掌柜的擦了把冷汗,低頭應道:是,官府特別交代,價格是全國統一的,不允許書鋪私自加價,哪怕運到外地也必須是這個價,否則一旦被官府發現,就取消代售資格。 魏舒大笑起來,你起初心里肯定想,就這樣的東西送給我賣我也不賣是吧? 掌柜尷尬地笑著說:可不是,這東西長的丑,又便宜,就算進價才一文錢,賣一份才能賺一文,誰家也不愿意賣這個啊。 魏舒拿著報紙拍了拍手掌心,那是因為你沒看到這東西的價值,一份報紙賺一文,一千份就賺一貫,看似不多,但你要知道,這一千份的銷量為我們書鋪帶來了多少客人?只要其中有一成的客人多買了我們一本書,那這都是額外賺到的,這報紙是薄利,但能為書鋪引來客源啊。 掌柜一想,果然如此,這一期的報紙賣斷貨了,但每天還是有人來詢問,有些人順便就進書鋪買點其他東西回去了,生意勐然好了不少。 我聽說,吳大人起初怕賣不出去,往官員家中送了許多,權貴世家們可不在乎這幾個銅板,自然是愿意給他面子的,沒想到這確實是個好東西,如今不少人家都拿報紙做人情。 可是吳大人不準備加印一些嗎?這不夠賣啊。 魏舒雖然是商人,但在朝廷也有相熟的人,知道的消息比較多,他說:這第一期的報紙從第一次刊印到今天已經過去十天了,想必不會再加印了,因為吳大人正在準備第二期報紙的事情,你也別管這些,我會親自去找他談,爭取下一期能分給我們更多的報紙,到時候你往其他分鋪送一些,先讓我們四海書鋪揚名起來。 這小東西真能讓咱們書鋪揚名? 運作得當自然可以,前提是得快!魏舒離開后直接讓人去吳大學士府上投拜帖,還送上了重禮,不過隨從回來后說:吳大學士的門房沒收您的帖子,但他也說了,他家老爺今日都忙于創作,誰都不見,我將老爺您的打算告知他,他進去詢問后給了我一句回話。 哦?什么話? 吳大學士說,您如果是想談合作的事情,去沈府找沈郎中,這報紙是他提出來的,吳大人只是個寫文章的,不管生意上的事。 沈郎中?魏舒對朝廷官員有所了解,姓沈的郎中最出名的就是戶部那位了,如果是他提出來的點子,那他真想去會會他。 那你給沈府遞拜帖,說我請沈老爺明天下午去喝茶,順便談一談這報紙代售的事情。 隨從立即又拿了份帖子去沈府,這回沒有被拒絕,門房收了帖子好脾氣地說:我家老爺去衙門了,這帖子等他回來后再送進去,到時候不管應不應都會給你家答復的。 那就多謝小哥了。隨從很有眼力地給沈府門房塞了個荷包,宰相門前七品官,高門大戶的門房有時候起到的作用可不只是看門。 門房笑瞇瞇地收下了,隨從心里一松,回去等消息。 沈嘉下衙后就被吳大學士喊去他家里了,連飯都沒招待他,就被拉進書房,請他幫忙看這幾天收到的投稿。 我可真是沒想到啊,這約稿的通告剛發出去,就有人來投稿了,我看了不少都是這長安城里有名的才子,也都是他們的佳作,想必是看報紙賣得好,想把自己的作品刊登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 這是必然的,這可是揚名立萬的好機會,不過吳大人為何叫下官來?您手底下的官員才是真正的學者,再不濟還有翰林院呢,您可以雇幾名翰林院的大人來審稿,給工錢的,您也知道翰林院的同僚都沒什么油水,能有額外的收入他們肯定愿意來幫忙。 本官是擔心有人提前將內容泄露出去,那就不美了。 您多慮了,這不過是一份報紙而已,真要有人泄露了內容,您換掉就是了,能刊登的東西多著呢。 吳海清想想也是,還是年輕人看得開,他也是最近心神都掛在這報紙上,有些太緊張了,畢竟這東西真的會風靡起來。 沈嘉怕他自信心膨脹,提醒他:大人可要認真審核每一期刊登的內容,如果內容不好,久而久之也就沒人愿意看報紙了。 這還用你說,為了找出最好的作品,我眼睛都快看瞎了。 沈嘉見書房里到處都堆放著書籍和信件,也知道他沒說謊,還是那句話,您可以組建一個編輯部,專門負責報紙事宜,這前期只是審稿刊印,等報紙銷量上去了,您還可以辟出一塊版塊來招商,用來登商務廣告,這是能收費的,也就能彌補一部分支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