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書迷正在閱讀:念念相許、[綜漫]良心編劇首領宰、[綜漫]江雪仍未暗墮、大小姐懷了我寶寶gl、金絲雀她暗戀成真、[綜漫]佐藤君今天也很普通、[綜漫]搭檔5t5說相聲后我爆紅了、[綜漫]噠宰想把這個染成綠的、今天我成人了喵[快穿]、[綜漫]因為做夢我成了情感騙子
坐下來后她便不再需要仰望,幾乎沒有人敢這樣平視太后,這樣的距離給了婉兒方便和勇氣。 “你是上官儀的孫女,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只要有這個身份在,就總會有站在我對面的人打你的主意。我從不疑你,但你必須參與進來,你的手上必須和我沾有同樣的血,以此告誡那些站在對面或還在觀望的人們,上官婉兒是我的人,她破釜沉舟地跟著我,絕不因所謂的殺父之仇而改變心意?!?/br> 一句“從不疑你”被太后說出來,婉兒竟然紅了眼眶,她原以為利用自己與李旦和太平的關系為太后做事是小人行徑,卻不曾想,她對于太后有這樣深的懷疑才是真的卑鄙。太后的厚愛無從捉摸起,婉兒的心里又是感動又是驚懼:“太后為子女計,是婉兒目光短淺了,但太后也細心地為婉兒安排,難道一心也把婉兒當成太后的孩子嗎?” “天下黎民皆為吾子,婉兒有何異焉?”太后爽朗一笑,站起身來,于是婉兒又只能仰望著她,從十四歲到二十六歲,那都是她只能仰望的人。 “婉兒說得沒錯,這條路太艱難,要是沒有同行的人,真怕會耐不住寂寞。我是個孤君,你是個孤臣,正好是同行的人?!碧髤s是噙著笑回身,如當年在內文學館時那般光彩照人,她俯視著一動不動坐在臺階上的年輕女子,從容地伸出手,在時代的轉折點上,第三次向她伸出手,“你愿意,跟我做個伴么?” 她的微笑是誘惑,她的聲音是誘惑,她即將開創的宏圖偉業同樣是誘惑,從單純的好奇與崇拜,到如今的理解與信任,二十六歲的婉兒作出與十四歲的婉兒同樣的抉擇。 她堅定地把手交到太后的手中,在這了無生機的冬夜里,終于感受到即將到來的春天的暖意。 ☆、第五十六章 垂拱四年十二月,寄予太后厚望的萬象神宮建成,武承嗣進獻洛水白石以充祥瑞,于是刻有“圣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大字的瑞石,獲得了萬象神宮前顯赫的位置。 與此同時,法明等僧人在薛懷義的督促下,終于從《大云經》中找到凈光天女將主閻浮提國的典故,太后即命將此經誦于天下。 進入新年后改元載初,詔令太平公主改嫁千乘郡王武攸暨,婚禮從簡,更遠不如當年下嫁薛紹時的排場。太后一面不愿以宏大的婚禮來刺激女兒,更是要騰出手來準備更大的典禮。 是年九月初九,武太后接受兒子的禪讓,如愿以償地在自己親手建立的都城、自己親手建立的萬象神宮登基,坐在了自己親手打造的皇位上。這一年,國家確立了“大周”的國號,承接天命改元“天授”,前朝皇帝李旦被降為皇嗣,賜以武姓,武家人紛紛封王進爵,新貴隨著新朝一夜誕生。即位的女皇帝還將東都改為神都,與她即位前的輿論準備一樣,用名字為帝國的新首都蒙上一層神異。她再也不愿意繼續使用來自前朝太宗皇帝的“媚娘”賜名,揮毫為自己寫下一個新名字—— 武曌。 日月當空,照臨天下。 女皇登基的第一個正旦,日月同輝的光芒就照在了天下學子的身上。太初宮內的洛城殿外,萬余貢士得到了皇帝的親自策問,一時群賢感戴天恩,一派新朝氣象。 婉兒記得從前讀太宗文皇帝行止,讀到太宗在御史府上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天授年間故景重現,況且武皇并沒有表現出太宗的高傲,她親自閱覽每一位考生的試卷,不時加以批注,考生考了幾天,她也便暫時放下朝政,陪著這些帝國未來的中堅閱了幾天。這是一次與前朝截然不同的考試,與皇室藕斷絲連的門閥在黎明前夜的清洗中凋零,無數蟄伏在底層的士人獲得了進取的門路。他們是大周第一榜的人才,是毫無疑問的新朝的新人。 “婉兒以為,這些人的策論,當以誰為第一?”洛城殿內秉燭已久,閱過最后一份卷,武皇看向了與她同評天下英才的上官婉兒。 武皇教導婉兒,是從看人開始,于是延攬人才成了婉兒最愿意做的工作,她放下手中被武皇批注過的答卷,道:“婉兒以為,殿試之用,是在于考察君前不失色,殿前不失儀的宰輔之臣,至于策論,這些人畢竟從各地精挑細選而來,比一般人更有見識,卻從未入仕,不大可能先就備有宰輔的見識,所以策論之高下,只能考文辭之精妙與否,偶有見識卓群的,那是上天的恩賜,不可強求。陛下當年考核婉兒,僅以剪彩花為題,卻讓婉兒漸漸參決朝政,也當是這個意思?!?/br> “婉兒跟隨我十余年,所學不謬?!蔽浠寿p識地點點頭,指向婉兒案上壘起的卷軸,“所以你認為一篇文章只是管中窺豹,碰到眼前一亮的,就讓地方官送了他們的拜帖文章來再行審度?” 來自女皇的夸獎使得婉兒靦腆地笑了笑,認真地拿出單獨放在一邊的那份拜帖,展開道:“婉兒以為,這個叫張說的貢生,文氣不俗,既承魏晉之辭藻,又不失議論之精妙,所謂見識卓群者,亦有可觀?!?/br> 武皇招手讓她近前來,婉兒便把卷軸一挽,鋪開到武皇的案上去,繼續說:“他的策論文章陛下已經看過了,是可入門下的典范之議,婉兒翻過他的文集,認為其才姿遠不止于此。陛下請看,《虛室賦》一篇,謂‘榮與辱而俱盛,事隨憂而不窮’,有婉兒當日所見狄公的風范。世中又傳《錢本草》一篇,仿古傳《神農本草經》,民間引為奇文,觀之有‘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之句,竟無嘩眾取寵之意,見識頗豐,取意高遠,本于道心,可謂錦心繡口,令人贊嘆?!?/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