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32)
諸位隨我同往,待天明以后,也許便要與京畿禁軍刀兵相向,但諸位切要記得,諸位乃是勤王救駕!而阻攔我等救駕之人,才是謀逆犯上,要留千古罵名的反賊! 今日在座的每一個,無論你們原就是我賀某麾下的將士,還是陽溪的府兵,既然一同來了,只要出了一份力,那便都是救駕有功,日后無論是朝廷、是陛下、還是賀某,都絕不虧待,必重酬以謝! 他話音一落,底下兵士們面色各異,有惶然迷糊聽不懂他說了什么的,也有聽了救駕、重酬之類字眼便興奮起來、躍躍欲試、摩拳擦掌的,有畏懼猶疑、眼神瑟縮的 當然了,也有質疑的。 偏將卑職有個問題,不知當問不當問? 果然,一個黑臉精瘦的漢子開口道。 賀顧轉目看他,道:不必顧忌,有話就問。 他記得此人,似乎是陽溪縣衙的一個小吏,當初驅趕流民時,錢知縣便很聽他的。 那黑瘦漢子道:卑職明白偏將的意思了,只是沒有上頭的命令偏將便私動兵馬上京剛才聽您的意思竟還要攻城門,這可是掉腦袋的大罪啊卑職卑職上有老下有小,實在是有些害怕 他這樣問出來了,人群便一片寂然,顯然是這黑瘦漢子的問題問到了許多人心坎里,他們心中也畏懼著這一層干系。 賀顧卻沒慌亂,只閉了閉目,仿佛早有所料。 征野,拿碗來。 征野啊了一聲,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此刻眾目睽睽,他也不好再老媽子一樣絮絮叨叨的多話,便也只得按捺著心中的納悶取來了路上帶著喝水的小陶碗。 賀顧接過碗,彎腰在地上抓了一把雪,扔進碗里,又在篝火上燎了兩下,那把雪立刻在碗中化開了。 賀顧朗聲道:賀某知道諸位顧忌什么,今日匆忙,此處不便,且咱們行軍不好飲酒,賀顧便以這碗雪水敬了諸位! 我賀顧對天發誓!今日賀某調兵往京,倘若日后朝廷有所怪罪,追究下來,所有罪責皆與各位無關,全由我賀顧 一人承擔! 倘若言出不行,有違此誓!天地不容! 語罷便把那碗雪水仰頭一飲而盡,抬手便把那陶碗往旁邊山石上狠狠一擲,嘩啦一聲摔了個粉碎。 這聲音雖然不算大,此刻響在眾人耳中,卻如同晴空雷鳴一般無法讓人忽視。 那領頭摔杯的少年將軍,分明也不過將將十八九歲,可此刻初升的緋色晨光映在他臉上,卻襯的那張劍眉星目、棱角鋒利清晰的臉龐,決絕到仿佛不是他第一次這樣以身家性命豪賭了。 伍列之間,頓時一片寂然。 征野在邊上,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忽然紅了眼眶,然而他還沒開口,一直跟在一邊的寧四郎卻忽然開口、氣壯山河的吼道:小人愿往! 軍中便是如此,只要有一個領頭開腔的,后頭的便也一下子像是有了主心骨。 于是層層疊疊、山呼般的小人愿往便此起彼伏,從列頭傳到了列尾。 賀顧的鼻子凍的一片通紅,見狀終于抽了抽鼻涕笑了一聲,他抬頭看了看剛剛露出一線的天光,正準備開口叫兵士們拔營出發,遠處卻忽然傳來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 還有一個有些熟悉的嗓音。 賀偏將!留步! 