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清歡 第136節
書迷正在閱讀:[黑籃]和紫原敦的小甜餅、此世之毒、盛世暖婚:億萬前妻不好惹、[綜漫]在高危世界創業奔小康、超凡大航海、[咒回同人]社畜戀愛法則、[綜漫]我的飼主是最強、[綜漫]原來前任都是大佬、[綜漫]家養咒靈離家出走啦、[綜漫同]十代目每天都在受驚嚇
邵清看著這些信,出了會兒神。 原本,對于出征,他并未往性命之虞的方向上去思量。 但前日,他照例在下了醫值的黃昏時分,去姚家故宅外看看時,卻是還未走近,就聽見里頭傳出婦人們的痛哭聲。 柴扉上飄著的白幡,觸目驚心。 邵清叫住一個在附近玩耍的街坊孩童打問,那小兒道,這家的兒郎,在宋夏兩軍最近的一次交戰中,馬革裹尸了。 這是邊關軍鎮常能見到的情形。早幾年戰況激烈時,說是家家縞素,亦不為過。 邵清于是想到了姚娘子青梅竹馬的未婚夫,又想到了自己,才意識到,至少臨行前,他應給自己在開封城公開的宋人師長,和隱秘的遼人伙伴,以及那位也有一把柳葉刀的病人,留個信。 待墨跡干透后,邵清揣上信去驛站。 晚霞里的人,常常是好看的。 何況是晚霞里的邵先生。 邵清離官衙還有百來步路,就不知從哪個旮旯里呼啦啦上來四五個小娘子,紛紛往他懷里塞物件。 其中一位略年長些的,語速飛快道:“這些都是吉物,請公子隨軍出征時帶上?!?/br> 言罷,領著同伴們,嬉笑著跑了。 邵清低頭細看,有繡著青竹紋樣的荷包,有個雕刻著“平安”二字的彩色鵝卵石,甚至還有顆穿了紅絲繩的狼牙。 邵清覺得有趣,不由抬起頭,望著那些步履輕盈、蹦跳遠去的窈窕背影。 曾經,姚娘子也是她們中的一個吧。 來到慶州后,邵清在這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時常踽踽獨行。 但獨行并不必然與孤寂的情緒掛鉤。 相反,他感到舒坦,寧和,甚至一點點歡喜。 他走的多半是她也走過的路,看的多半是她也看過的風景。 馳騁的想象,帶來奇妙的依傍滋味。 這已經足夠,足夠令他不會因無法寫一封給她的私信,而懷有遺憾。 邵清踏進府衙,正要去尋郵驛房,卻見已經傷愈的章捷副將徐業,自議事堂走過來。 “他娘的,夏人往西邊插過去了,劉仲武父子那對慫貨,定是擋不住。章經略要吾軍改道,西行馳援涇原路?!?/br> 徐業告訴邵清。 因被這朝廷來的只應郎中救回一命,徐業對邵清頗為感激,遂又吩咐后頭跟著的親兵道:“去取一件狼毫坎肩來給邵先生,涇原那個鬼地方,一入秋,夜里就冷得像冰窖?!?/br> 邵清俯身謝過。 …… 千里之外的開封城。 也是一個夕陽明處暮云重的向晚時分。 蘇頌看完邵清從邊關寄來的信后,出門坐上牛車,往城南的汴河方向走。 他今日,要去汴河邊的“浮屋夜市”給老友沈括的后人捧捧場。 七月流火的季節剛剛到來,天氣剛剛轉得涼爽一些,汴河上靠近州橋的一長段,就陸陸續續地搭出不少架在河面上的“浮屋” 真宗仁宗年間,汴河邊曾有短垣護欄,以防往來的車馬行人因擁擠或馬匹受驚而跌落汴河。只是,這京城里做餐飲行業的氣氛實在太好,漸漸有沿河居住的人家鑿開護欄,擅自修建吊腳樓式的酒肆茶屋,時人稱為“浮屋” 到了元佑年間,朝廷終于出手,強制拆遷了幾處臨河浮屋聚居地,命河清兵丁重新修筑短垣。 但朝廷也不是死腦筋。每到夏秋之交、氣候相當宜人的季節,朝廷便由開封府出面,暫時拆除特定河段的短垣,出資修建統一具備火灶、廳堂和包廂的“浮屋”再外包給開封飯食行會,招租給財大氣粗的酒樓商戶,好比是給財政創收了。 夜風徐徐、柳枝搖曳下,一座座燈燭瑩照、流光溢彩的浮屋,仿若一顆顆明珠,點綴著東京城里最為熱鬧的一段汴河。 