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
當皇帝的有皇權,但權利是死的,要人會用才行。文臣滿朝堂,一人一口唾沫淹死皇帝,所以歷史上出來不少,害怕大臣的老好人皇帝,比如那宋仁宗,再比如大明的孝宗皇帝,皇上的親爺爺。 而且文臣還會使用筆桿子,歷史有他們記載,皇帝的百年清譽有他們記載……比如皇上的親爹,明明大事上從不糊涂,理政也勤快,可就因為沒按照皇帝的標準來,樣子也不裝,導致文臣們都嚴重不滿…… 皇上抬手揉揉眼睛,總覺得哪里不對勁,繼續問太~祖皇帝:“為什么不喜歡茹太素?” 太~祖皇帝無奈,知道瞞不過敏銳的朱載垣,瞧著其他鬼鬼們等著看戲的模樣,干脆都說出來。 那是洪武九年,江浙大旱,山東、山西、河南等地蝗災,太~祖皇帝被這一連串的“天譴”震懾,下詔求直言,表示知過能改。這是他第一次向臣子低頭,征求批評意見。 然而,進言的大臣很少能說出有用的東西,太~祖皇帝震怒——貶官、下獄、砍頭、腐刑…… 群臣膽戰心驚、噤若寒蟬,每天上朝前寫好遺書。刑部主事茹太素不敢見太~祖皇帝,向太~祖皇帝進萬言書,太~祖皇帝欣賞其勇氣和機靈,哪知道一看,氣得要茹太素的腦袋。 原因?這封奏疏長達一萬七千多字!太~祖皇帝看了一個時辰看得頭暈眼花,也沒看懂,要身邊的人讀給他聽,身邊的侍臣讀得嗓子冒煙,也沒讀到重點。 眾所周知,太~祖皇帝沒上幾天學,對文言文不在行,閱讀能力也不高。茹太素的奏疏下筆萬言,離題萬里,聽著花團錦簇,在太~祖皇帝的眼里,那都是不著邊際的廢話。 太~祖皇帝時間寶貴,又聽得心頭火起,大罵這就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一無是處?!碑敿窗讶闾亟衼?,狠狠訓斥一頓,又命人把他按倒在地,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打一頓板子,就要砍腦袋…… 太~祖皇帝現在說起來還是氣:“宋濂說茹太素有才。于是我就繼續聽這封奏疏。侍臣讀到一萬六千多字的時候,奏疏終于開始切入正題,明明五百字就能說清楚的事情,茹太素能寫一萬七千字?!?/br> 皇上眼睛睜大。 太~祖皇帝感慨萬千:“茹太素的迂腐和才能肩并肩。臣子都說做臣子難,難道當皇帝不難?茹太素提出五條建議,我采納四條,把他的奏疏,張貼到奉天殿最顯眼的地方,加上御筆親批,告誡朝廷內外官員,切勿在奏疏里廢話連篇…… 可那些大臣,就是不改這毛病……” 皇上的大眼睛溜兒圓。 茹太素被這么一折騰,功勞全沒了,還做了一回大明文人的典型之一。又經歷幾次升職和貶官,只奈何本性難移,耿直又倔強,得罪人不少,屢次遭到彈劾。太~祖皇帝雖然不喜歡他,念及他忠心可嘉,也沒有治他的罪。 茹太素不管官位高低,該發聲還會發聲,進言“從上到下朝廷內外各部門,都受都察院的監督。都察院位高權重,可他們也是人,應該讓守院御史監督御史?!边€提出分派專人統計天下錢糧收入等等,太~祖皇帝都一律準奏。 可太~祖皇帝心里不舒坦。就好比唐太宗和魏征,唐太宗忍啊忍,忍到魏征去世,那真是舒坦,你個鄉下老農終于不再念叨朕了。 皇上自覺他長大了,理解非常正確?;噬喜淮罾硪换飪汗砉韨兂靶μ珇祖皇帝不識字、濫殺無辜、性情暴虐……拿起一本奏疏比劃,一個頁面五行,一行大約十個字,館閣體,整齊清晰,皇上想象一萬七千字的厚度,同情茹太素,也同情太~祖皇帝。 奏疏,又稱奏議,大臣向皇帝進言所使用的文書,陳述意見或說明事情,一種極其嚴肅的文體。一般來說,一份完整的奏疏,語氣得體、敘述明確,少則上百字,多則上千,最多幾千字。 歷史上大大有名的,魏征寫給唐太宗的《諫太宗十思疏》,也才不到六百個字。 皇上頓時覺得,這是一個事兒。就算皇上識字,看得懂八股文、文言文,皇上也不想看到一萬六千多字的時候,才看到正題。 寫這么多字,不累嗎? 皇上看完軍報,吩咐張佐給西南的彭澤和姚鏌去信,一定要安撫住西南。學習,休息的時候找來唐伯虎、劉成學、章懷秀、楊博…… “朕看奏疏,也覺得累眼睛。不知道從哪里斷句,只能猜。有些大臣會用斷句符號,然各人的習慣不同??捎修k法統一?” “有些奏疏字數太多,連篇累牘、廢話連篇。規定一個格式,都和軍報一樣簡潔?!?/br> 老師伴讀玩伴們齊齊呆愣。 反應最快的居然是章懷秀,章懷秀對皇上的苦楚太理解了有沒有。 “皇上!”章懷秀看著皇上的小胖臉,眼神那個叫熱切,“皇上!臣也深有同感。臣看文言文就頭暈?;噬?!有關于統一的標點符號,臣跟老師學過,臣馬上寫給皇上!” 章懷秀說做就做,當即就坐到書桌上揮筆潑墨,刷刷刷地寫個不停。 皇上和其他人一起圍著探頭。 華夏書本里的標點符號,“起源很早,發展很慢”,楚帛書里有一種明顯的標點符號,紅色實心長方形,表示結尾。后來變成句號,也就是畫個圈圈斷句,讀號則是用點來表示句中停頓…… 可是有些人畫圈圈不標準,還有的人覺得自己書法好,圈圈點點影響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