第106章 賀顧聞聲微微一怔,轉目去看,只見遠處來者二人,皆乘快馬,熹微的晨光里雖看不大清面容,可這個開口之人的聲音,卻還是讓賀顧幾乎只在瞬間便認出了他的身份 是三殿下身邊的周侍衛。 他不是跟著三殿下嗎,如何會在此時此刻出現在這里? 賀顧的呼吸忽然急促了起來,這次他迅速的反應了過來,周侍衛這樣突然出現在他面前意味著什么 他的牙關微不可察的顫了顫,幾乎是立刻便不自覺的朝前行了一步,也就是這么一步的功夫,那邊周侍衛一行兩人,便已然策馬奔到了他面前。 周羽飛一個翻騰干凈利落的躍下馬背,落了地便即刻拱手朝賀顧行了一禮,道:侯爺行軍好快,不過晚了個把時辰,便叫我二人一夜好追。 賀顧道:你怎會在這里? 他也是一時心急,話問出口了,才意識到這實在是個很籠統的大問題,周羽飛既然能出現在這,京中必然已經生變,來龍去脈恐怕也不是輕易能夠解釋清楚的,好在周羽飛似乎也早有準備,知道他會這么問,三句并做兩句,寥寥幾句便把京中大亂、太子逼宮,以及他又是如何逃了出來的事,解釋了一通。 賀顧聽完,心中不由暗道果然如此,都和他之前所猜測的無甚出入,唯一幸運的大約便是直到周侍衛臨走以前,三殿下都還安然無恙。 周羽飛道:陛下與娘娘被太子軟禁在攬政殿中,小人一直與王爺、二王爺、諸位大人們一處,也并未得見,此行是奉王爺之命,連夜逃出京城來,到陽溪去見我兄長,為朝廷搬救兵的。 賀顧道:既如此,那周侍衛可曾見過你兄長了?我臨行前倒去求過他,只是周將軍未見虎符,不愿發兵,不知你可勸動他了么? 周羽飛苦笑道:不瞞侯爺,我昨夜才到的陽溪,手頭也并無虎符,兄長實在是一根筋是以小人見過兄長后,也沒能立刻勸動他發兵,他只說還要再考慮。 賀顧聞言,心中有些失望,暗道這果然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不過他倒還記得另外一事,便有些著急的問:周將軍不愿發兵這也沒辦法,但京中眼下十萬火急,陛下與娘娘御駕安危,不容耽擱,如今京畿戒嚴,周侍衛既能逃出宮來、又逃出京來,可否知道如今城中的布防、巡衛大約是如何分布的? 周羽飛道:小人之所以追著侯爺出來,正是為了此事。 賀顧一怔,還沒來得及問是什么事,便聽得邊上一人忽然道:侯爺,卑職這里有一道陛下的手諭,今日得了御令,那便請侯爺接旨吧。 賀顧這才發現與周羽飛一道前來的那個人,不是旁人,竟然是陛下之前放到他身邊的燕遲。 說起燕遲,離京前皇帝分明把他安排來跟著自己,但自打那一次消失了以后,賀顧便再也沒見過他,就是他一個人在營帳中扯著嗓子叫嚷的時候,燕遲也從不露面,賀顧倒是知道他是潛蛟衛出身的,這樣的做派也不稀奇,畢竟是皇帝安排的,賀顧便也沒太在意,故而這么多天下來,燕遲總不露面,賀顧幾乎都要忘了有這么個人存在了。 直到此刻在這里見了他,賀顧心中才忽然回過了神來 是了是了。 當時還沒怎么多想,還只是覺著,老皇帝放著燕大哥在他身邊,估計也只是怕他年少氣盛,拿著御臨劍只顧著好玩做出什么不知輕重的事來,所以才叫燕大哥來盯著他,可此刻一想,太子謀逆這事他能猜到,皇上未必事先就沒有察覺啊。 