漿聲燈影,觥籌交錯,吟詩作對,琴歌婉轉,嬉笑怒罵……浮華人間的千姿百態,都展現在了大宋東京城的浮屋長廊中。 官辦“浮屋”每日租金高達五到十貫。而來租賃、開市的飯食商戶們,在里頭售賣的菜肴酒水并不會漲價許多。 他們出了這么高的租金,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靠這幾天的營業額發一筆大財,更多地是出于推廣自家新出的招牌菜、或者回饋本店名流權貴客戶的考慮。 故而,從七月末開到重陽節的“浮屋夜市”各家正店皆是趨之若鶩。到后來,行會只好采取分日、排期出租法,便是礬樓、遇仙樓、風荷樓這樣的頭部地位酒樓,租期亦不能逾月,免得引發同行之間的爭鬧。 且說那日,姚歡一看到王犁刀運來的兩百來斤小龍蝦,二話不說,就趕去飯食行會租“浮屋” 但人家一看她這么個小飯食店的年輕婦人,哪里理會得她,趾高氣昂地送上三個字:來晚嘍。 因了此番進宮惹來的大風波,姚歡一想到“名聲”二字就膈應甚至惡心,全然不愿抬出“朝廷旌表”來換彰顯身份、換取資源。 她靈機一動,跑到城東,拖上姨母沈馥之去尋明月樓的東家于得利碰碰運氣。 明月樓好歹也算東水門一帶響當當的大酒樓,果然已定好半個月的“浮屋” 于得利是個敞亮人,與這姨甥倆有先頭的幾樣交情鋪墊不說,關鍵是曉得這小娘子有些底細,遂爽快地答應,勻出三天浮屋給姚歡。 只是,在商言商,情面歸情面,租金得翻倍。 三十貫就三十貫,趙煦這次付她的工錢,姚歡更不想留了,悉數付給于得利。 此刻,應姚歡之邀前來浮屋美食節的蘇頌,到得州橋附近的這片臨水燈火通明處時,抬眼就看見,鱗次櫛比的浮屋中央,有一間特別醒目。 那青竹棚頂上,竟還搭了排竹架。架上一高二低,赫然掛著三盞碩大的、用紅紗扎成鰲蝦模樣的彩燈。 彩燈扎得活靈活現,每只蝦頭兩側揮舞的鉗子,像是要剪碎天邊晚霞一般。 待往來客官走得近了,更能辨出蝦背上教燈燭映得分明的字跡。 左邊的蝦背上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右邊的蝦背上是“后天下之樂而樂” 上頭趴著的那只,蝦背上則寫著仿佛橫批的四個大字——助農鰲蝦。 第241章 雅俗共賞小龍蝦(上) 蘇頌由家仆護著,穿越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鰲蝦燈的浮屋前。 姚歡的姨父、太學學正蔡熒文,正手持毛筆,在一幅豎著的素縑上揮毫。 他身邊,團團圍了五六位紗冠齊整、青衫飄飄的太學學子,趙明誠、陳皓陳東兄弟等都在,一臉恭敬,等看學官的大作。 姨父收了筆,頗為滿意。 無須門生們主動奉獻馬屁,他已顧自吟誦起來: “蔥花襯了蝦紅, 味nongnong, 猶愛湯來鉗動又鞠躬。 煎炸燴, 醪糟醉, 幾時重。 自是雙頤長樂碗長空?!?/br> 姨父的嗓音素來是好聽的,質感清越又不尖利刺耳。 姨父念詞的韻味也是舒服的,抑揚頓挫又不胡亂加戲。 至于詞本身的水平…… 咳,水平這個東西嘛,向來是見仁見智的。 趙明誠和陳皓等學子,看了蔡大官人的新作,皆一臉尷尬。 趙明誠身后藏著的男裝李清照,則因到底小上幾歲,少年意氣更鮮明些,面上忍不住露出“李后主的棺材板兒都蓋不住了”的鄙夷之情。 倒是外圍看熱鬧的游人中,已有衣著錦繡者高聲贊道:“好詞,好詞!” 見成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那胖墩墩的錦衣青年頗有些得意,繼續道:“南唐后主李煜有一首《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銈兟犅?,這悲悲戚戚哭哭啼啼的,還‘相見歡’,娘來,哪里聽得出半個歡字。