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38)
書迷正在閱讀:寵愛 甜寵1V1 姐弟戀、你比我更重要、萌妻翻身,老公hold不住、Boss快穿:男神,我罩了、小道士 (nph)、仙醫贅婿、蝶裂(1v1,bg)、神魔練兵場、以身許祖國[快穿]、懷了影帝孩子的我帶球火了
在這樣的風潮之下,棉被的出現也就不是多讓人奇怪的事了。由于棉花蓬松時候效果最佳,出于市場需要,大明的許多縣城里漸漸出現了彈棉花嘍的吆喝聲。 只需要兩枚銅板,這些手藝人就會拿著自己趁手的棉花弓將緊實死板的舊棉花重新加工成蓬松的棉絮,讓被褥重現溫暖。 由于棉花的存在,大明朝近些年冬季因為寒冷而死亡的人數大大降低,新生兒的夭折率也降下來不少??吹竭@些數據,洪武帝才真正松了口氣。 其實如果不進行海外采購,靠著大明自己種棉花遲早也會走到如今的水準,但那是以犧牲大明的地產為代價的。 經濟作物雖然很美好,但搶占了糧食作物的種植空間就會造成隱患。 這個有條件的話還是要避免比較好。 不過想是這么想的,但木白萬萬沒有想到在發現種棉花的經濟效益下降后,頭腦過于靈活的江浙農民轉年就改種了茶樹。 要交稅糧怎么辦呢?這些農民就委托采購棉花的商戶幫他們買來了印度的稻谷,并以此充作稅糧,窠癯觶還賺了點小錢。 所以說不要小看人民,有必要的時候他們的頭腦比誰都靈活。 咳咳,扯遠了。 總之,如今的大明百姓可以說大體上達到了衣食無憂的境地,解決了生存溫飽的需求后,便是精神文明高速發展的時代。 木白便是想要在這個時代開啟之時先立下窀霰旮恕 所以,我才不是為了為難臣子呢木白理直氣壯,我是為了大家的未來! 朱元璋點點頭,對孫子的豪言壯語不置于評:所以你這小子來找爺爺是想要曲線救國啊,可以,來說服我。 木白倒抽了窨諂,他剛才說的那些難道不就是在說服爺爺嗎? 洪武帝搖了搖手指,表示那是你小子自己的遐想,不能算作說服他的理由哦。 不過你可以慢慢想,現在,先去接他們回來吧。洪武帝抖了抖袖子,正色起身,他的目光所向,是終于靠岸的大明樓船。 船首處,陰陽生的白幡在風中獵獵作響,為首之人的嗓音有些喑啞,但在船下錨之時,仍是竭力朗聲道:歸鄉 第154章 大明此次派去日本的樓船雖然沒有裝載任何貨物,但樓船本身材料畢竟放在那兒,而且由于甲板上的樓房是在靠后位置,為了保持船只的吃水平衡,即便是空艙運輸也必須帶上配重,如今它的重量甚至高于普通貨船。 因此,在沒有風力驅使,只靠人力的情況下,這艘大船在眾人焦急盼望的視線中足足挪了半天才到達港口。 這樣可不行啊,直沽港被大陸和遼東半島包圍,凸出海岸線的遼東半島能夠有效阻擋東風,因此樓船如今的速度還是在基本無風無洋流阻力的情況下走出來的。 如果單靠人力就只有這個速度,那么大明的船只永遠也別想用正常手段抵達澳洲,這航速根本就跑不贏洋流和逆風。 該想個辦法改造一下船只,或是想辦法利用逆風。 他記得在后世有一種已經成為運動娛樂的帆船運動是通過變換船帆的迎風面在逆風時候也能走Z字型前進的,不知道這種靈活的風帆能不能裝在大船上。 不過,如果在大船上裝上這種不固定的風帆,那也意味著對于船桅的原材料硬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如今主要以木質為原材料的工藝手段能不能做出力扛大風的船桅 嗯,這個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有了被廢除匠籍的醫匠珠玉在前,大明如今大部分的匠人都鉚足了勁要做出一番事業,想看看能不能也討個廢除匠籍的恩典。 