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歷史]衣被天下 第137節
這種形式在未來如何還不好說,但起碼有了放寬民風的跡象,這就是好事。 譬如這次被提前公布的召回行動就是如此,小報在官方授意下提前半年就刊登了相關信息,希望大家若是有家人被倭寇擄掠或是知道相關情況的聯系一下官署,如此也能幫助這些歸家的受害者快點找到家人。 現在,有一百三十多戶人家正等在港區,他們是千里迢迢從大明的各處來到直沽港的受害者家屬。 其實,此前報名的人遠遠不止這個數字,但因為時間跨度太長,加上又經過戰亂,不少家庭的親歷者都過世了,小輩們雖然知道家中曾經有過這么一段悲傷往事,但早已不記得自己親人的模樣或者壓根沒見過。 也有部分家屬還健在的,但這么久過去他們多已到了耄耋之年,經不起長途跋涉,最后這些人都未能被選中。 但他們已經在官府留下了尋人信息,等到這些歸者下船休息好,就可以立刻開啟信息比對和查找。 抵達現場的一百多戶幸運兒之前一直在遮陰處等待,直到船舶靠岸后,他們才被引到現場,這些人本就心情忐忑,待聽到陰陽生念響喪者之名的時候,不少人都露出了揪心的表情。 三十年的山海相隔,親人又是以那樣的慘狀離開他們的,即便這些人懷揣著最大的祈愿,卻也知道等來的可能是一個最糟糕的結局。 但會來到這兒的人心中自然也有著一絲期盼的,如今陰陽生念響的一個個名字,卻仿佛是一份宣判書。 “遼東大石村,劉氏,約五十歲,歸家——” 隨著這一句話,人群中的一個中年婦人當即兩眼一翻,向地上倒去。 “娘!”她身邊一直探頭張望的青年眼疾手快地接住了母親,將其放平后立刻伸手掐住母親的人中,這些急救手段方才都有醫匠教過他們,就是為了預防大悲大喜下人受不住。 青年一邊掐一邊嚷嚷,他語氣中還帶著點莫名其妙:“娘您怎么了,咱們又不是大石村的!那也未必是大嬢嬢啊?!?/br> “咱們,咱們村三十年多前就叫大石村,后來那大石頭被朝廷挪走了,露出了下頭的泉水才改名叫小泉村?!迸擞挠霓D醒,說著說著眼淚就落了下來,“你大嬢嬢當時是為了護住我才被搶走的,那時候她才十六歲,剛剛定親,我的阿姊啊,阿姊啊——” “娘……”青年忙給她順氣,“娘您別哭了,我們之前不是說好了嗎,咱們就是來接大嬢嬢回家的,只要能回家就行?!?/br> “是啊,我終于接你回家了。爹啊,娘啊,你們看到了嗎?我終于接阿姊回家了……”女人用顫抖的手從背后的布包里掏出了兩個牌位放在地上,“爹,娘,阿姊去你們那兒了,你們可得好好照顧她,我今晚就給你們燒錢,燒衣裳,阿妹請了最好的紙匠,疊了個大房子,就讓我阿姊住……” 說著說著,她捂住了臉,淚水滾滾落下。 其實,她已經足夠幸運,她的家人留下了較為清晰的信息,這起碼幫助她的家人認出了她。 “劉家灣,阿芳,女,一枚絨花簪,五十有八?!?/br> 陰陽生手中的名單中大部分就像這個叫阿芳的姑娘一樣,僅僅留下了極為零碎的信息,甚至于她的信息已經算多,更多的人只有一個綽號、一個姓氏,就連年歲都不知道。 這些信息讓焦急等待的家人們更加焦灼,他們隱約覺得那是自己的家人,又懷揣著期望,所有沒有聽到家人名字的人都目光灼灼地看向大樓船上緩緩放下的木梯,他們期盼能夠在那梯子上看到自己熟悉的身影。 梯子上最先出現的人是馬和。 他作為此次被派出的正使,自是這條船上地位最高的人,在他之后的是若干名副使。尋人不易,為了盡可能不遺漏一個漢人,這次前往日本的使節團的副使人數是創紀錄的三十六人,衙役小吏更是不計其數。 馬和沒有在樓梯上多做停留,多日的航海生活讓他面上帶著點疲態,但他的眉目和周身的氣質卻無絲毫疲態不說,還帶著一絲鋒利。 他恭敬地取出一封明黃色的卷軸,隨后一撩袍角,跪在了洪武帝面前,雙手將卷軸奉上:“臣探訪日本諸地,尋回失民五百一十四人,同歸者七十三人?!?/br> “很好?!焙槲涞凵斐鍪?,接過卷軸展開粗粗一看,見到因為各種原因留在日本的只有十七人,頓時被這數字燙了一下用力閉了下眼睛。 七十三人回國,十七人留下,也就是說起碼有四百多人死在了異國他鄉。 他吸了口氣,將卷軸遞給長孫,然后祖孫二人齊齊看向緩緩從船梯上走下的老人們。 