這一世重生,兩年時光彈指一揮過得太快,兩年,雖然說長不長,但說短卻也絕對算不得短,一切事情都與上一世的走向完全不同,甚至大相徑庭,賀顧有時以為是因著他重生,才導致了這一世與上一世如此之大的差距,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天差地別的不同,有時他回想起上一世的事,越來越覺得恍惚,甚至會懷疑起這一切是不是都只是他賀顧神志不清時產生的一場臆想 可直到此刻,賀顧卻才驟然驚醒過來,清楚的回過神,無論是上一世,還是重生后的這撿回來的一輩子,都不是黃粱一夢,否則以他賀子環的這點頭腦,就是想破了頭,太子逼宮這事也斷然不能提前叫他猜中,可京中老皇帝卻與他不同,此前他賜劍給自己還有他分明偏愛三殿下,卻要掩人耳目費盡苦心為三殿下做的一切看似反常、叫人想不通究竟為什么的事實在是意味深長,這一樁樁一件件幾乎都在說明,太子心機深沉,可他這個君父卻也未必遜他分毫。 上一世皇帝駕崩,太子繼位時,他奉太子之命在京外帶兵捉拿聞修明,并不知曉京中經由,也不知道那次老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后頭太子和他解釋,也只說皇帝是久病纏身,一臥不起,賀顧雖然心中有疑,卻也沒敢多言。 可如今一想,這事處處透著可疑,上一世老皇帝病故,想必多半也和那時留在京中的太子與陳家脫不了干系。 可上一世三殿下一直沒有恢復身份,也始終不曾露出過爭儲的念頭,太子沒有三殿下這個對手,老皇帝忽然病重,想必就是有心,也來不及再給三殿下恢復身份,傳位于他,何況上一世事發時可比眼下晚了好幾年,那時候太子早已經做全了十足的準備,無論是朝中還是軍中都已經全是他的眼線和人手,是真正的萬事俱備,哪里又會再給旁人機會? 可如今這一世卻是截然不同了。 皇上分明是屬意三殿下的,幾個月前既然敢動手整治宋家,他難道便猜不到此舉傷了太子臂膀,搞不好會將他逼反?他難道便猜不到太子不會坐以待斃?而太子要動手,除夕宮宴便是天賜的良機? 難道陛下便什么準備都沒做嗎? 賀顧心中千回百轉,但幾人沉默的站在天剛破曉的雪原里對視,其實也不過只過了短短一瞬,他想通了這一層,自然也就明白皇帝留下燕遲在他身邊,絕非僅僅只為了監視 于是賀顧猛地抬頭去看燕遲,便見燕遲跟在周羽飛背后躍下馬背,從懷里摸出一個小小的卷軸來,他顯然是和周羽飛一路上追得很急,微微有些喘氣,但還是很快平復下來,看著賀顧道:侯爺,接旨吧。 賀顧看著他手里那個小小的卷軸,喉結滾了滾,倒并沒再多言,只干脆利落的屈膝在雪地里跪下,垂首沉聲道:臣賀顧,恭受圣諭。 燕遲見狀微微頷首,這才去了裝著那卷軸的小竹筒外頭的漆封,小心翼翼的展開來。燕遲似乎早就知道卷軸上寫了什么,并沒太大情緒起伏,清了清嗓子便迎著北風朗聲道:上諭,昆穹山駐營偏將賀顧,拔為游騎將軍,接掌承河神武營、銳迅營,即刻往京,勤王救駕,不得有誤,如有貽怠阻撓者,卿可以御臨劍自斬之,無過。欽此。 燕遲咬字清晰,這道旨意雖然極其簡短,但卻字清句明,絕無分毫歧義,賀顧腦海里燕遲的聲音來回回旋,足足過了半天才確認下來自己沒有聽錯,他腦袋空白了一陣,一時簡直有些恍惚。 燕遲合了卷軸,低聲道:侯爺,接旨吧。 賀顧這才回神,便立刻在雪地里叩首:臣臣賀顧領旨,跪謝圣恩,萬歲萬歲萬萬歲。 賀顧領了旨,燕遲果然不愧一向是在皇帝身邊跟著的,這道叫人完全始料未及的手諭,他接受的明顯比賀顧這個正主還要快,當即便改口道:將軍可把御臨劍帶在身邊了嗎? 