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祖國之崛起而穿書 第94節
書迷正在閱讀:縱欲(父女)1v1h、欲鎖、罪案作家、進擊結構師、卻道尋常、我靠主角說臺詞開店暴富(穿越)、用科學打敗魔法(穿越)、我在東宮寫小說(穿越)、霸總嬌妻一米九(穿越)、穿進虐文后渣受為我著迷
謝雁闡述完對空間結構理論的想法后,繼續往下介紹—— “做一個最簡單的算數題,在修建首座跨江大橋之前,設計者先在西南嘉陵江上建造了一座單塔斜拉橋,以證明我們的單塔主跨二百三十米的技術沒有問題,那么雙塔就可以做到四百六十米?!?/br> 首座跨江大橋有兩座h形的橋塔,分別落在兩岸。 “如果要做到六百多米的跨度,至少是三個橋塔。那么,這中間的橋塔要落在哪里?” 這成了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 要么落在江中,要么離近點,緊靠在岸邊。 然而,這兩種選擇都不是什么好選擇。 岸邊的地形復雜,且和落在江中一樣,江中的泥沙太多,河床松軟。 橋塔能否穩固,江面上的通航會不會受到影響,船會不會撞到橋塔上——每個問題,都讓六百米的跨度成為一個無法克服的難題。 “方案在設計上,依然采用兩個橋塔?!?/br> 謝雁道,“在計算橋梁內力方面,傳統的橋梁計算理論不能滿足這樣的跨度設計,但通過前面提到的空間結構穩定理論,可以嘗試進行挑戰!” 張學書一愣,湊近林鑄江耳邊,“她說的,不是你前陣子經常提的理論嗎?這個方案,不會是你幫她設計的吧?” 林鑄江喝了杯茶,“我還以為是你帶的隊,連你都不知道她怎么折騰出來的?” 他笑了一聲,“看來,你對這個學生,也不是很上心啊,當初死活都要我幫忙騙進來的人,你就是這么教的?” 張學書像是聽見什么離譜的言論,“她還需要我教?我直接把教材和考卷發給她,她第二天就能畢業,你信不信?” 他反應過來,“還有,什么叫做騙,這里難道不是他們學習的天堂嗎!” 林鑄江笑而不語。 他的確和謝雁討論過這種理論,但第一座跨江大橋占據了他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以至于一直沒有機會將它和新橋梁設計結合在一起,謝雁方案里的這些觀點,倒是很有進展,將理論和實際結合的更緊密了些。 而她,在第一座跨江大橋成功的技術上,進行更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在構型上,我們對橋體進行了三種方案的調整,經過初步測試和計算,得出的數據表明,最后一種方案更穩定?!?/br> 謝雁將細節數據展示出來,道,“首先,主梁的形狀選擇箱形,橋塔采取倒y型。和h型不同,y型的橋塔會讓拉索的索面,從垂直變為傾斜。這樣的設計,會使整個橋體會呈現輕微的弧度,如同一道彩虹,飛躍兩岸?!?/br> 滬城已有的過江隧道是雙向四車道,而這個橋型的設計方案中為雙向六車道,解決兩岸高架之間的車輛過江問題。 闡述完整個方案后,教室里極其安靜。 這最后一個方案,擁有極其大膽的構想,挑戰世界第一的勇氣,也將會面臨各種技術難題。 如果能成功,那就是新的世界第一,斜拉橋技術的突破,從此,四百米將不會是斜拉橋的終點,而只是開始。 如果失敗了,那就是一次異想天開的幻想,并且,沒有一個人能夠承擔失敗的代價。 第一個說話的,是林鑄江。 “空間結構性穩定理論在橋梁工程上的應用,只是理論上成立,具有創新性,實踐上并沒有人證明能成功?!?/br> 謝雁回答,“沒錯,但任何創新的工程,都是先從理論開始的?!?/br> 她相信林鑄江比任何人都了解這個理論,剛才的方案介紹,她也簡單論述了相關理論,因此,謝雁沒有進行過多的復述。 “按照你的闡述,修改橋塔的塔型,改變斜拉面——這對拉索的要求很高,你應該知道,在一年前,斜拉橋的專用拉索技術還只掌握在少數幾個國家手里?!?/br> “但首座滬江跨江大橋的拉索,是華國人自己生產的,不是嗎?而且,用的時間非常短!” 謝雁繼續道,“我們已經聯系過用進口鋼絲和聚乙烯材料自己‘編索’的科研人員,的確,這樣的橋梁結構大挑戰,需要拉索也進行技術突破——拉索生產工廠這幾天正在進行實體結構加載實驗?!?/br> “只要實驗能夠成功,那么,我們就能有能力生產符合方案要求的拉索,這種直接錨定在混凝土塔柱上的拉索可以保證橋塔的穩固,而不會產生裂縫!” 林鑄江深深看了她一眼。 臺上的女孩只有十五歲,但她的每句話,都說的清晰有力,沒有半點猶豫和害怕。 提問結束,評委們開始打分。 下面也議論起來。 蘇擎抓住方斯聞的手臂,“完了完了,提問的是林鑄江!還有這么多問題,小孩一會下來要是抱著我哭怎么辦?” 方斯聞把他的手拍開,“我覺得你想的可能有點多?!?/br> 謝雁怎么看都不像是會抱著人哭的類型,反而蘇擎更有可能。 想到這里,他自覺離蘇擎又遠了一點。 宋修竹的組員們也在討論。 “沒想到她會提出這樣的方案?!?