還是這位大官人的詞好,煎炸燴,醪糟醉,聽著就教人歡天喜地想伸出筷子去?!?/br> 錦衣青年出身富裕商戶,從小衣食無憂,家中還請了先生教習詩詞文章。奈何他性子粗豪又帶了幾分諧謔,每每聽先生聲情并茂地念什么“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或者“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就覺得不耐煩,縱然將詞背得再熟,也無甚好感。 恰又因他喜歡吃,尤好水族有殼者,故而今日呼朋喚友來逛“浮屋美食夜市”一見到此處氣勢恢宏的紅蝦燈,就被吸引了過來。 再聞得門口這位儀表堂堂、風姿儒雅的中年文士即興填的詞,那句“蔥花襯了蝦紅”當真如一句開口脆,結結實實俘獲了一顆吃貨的心。 蔡熒文鬧市遇知己,爽朗笑道:“多謝這位小郎君評詞。有道是,人間四大美味,曰江魚,曰湖蟹,曰海貝,曰河蝦。在下的內子與甥女,機緣巧合遇到這鰲蝦蝦苗,得開封縣襄助撥田,甥女心善,又雇了北來的農人精心牧飼,如今正是蝦身肥壯之際。小郎君和諸位公子,進店嘗嘗可好?” 蔡熒文話音未落,姚歡那同父異母的弟弟,七歲的姚汝舟,已然端著一盤讓客人試吃的簽子,滿臉天真地舉到錦衣青年面前道:“官人請嘗嘗我阿姊做的果味鰲蝦球?!?/br> 燈燭下,眾人但見那小巧的竹簽子上,只一顆紅彤彤的果球,渾然看不出蝦的形狀。 錦衣青年好奇地執起來咬了一口,品咂品咂,面露贊色道:“好俊的滋味。這外頭,是林檎果rou泥?里頭裹的,便是貴店的鰲蝦丸子么?” 小汝舟稚聲嫩氣道:“官人再品品,果子卻不是普通滋味,涼滑,還有酒香對不?蝦茸亦不是普通滋味,可是混了鴨肝的香?這只是小店的鰲蝦會席套餐中的頭一道,官人與朋友們若要吃整一套,里頭請?!?/br> 錦衣青年不缺銀錢,來趕今歲“浮屋食肆”的場子,要的就是新鮮有趣。 他不再猶疑,招呼著一同跟來的四五個伴當,興高采烈地拾級而上,進到燈火通明的浮屋中去。 蘇頌見這一家子,蔡熒文堂堂太學學正,說是門前題詞,其實也是為了招來客人,小汝舟一個黃發小兒,還未到河邊短垣高,侃侃而談看家菜肴竟也能一個格楞都不打。 他兩個,大人不覺得失了顏面,孩童不覺得攬客辛苦,當真是齊心協力地幫著親人做買賣。 蘇頌這一生,頭腦精明,性子卻是向著淳樸灑脫那一卦的,對姚歡姐弟和姨父姨母這戶人家,越來越喜歡,遂笑呵呵地上前與蔡熒文打招呼。 蔡熒文官階不低,恰是得了沈馥之和姚歡的指令,要迎迓老相爺,即刻率了一眾太學學子,眾星拱月般簇擁著蘇頌進場。 蔡熒文還不忘高喊一聲“中太一宮使蘇公到” 拜他這副鶴鳴九皋、聲聞于天的好嗓子所賜,莫說檔口前如過江之鯽的趕集人群,便是相隔數十步的其他浮屋門邊的伙計們,也是聽得清清楚楚。 …… 此番,姚歡與姨母沈馥之商量,在浮屋嘉年華上推出小龍蝦,要一炮打響,還須雅俗共賞,不能走排擋美食的老路。 她又考慮到王犁刀首批運來的小龍蝦,個頭再大,畢竟連著須殼不到三百斤,大鍋大鍋排擋式的供應也撐不得幾日。況且小龍蝦本身不是“蝦”彩燈糊得好看,實物卻是更像大號版的甲蟲蟋蟀,若乍然全須全尾地與開封市民見面,可莫因貌丑而嚇退些人。 姚歡遂決定,舍棄單一的整蝦蒸煮的方法,盡量將蝦rou拆出來,與旁的食材融合。 “俗”路子的小龍蝦美食,她姨甥倆用到了東京最著名的醬料——西瓜黃豆醬。 京畿一帶,盛產西瓜。而豆醬又是人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調料。 于是,有好吃又善做的人,發明了用西瓜瓤腌漬黃豆的奇門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