雖說大部分的匠籍不如醫匠那么吃天分,靠著熟練度的上升也能勉強應付朝廷需求,但若是可以,這種熟能生巧的技能沒人想有。 就像現代的每個人都知道照著字帖練字寫多了自己的字一定會變好看,但基本沒幾個人能堅持下來一樣,不少匠人們也是如此,他們比現代的孩子苦逼就苦逼在沒得選擇。 對著自己不愛且沒天分的事業,還要使出一百八十分的力道什么的,真是太讓人討厭了。 雖然自己已經走到了這兒沒得選擇,但如果可以的話,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受這份罪。 于是,在廢除匠籍這根胡蘿卜的誘惑下,大明工匠這些年來的種種發揮創造已經驚到木白好幾次了,所以現在,他已經養成了不去想他們能不能做到的習慣,只要給錢給支持就行。 順帶說一句,被廢除了匠籍的醫匠們也并沒有像很多朝臣以為的那樣出現斷層,相反,在沒有了鐵飯碗之后,現在這些在職的醫匠忽然生出了巨大的傳承熱情。 可能是看著自家的崽一個個都歡脫地奔向新世界,完全將家業至于不顧,生怕自己的絕學會失傳的醫匠們著急地開啟了傳承大業。 偏偏醫者的收徒是所有職業中最復雜最漫長的,光是觀察人的品性就得花上三五年的時間,于是,這些醫者不得不走上了著書立學之路。 這本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就像是羅老先生此前尋求出版時屢次撞得頭破血流一樣,醫術這東西也是一個冷門小眾的學科,在銷量上毫無優勢,當然也不會有出版社喜歡。 但恰巧現在的出版社剛被整頓過,上頭要求他們自己劃出道來,且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雖然不太明白社會責任是個什么說法,但大家莫名就是能夠意會當中的意思。 給醫書出版就算是刷官方好感度了,畢竟現在大家都等著官方的大訂單呢,出幾本醫書雖然肯定虧本,但這算是事前投資,有官方的好感度可是比花多少錢都重要。 這個道理但凡是腦袋不打結的都能想得通,于是不過短短一年,市場上便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了各種醫書,但醫學這個東西全靠個人傳承和理解,所以醫書的質量難免良莠不齊。 這些出書的人當然也會看別人的書,于是就在書籍數量增多后沒多久,醫者之間的討論便增加了,甚至開始了辯論,除了登門拜訪求教或是掰頭外,大部分只能通過出版者聯系。 這樣的次數多了之后,有一家會來事的出版社干脆給自家作者排了個小頁,專門刊登這種一來一回的討論或是辯論,沒想到居然比起正經書籍更受吃瓜讀者們的歡迎。 在這個娛樂匱乏的時代,這群大部分不會醫術的吃瓜讀者為了能湊熱鬧居然還自發地學起了相關知識,這種小頁的銷量竟是漸漸超過了醫書本身,甚至漸漸成為了發行定例。 有幾家書局甚至從官方的邸報和南宋曾經流行過的小報中獲得靈感,悄悄伸出了試探的腳爪子。 然后他們很快接到了官方的約談。 華夏的第一份報紙誕生于唐朝,其鼎盛則是在兩宋,但無論是哪個時代對于民間的報紙傳播都管控得極為嚴格,據史料記載,民間報刊要到宋時才正式出現,不過也很快就被管控了起來。 