/br> “如果我們也選橋梁,在這個方案面前恐怕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br> “沒錯,” 組員看了眼宋修竹,這才感受到自己選題的優勢,“她太厲害了,十五歲?我十五歲的時候,還在提前補高中課吧?” “宋修竹,你覺得她這個方案能不能過?” 宋修竹想了想,道,“這個方案只可能有兩個成績?!?/br> 他對謝雁提出的新理論并不熟悉,在僅有的數據面前,無法立刻判斷這個方案的可行性,但他依然根據自己的直覺猜測了結果。 “第一種結果,因為理論不成立,而直接成為廢方案?!?/br> 組員好奇問,“第二種呢?” 少年眼神微動,看著臺上鎮定自若的女孩,他輕輕松了口氣,道,“一個挑戰超出世界第一斜拉橋跨度近兩百米的方案,一個世界斜拉橋從未構想過的主跨徑,如果能成立,第二種可能,顯而易見?!?/br> 它會打破斜拉橋的技術瓶頸,推進斜拉橋技術突飛猛進,同時,讓世界第一的斜拉橋—— 出現在華國! 這個方案,如果被評審判斷具有可行性,就不是設計方案比賽第一,而是華國第一,世界第一! 而宋修竹和謝雁兩個小組的方案,讓在場的每個人都忘記了,這只是個方案設計大賽。 如果是正式的橋梁設計方案,必然會更加謹慎,小心,保守,求穩不求勝,且將每一個現實因素都考慮在其中。 但方案設計比賽,比的是一種概念,一種想法,一種挑戰和一種技術。 謝雁的方案,毫無疑問,這些全都符合。 它唯一的缺點,就是過于的大膽。 林鑄江所問的每個問題,看似并不看好這個方案,不是在挑問題,就是在打壓設計者的積極性,甚至他自己在整理的理論,也沒有站在贊許的角度,而是站在懷疑的角度。 沒有別的原因—— 他對謝雁的要求,并不是要夸贊她的想法多么天才,設想多么聰明。 他提問題,挑難題,潑冷水,是因為他把這個方案,當做真正可行的橋梁方案去考慮。 而這種考慮,他早就設想過了,只是一直因為工作原因,沒有進一步地花時間去研究。 以林鑄江的眼光,怎么看不出這個方案的潛力和冒險? 但在過去的數年工作生涯里,他冒著風險,挑戰過無數的不可能! 這幾個問題,謝雁回答的很自信,但他也從她的回答和態度中,看出來一點——謝雁是知道這個方案的風險和困難的。 他問出的幾個問題,她都早有準備。 但是,她也有克服這些困難的決心。 這幾天,他也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滬城要修建第二條跨江大橋,該選在什么樣的地方,是否采取和以前一樣的橋型和技術。 得出的結論是—— 寧缺毋濫! 第一條跨江大橋修建時,加國的橋出現了裂縫,他晚上睡不著覺,房間里貼滿了裂縫的照片,一張一張,每一條裂縫的模樣和數據,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候難嗎? 難,也要上! 新方案若能成功,以后六百米的跨度就不再是問題,浦江上任何一個合適的地方,都可以架橋,都可以直通兩岸。 這座橋若能成功建造出來,將在未來的數十年內都領先國際的斜拉橋水平。 橋柱不會落在江里,船只不會有撞柱的危險,這對于經常起霧的浦江來說,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優勢。 評分結果出來,按照方案設計大賽的標準—— 蘇擎組的六百米跨江大橋設計方案,毫無懸念地奪得了第一! 第二名,是宋修竹的跨江隧道,第三名,也是橋梁設計方案。 顯然,在最后的評比中,更多考慮的是創意、想法、觀點和理論優勢。 蘇擎組的橋梁設計方案距離滿分只差了三分。 這三分,都是林鑄江扣的。 “這個方案還有一些風險和困難點沒有現實數據作為依據來解決,斜拉索的實驗數據也等待補充?!绷骤T江說完自己的扣分理由,最后道,“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個敢想,敢寫,敢造的方案!” 而華國的橋梁,正需要這樣的方案。 方案設計比賽的前三名,都送去了有關部門,謝雁估計,這個項目不出意外會由林鑄江來負責。 因為整個滬城,找不出第二個比他更了解空間結構性理論在橋梁上應用的人! 方案設計賽結束,三人組卻沒有解散。 蘇擎和方斯聞快畢業了,這一兩年,其實他們已經在參與滬城的各個橋梁的設計當中,等斜拉索的實驗數據出來,確??尚?,林鑄江又將這個方案提了出來。 滬城經過審查和驗證之后,決定采取它作為第二座跨江大橋的方案雛形! 與此同時,這個方案也報上了全國橋梁設計方案大賽中,作為同舟大學的參賽項目,最后奪得了第一的名次。 成績倒不是謝雁關注的,她最留意的是同時參加比賽的其他設計方案。 第二名,是南邊一座大橋的設計方案。 這座大橋,預想中將連接港城和珠城。 隨著華國的開放,南邊的城市紛紛發展起來,滬城的gdp不斷下跌,這也是滬城想要盡快開發東岸的原因——華國的南邊,已經有了新的繁榮趨勢。 這個方案之所以能夠獲獎,是因為符合整個珠城的發展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