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完美戀人演繹計劃、滿級大佬只想吃軟飯、[綜漫]眾所周知,上弦零是個人類、我靠扭蛋養活獸人、無敵從穿成戰神嫡女開始、師尊成了我的雌侍[蟲族]、師尊她只想做咸魚、豬也能成仙?、陛下,臣不配、[綜武俠]劍俠大佬紅包群
可他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坐太久了,一直享受著諸位王爺的討好和拉攏,內心卻像圣上一樣挑剔他們的長短,仿佛自己有權利決定誰承大統。 而他的傲慢,必然也被諸位王爺看在眼中。 李熠欣賞著他變幻多端的表情,心道方巡撫說的果然沒錯,天心府指揮使沈追沈大人,看著肅穆威嚴、權勢滔天,其實只是個出賣兄弟、賣女求榮的紙老虎,外強中干,愚不可及。 李熠滿意地拍了拍沈追的肩,輕笑道:“不過您放心,沈家未必會倒?!?/br> “因為,小沈大人比您聰明?!?/br> 第六十二章 今生:平安歸來歸路是他,故里是他,…… 金陵。 入冬以來的第四場大雪落完,時近年關,謝承足有半月沒有收到姜羨余的任何消息。 對方最后一封回信在十一月末寄出,臘月初送達金陵,說他一切平安,在山中找到了一批物資。臘月中旬,這批物資同朝廷發下的第二批賑災物資一塊,發至江南各地。與此同時,謝承從方志洲口中得知,姜羨余和姜柏舟匯合,帶人再度進山尋找九王的下落。 從那以后就斷了消息。 謝承每日都在往淮安寄信,但因為大雪封路,似乎一直沒有送到姜羨余手中。方巡撫那邊也同淮安斷了音信,沒有姜羨余的消息。 國子監停學放假,謝承仍是給自己安排好了功課,同時打理謝家商鋪和四海銀號,并時常幫方巡撫出主意,控制災情。 到了晚上卻整夜睡不著覺,明明累極困極,閉眼卻總是做噩夢。 一開始只是夢到前世姜羨余在地牢受刑慘死的場景,后來便夢見他在雪山中遭遇不測,什么遭遇暴雪、突逢猛獸,迷途離群、挨餓受凍,或是與謀害九王的刺客遇上…… 他什么都夢過,每次夢醒都是一身冷汗。 謝承覺得自己接近崩潰的邊緣,但說來可笑,這一切只不過是因為少年出了趟遠門而已。 哪怕天氣惡劣,哪怕路途兇險,師父師母都不至于像他這般提心吊膽,寢食難安。 他本該像師父師母那般,信任小余,信任大師兄,相信鏢局其他老鏢師能照顧好他們兄弟倆。 可他做不到。 他無法承受再次失去對方的可能,以至于不斷后悔同意對方去淮安。 但他同時又記得,少年離開前向他要了一份信任與支持,他分明答應了,不該反悔。 于是就這么失控又清醒、理智又偏激地割裂著靈魂,生生熬瘦了一圈。 謝桑柔以為他是既打理鋪子又讀書,實在過于辛苦,變著法給他燉湯補身,勸他多休息。 年二十九這日,謝桑柔見謝承又要出門,忍不住勸道:“要不今日還是別去了,或者我和你姐夫去一趟也成?!?/br> 謝承披上狐裘:“不用,啟軒咳嗽剛好,阿姐和姐夫多陪陪他,我去就成?!?/br> 災民入城之后,謝家時不時在城門附近施粥放飯,發放棉衣。小年過后就沒停過,謝承每日都會去,表面是作為主事人親力親為,實則是給自己一個理由,每日都去城門等一等姜羨余。 他有時會興起可怕的念頭,后悔自己有入仕報國之心。江南百姓的死活與他何干?萬民社稷又與他何干?憑什么要他的少年涉險? 他前世自視甚高,家中要他入仕,他便也以為自己能位極人臣、激濁揚清,還大義凜然地標榜自己心懷大義,嘲笑少年不思進取,沒長性,沒定性。以至于一別誤終身,連自己所愛都留不住,護不下。 如今又好似重蹈覆轍,讓他所愛的少年為他的宏圖大志、從龍之功去冒險。 哪怕少年說他是為了江家,謝承仍覺得有自己的責任。 若是他不提起九王,不拜方志洲為師,不在那天傍晚帶姜羨余拜訪方志洲,此刻少年就還在他身邊,平安無事地,在他身邊。 謝承坐上馬車出了門,又一次這樣懊惱自責,甚至有了親自去淮安的沖動。 等到后天——他告訴自己,若是新的一年仍沒有消息,他必須要去淮安。 …… 金陵城里出現了不少來自山間鄉野的災民,因為屋舍被大雪壓塌的,因為沒有御寒的衣物、取暖的木炭差點凍死的,因為糧食告罄饑腸轆轆的…… 少數人手里還有幾分積蓄,或者有親戚可投奔,大部分已經走投無路,只能靠官府救濟。 方志洲派了官兵在城外官道接應,查問戶籍,將各個村鎮的災民分到同一處安置。貢院的地方不夠用,官府又租借了城中不少空宅。 謝承將木炭、棉衣、藥材等緊俏物資賣給了官府,由官府定價出售,遏制住了城中飛漲的物價。 賺不到銀子的商戶老板恨得牙癢癢,卻見巡撫大人重刑整治了幾家趁機斂財的商戶,頓時偃旗息鼓,不敢再有動作。 忠王派人囤了大量木炭、棉衣,千辛萬苦運到江南,沒想到壓根賣不出去! 氣得他怒砸一方好硯,大罵方志洲假仁假義、斷人財路。 明眼人都心知肚明,過了這個寒冬,江南根本銷不了這么多木炭和棉衣,而開春后這些東西又極易受潮發霉,不論是大費周章再次運回北邊,還是留在江南儲存,都注定是一筆賠本買賣。 最后只能全部低價賣給方志洲,盡量回些本錢。 方志洲大概猜到這是哪家勢力準備趁機斂財,心里覺得好笑的同時,更加欣賞謝承想出的好法子,不但控制住了物價,還讓這些囤貨的商戶不得不與官府做交易,為江南百姓爭取到了更多物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