對于大部分老百姓來說,書籍的價格過于昂貴,而且大多一本正經的,距離生活太遠,小報則要親近得多,價格便宜,內容接地氣,也不太會用生僻字,最重要的是趣味和八卦十足,可以成為日后聊天的談資,相當的實惠。 但小報和書籍的存在不同,書籍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傳播知識,并不以銷量為目的,小報卻是純粹的商業行為,在宋時就曾發生過無良小報胡編亂造虛假新聞,在那個名聲大過天的時代,造成了相當糟糕的后果。 這也就算了,當時的小報編輯為了銷量甚至編造邊關軍情,一度引起各種混亂和社會問題,最后即便是對民眾管理寬松出了名的大宋也開啟了一刀切模式,除了官方的邸報外不允許任何私人印發的報紙發行。 這點在大明自然也是一樣的,但流行就是個輪回,洪武帝推行了十余年的基礎教育讓民眾的識字率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臺階,識字后的民眾便有了自己的精神需求。 民間小報雖然有很多缺點,但也的確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引向導作用,前提是得好好地引導和監管。 現在這些小報的切入點是醫療,算是個很不錯的開頭,于是在官方的指導下,這些民間小報上漸漸出現了國家允許公開的時政新聞。 這種形式在未來如何還不好說,但起碼有了放寬民風的跡象,這就是好事。 譬如這次被提前公布的召回行動就是如此,小報在官方授意下提前半年就刊登了相關信息,希望大家若是有家人被倭寇擄掠或是知道相關情況的聯系一下官署,如此也能幫助這些歸家的受害者快點找到家人。 現在,有一百三十多戶人家正等在港區,他們是千里迢迢從大明的各處來到直沽港的受害者家屬。 其實,此前報名的人遠遠不止這個數字,但因為時間跨度太長,加上又經過戰亂,不少家庭的親歷者都過世了,小輩們雖然知道家中曾經有過這么一段悲傷往事,但早已不記得自己親人的模樣或者壓根沒見過。 也有部分家屬還健在的,但這么久過去他們多已到了耄耋之年,經不起長途跋涉,最后這些人都未能被選中。 但他們已經在官府留下了尋人信息,等到這些歸者下船休息好,就可以立刻開啟信息比對和查找。 抵達現場的一百多戶幸運兒之前一直在遮陰處等待,直到船舶靠岸后,他們才被引到現場,這些人本就心情忐忑,待聽到陰陽生念響喪者之名的時候,不少人都露出了揪心的表情。 三十年的山海相隔,親人又是以那樣的慘狀離開他們的,即便這些人懷揣著最大的祈愿,卻也知道等來的可能是一個最糟糕的結局。 但會來到這兒的人心中自然也有著一絲期盼的,如今陰陽生念響的一個個名字,卻仿佛是一份宣判書。 遼東大石村,劉氏,約五十歲,歸家 隨著這一句話,人群中的一個中年婦人當即兩眼一翻,向地上倒去。 娘!她身邊一直探頭張望的青年眼疾手快地接住了母親,將其放平后立刻伸手掐住母親的人中,這些急救手段方才都有醫匠教過他們,就是為了預防大悲大喜下人受不住。 青年一邊掐一邊嚷嚷,他語氣中還帶著點莫名其妙:娘您怎么了,咱們又不是大石村的!那也未必是大嬢嬢啊。 咱們,咱們村三十年多前就叫大石村,后來那大石頭被朝廷挪走了,露出了下頭的泉水才改名叫小泉村。女人幽幽轉醒,說著說著眼淚就落了下來,你大嬢嬢當時是為了護住我才被搶走的,那時候她才十六歲,剛剛定親,我的阿姊啊,阿姊啊 娘青年忙給她順氣,娘您別哭了,我們之前不是說好了嗎,咱們就是來接大嬢嬢回家的,只要能回家就行。 