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書迷正在閱讀:當沙雕穿成炮灰女配、我成了全星際嬌寵小幼崽、敗者暖床、七零反派他jiejie三歲半、還好這個世界有你、同花順、隱婚虐愛:冷爺傲嬌妻、冒牌公主:將軍駙馬很難追、穿成豪門惡毒炮灰后[穿書]、諸天書館
“二妹都比你懂事?!比屎凸鲾德涞虑骞鞯?。 德清公主道:“她總是這樣,你何曾聽她一次不好,做不得數?!?/br> 眼看姐妹要吵起來,張羨齡忙道:“好了,我知道了?;仡^,我同萬歲爺,太后和太皇太后商量商量,拿出個章程,再同你們說?!?/br> 她心里是很想讓公主們上學的,因此特意將此事當做一件大事來辦。朱祐樘和王太后好說話,麻煩一點的,是如何說服周太皇太后,畢竟,她老人家是個守舊的人。 張羨齡去清寧宮請安,走到屋檐下,還沒聞見小佛堂的檀香味,首先聽見一陣嘩啦啦的洗牌聲。 進殿一瞧,周太皇太后正和三位英廟太妃打麻將。 張羨齡將公主上學的事說了,周太皇太后打出一張牌,頭也不抬道:“女兒家又不用科舉,又不用治國,也就未嫁的這幾年能松快松快,何苦壓著她們上學,還不如讓她們好好玩一玩,碰——” “孫媳是想著,公主出降之后,便生活在宮外,雖說公主府上有女史內侍,但也得接觸茶米油鹽姜醋茶,食人間煙火。就是上學,也不會教些科舉的東西,倒能教一教她們管家之才?!?/br> 周太皇太后抓到一張牌,大笑道:“清一色自摸,胡了!” 她將麻將牌推倒,道:“既然你不嫌麻煩,就試一試,只有一樣,絕不可以讓雜書移了公主們的性情?!?/br> “那是自然?!睆埩w齡喜出望外,她原以為還要廢老大功夫,周太皇太后才能同意呢。 新一輪的洗牌間隙,周太皇太后同她說:“大姐兒明年也快十四歲了,也是可以選駙馬的年紀了。你要好好教一教她?!?/br> “就是明年,仁和公主也只十四歲,就出嫁,會不會小了些?”張羨齡猶豫了一下,道。 周太皇太后想了想:“也不是說明年一定要選駙馬,先準備著吧?!?/br> 張羨齡松了一口氣,看來周太皇太后也并不是特別堅決,這樣也好。身體還未長成的女孩子就推出去成婚,她實在有些于心不忍。以后再想個法子,拖上一拖,至少等公主滿了十六歲,再談選駙馬之事。 第55章 中宮娘娘要給公主們辦學堂的事, 在后宮間傳遍了。 公主讀書,從前也不是沒有過,這次, 大約是集中起來讓女官教吧? 老娘娘們多不以為意,不過閑聊時說上一嘴, 更多的, 還是關心親王入文華殿讀書之事。 邵貴太妃倒是很高興,特意尋了個機會,來坤寧宮與張羨齡聊天。 她一向講禮數,不是空手來的,還特意帶了一盒點心。 “是自己做的點心,是江南那邊的風味,不知中宮娘娘吃不吃得慣?!?/br> “既然是邵老娘娘做的, 那一定好吃?!睆埩w齡笑道,“剛好, 我這里試著做了冷泡茶,也請邵老娘娘嘗個鮮?!?/br> 她轉頭吩咐梅香將那盒點心拿去裝盤, 再沏一壺茶來,剛好配點心吃。 宮人很快就將茶和點心送來了。 夏日炎炎,張羨齡一點都不想喝guntang的熱茶,便自己試著鼓搗冷泡茶。 取新進貢的鐵觀音茶葉, 盛在紗布棉線做的茶包里,掛在通明琉璃杯的杯璧邊, 撒些桂花干, 以冰涼的泉水浸泡兩個時辰,喝下去很是清涼解渴。 邵貴太妃帶來的點心,是一碟龍井茶酥。茶青色的小圓餅, 一分為二掰開,可見層層酥皮與其中餡料。餡料有三種,紅豆的、綠豆的和綠茶餡的。張羨齡每一種口味都嘗了,最喜歡綠豆餡的龍井茶酥,茶酥本就清逸,再加上綠豆泥的涼意,一口咬下去,從舌尖都味蕾全是涼的。 兩人吃了點心、喝了冷泡茶,寒暄了幾句。 邵貴太妃漸入正題:“三姐兒這孩子整日沒個正行,我原想拉著她學刺繡,好讓她靜一靜新,結果這皮猴子哪里坐得???見天的想往外跑?!?/br> 她笑吟吟地道:“jiejiemeimei一起讀書,是件好事,但倘若像翰林院侍講官上課那樣,從早到晚,幾個時辰在屋里坐著,非嚴寒酷暑不歇息,我擔心三姐兒會給你鬧事?!?/br> 邵貴太妃憐惜德清公主出生即喪母,又因膝下沒有女兒,因此對她格外的好,連親生的幾個兒子都排到后頭。被這般嬌寵著長大,德清公主的性子,是有些過于活潑了。中宮娘娘讓公主們上學,邵貴太妃自然是贊成的,卻又有些擔心,怕女兒累著,也怕她耐不住性子,上了兩天學就鬧著不上了,那便是給中宮娘娘沒臉。 所以,她才特地來坤寧宮走這一趟。 張羨齡捧著琉璃盞,淡淡的微笑。邵貴太妃這一番話,說得近乎于直白了,她是支持公主上學的,但也不想女兒太累。 的確是個心疼女兒的娘親呢。 她有些感慨,柔聲道:“請邵老娘娘放心,咱們公主上學,自然與翰林院給親王們上學不同?!?/br> 早在起了讓公主們上學這個念頭之時,張羨齡便特意命人打聽了親王們上學的規矩,想當做參考借鑒。 總體而言,小親王們讀書生涯會比較辛苦,參照以往的舊例,每日清晨到文華殿之后,先將《大學》讀十遍、再將《尚書》讀十遍,讀得口干舌燥,喝口茶歇歇氣,再聽侍講官詳細解釋經典的意思。 午后用完膳,換正字官出場,侍奉諸位小親王練字。 練字完畢,接下來就是歷史課,講史官會拿著《貞觀政要》、《通鑒綱目》等史書將前代興亡之事講解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