賀顧雖還有些沒緩過神來,但聽他問自己,也心知眼下沒時間再給他耽擱了,立刻掐了掐虎口,逼著自己靜下心來,道:帶著,本想著救駕路上或可用得著,只是這劍畢竟也多年沒人使過了,太子如今既已謀反,恐怕到了京城,他的人也未必就認這把劍 燕遲道:無妨,既然陛下有旨,屆時誰若敢不認,將軍便只用它來清君側就是了。 賀顧道:我還有一事不明,這旨意中,陛下說交我接掌的承河神武營、銳迅營,這些這些不都跟著楊將軍到布丹草原去了嗎,我又如何接掌? 燕遲道:這事將軍不必擔心,陛下早有安排。 他頓了頓,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搖搖頭低聲道:只是當初陛下安排時,我也著實沒想到,陛下竟然是 賀顧沒聽清楚他后面說的那句話,急道:既要我領兵救駕,那總得叫我知道這些人馬都在何處吧?如今什么都看不著,我也只有麾下這兩千兵士,紀鴻手下京畿禁軍可是數萬之眾,且又都全是精銳,這駕叫我如何救得? 誠然,這道圣旨實在來的振奮人心,賀顧以前跟著賀老頭在承河呆過,自然知道神武營和銳迅營都是承河大營里數一數二的精銳,若能得此二營相助,不說一定力壓紀鴻,但起碼也有了幾分勝算,不再是以卵擊石了,可是單有圣旨和一個游騎將軍的名頭,兵馬的影子卻是一個也沒見著,這有什么用? 燕遲猜到他在擔心什么,道:侯爺不必擔心,人馬都在陽溪,當初陛下雖把這道密旨放在卑職這里,命卑職一得了信便將其傳于侯爺,但昨日周兄弟來的忽然,侯爺又走得急,一時二營也不得整備,卑職臨走前已叫人去通傳了,最遲不過兩個時辰,他們便會追上來了。 賀顧怔了怔,道:什么?你是說神武營和銳迅營真在陽溪?我怎么沒 話還未問出口,賀顧腦海里電光火石之間,卻忽然想到年前那伙逃難的流民見到山匪,還有后頭他追著佘偏將在峽嶺上發現的異狀,以及就在昨晚上,言定野才跟他說過的話 我就是前些日子奉命給軍馬籌集糧草,無聊算了算,總覺得剩下的軍馬和吃用的糧草數目對不上。 賀顧心頭忽然一片清明,幾乎轉瞬便明白了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抬目去看燕遲,燕遲卻只是望著他微微頷首,并沒再多言。 賀顧嗓音有點干,道:這么說陛下陛下是早就 他閉了閉目,也不去計較這整整大幾千人究竟是怎么在陽溪左近藏匿行跡的了,只頓了頓,才繼續道:那這二營如今是誰在管? 燕遲道:此人侯爺也見過,等一會見了,就知道了。 賀顧噢了一聲,道:是么?我見過? 周羽飛卻在邊上聽得不知怎么的急了起來,道:那燕兄的意思是,還得等這二營人馬來了,咱們才能上京救駕么? 燕遲聞聲一怔,轉頭去看周羽飛,道:不錯,我也知道救駕之事十萬火急,但如今京畿既已戒嚴,倘若侯爺這頭人手不夠就貿然沖擊城門,恐怕勝算不大。 周兄弟可是覺得有什么不妥的嗎? 周羽飛聞言,果然臉色變了,來回踱了幾步,連珠炮一般道:我自沒什么不妥的,只是恐怕宮里那邊卻拖不得了,我這一路跑死了好幾匹好馬,就是怕耽擱了時辰,不瞞你們說,宮里英鸞殿守了個水泄不通,二位可知道我是怎么混出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