是啊,我終于接你回家了。爹啊,娘啊,你們看到了嗎?我終于接阿姊回家了女人用顫抖的手從背后的布包里掏出了兩個牌位放在地上,爹,娘,阿姊去你們那兒了,你們可得好好照顧她,我今晚就給你們燒錢,燒衣裳,阿妹請了最好的紙匠,疊了個大房子,就讓我阿姊住 說著說著,她捂住了臉,淚水滾滾落下。 其實,她已經足夠幸運,她的家人留下了較為清晰的信息,這起碼幫助她的家人認出了她。 劉家灣,阿芳,女,一枚絨花簪,五十有八。 陰陽生手中的名單中大部分就像這個叫阿芳的姑娘一樣,僅僅留下了極為零碎的信息,甚至于她的信息已經算多,更多的人只有一個綽號、一個姓氏,就連年歲都不知道。 這些信息讓焦急等待的家人們更加焦灼,他們隱約覺得那是自己的家人,又懷揣著期望,所有沒有聽到家人名字的人都目光灼灼地看向大樓船上緩緩放下的木梯,他們期盼能夠在那梯子上看到自己熟悉的身影。 梯子上最先出現的人是馬和。 他作為此次被派出的正使,自是這條船上地位最高的人,在他之后的是若干名副使。尋人不易,為了盡可能不遺漏一個漢人,這次前往日本的使節團的副使人數是創紀錄的三十六人,衙役小吏更是不計其數。 馬和沒有在樓梯上多做停留,多日的航海生活讓他面上帶著點疲態,但他的眉目和周身的氣質卻無絲毫疲態不說,還帶著一絲鋒利。 他恭敬地取出一封明黃色的卷軸,隨后一撩袍角,跪在了洪武帝面前,雙手將卷軸奉上:臣探訪日本諸地,尋回失民五百一十四人,同歸者七十三人。 很好。洪武帝伸出手,接過卷軸展開粗粗一看,見到因為各種原因留在日本的只有十七人,頓時被這數字燙了一下用力閉了下眼睛。 七十三人回國,十七人留下,也就是說起碼有四百多人死在了異國他鄉。 他吸了口氣,將卷軸遞給長孫,然后祖孫二人齊齊看向緩緩從船梯上走下的老人們。 這些人的年紀其實都不算很大,他們中的大多人和洪武帝都是同輩,但是因為此前的生活環境過于困苦,這一個個看上去都稱得上是老態龍鐘。 有幾個人的身體狀態甚至無法獨自下樓梯,是被放在籮筐里從船上吊下來的。 我,我死也要死在這兒。勉強從籮筐里爬出來的一個老頭一邊艱難地站起一邊倔強地說道,就算我化成泥,變作土,也要做咱大漢的泥土,養我大漢的花草,不給他們用。 老哥哥,你瞧著年紀也不大,可別說這種話,洪武帝親自將他扶到一個軟凳上坐下,安慰道,咱們這個年歲的人好日子還在后頭呢。你看我,我現在沒事就種種菜逗逗雞鴨,有事就找兒子孫子來幫忙,這日子過得多有滋味啊。 老頭看了眼扶住他的洪武帝,又看了眼扶住他另一只手的青年,此前他坐在兜里也沒看到下頭的動靜,見他態度溫和,便將他認作是來接親人的家屬。 抖了抖胡須后,老頭悲道:老弟弟,你不知道,咱可沒你那么舒坦,哥哥我啊看不上日本女人,打了一輩子光棍。咱這把老骨頭坦白說,就是回來等死的,就是不知道咱在那兒攢的錢在這兒能不能用。 能用,當然能用,老哥哥放心,你們回來,什么都用不著擔心,朝廷都給你們安排好了。洪武帝拍了拍他的肩膀溫和安撫道,若是有家就歸家,朝廷給你們發補貼,若是找不到,就給你們發宅院,給你們治病,總之,你們回來就是過好日子的。 只要活下去,什么好日子都在后頭。 第155章 將人接回來享福,洪武帝還真不是說說而已。 在船回來以前,洪武帝就已經命令沿海各地做好了接待準備,房子土地都安排上,還都是選的各地治安最好、地方鄉老最能干、鄉鄰氣氛最和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