這些人的年紀其實都不算很大,他們中的大多人和洪武帝都是同輩,但是因為此前的生活環境過于困苦,這一個個看上去都稱得上是老態龍鐘。 有幾個人的身體狀態甚至無法獨自下樓梯,是被放在籮筐里從船上吊下來的。 “我,我死也要死在這兒?!泵銖姀幕j筐里爬出來的一個老頭一邊艱難地站起一邊倔強地說道,“就算我化成泥,變作土,也要做咱大漢的泥土,養我大漢的花草,不給他們用?!?/br> “老哥哥,你瞧著年紀也不大,可別說這種話,”洪武帝親自將他扶到一個軟凳上坐下,安慰道,“咱們這個年歲的人好日子還在后頭呢。你看我,我現在沒事就種種菜逗逗雞鴨,有事就找兒子孫子來幫忙,這日子過得多有滋味啊?!?/br> 老頭看了眼扶住他的洪武帝,又看了眼扶住他另一只手的青年,此前他坐在兜里也沒看到下頭的動靜,見他態度溫和,便將他認作是來接親人的家屬。 抖了抖胡須后,老頭悲道:“老弟弟,你不知道,咱可沒你那么舒坦,哥哥我啊看不上日本女人,打了一輩子光棍。咱這把老骨頭坦白說,就是回來等死的,就是不知道咱在那兒攢的錢在這兒能不能用?!?/br> “能用,當然能用,老哥哥放心,你們回來,什么都用不著擔心,朝廷都給你們安排好了?!焙槲涞叟牧伺乃募绨驕睾桶矒岬?,“若是有家就歸家,朝廷給你們發補貼,若是找不到,就給你們發宅院,給你們治病,總之,你們回來就是過好日子的?!?/br> “只要活下去,什么好日子都在后頭?!?/br> 第155章 將人接回來享福,洪武帝還真不是說說而已。 在船回來以前,洪武帝就已經命令沿海各地做好了接待準備,房子土地都安排上,還都是選的各地治安最好、地方鄉老最能干、鄉鄰氣氛最和樂的地方。 考慮到歸來的人可能喪失了勞動力,他還特地命令地方政府屆時每月發放米糧布匹補貼,并從中撥出一小部分用以雇傭當地的青壯來搭把手,減輕老人們的生活負擔。 可以說一應政策之下,只要老人們沒有大病大災的,這輩子都能平安順遂。如果要去找家人,洪武帝也下了命令,讓地方官員務必盡心竭力,彌補老人的遺憾。 這其實也是日本方面為何如此爽快放人的原因,如果大明想要帶著一群青壯年離開,那么哪怕是日本政府再忌憚大明,也要好一通扯皮。 正是因為這些歸來者都是老人,雖然日本方面也會覺得有些沒面子,但總體還算過得去,在朝政的時候甚至還會說幾句這是大明給他們解決困難云云,也算是塊不錯的遮羞布。 眾所周知,老年人的體力和健康狀況就放在那兒,能創造的社會價值十分有限,卻還占用不少糧食及資源,對于如今的日本政府來說可以說是累贅,如今不少日本深山村落就有將六十歲或是七十歲的老人背上山任其自生自滅的情況。 雖然從官方的角度來說他們明面上是肯定不會支持的,但從地方政府任由這樣的惡習發展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習俗”就可以知曉他們真正的態度。 所以,他們著實是不太能夠理解大明朝為什么要將這么一群累贅帶回去。就為了所謂的面子嗎?那未免也有些太不值得了。 值得和不值得不是讓外人來說的。 皇太子研墨,洪武帝親自執筆謄抄,祖孫兩人代筆,將這七十三個千里迢迢歸國之人的名字寫在了黃冊之上。 自此,無論他們離開前是哪兒的人,現在他們都是名正言順的大明人。 朱元璋將這一本單獨立冊的戶籍冊鄭重交給了戶部侍郎,又把自己親手寫好的戶籍證明一一發給這些面上還帶著惶恐和茫然之色的歸者。 聽到這些戰戰兢兢的老者說出的謙辭后,朱元璋溫和道:“不必覺得麻煩了我們,諸君會有如今的遭遇,皆是因為國家貧弱。說到底,這是我為帝王,他們為朝官、為兵士的無能,才讓你們遭受此等一劫?!?/br> “硬要說來,這事本就應當是我們請求你們的原諒,未守土,未安邦,是我等的過失,聽你們一句謝,咱慚愧啊?!?/br> “不,不是這個道理?!边@些遠離漢地多年,漢話中不可避免帶有幾分艱澀的老人連連擺手,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寬慰洪武帝。 木白落后一步看著,眼神漸漸柔軟。 在木白看來,他爺爺真的是個很奇怪的人,他仿佛擁有兩張臉孔,對著朝臣和敵人如同修羅,對著百姓和家人,卻又如同彌勒。 在洪武帝退居幕后的這一年里,木白幾乎每次去探望他老人家都是在老鄉家里找到人的。在鳳陽老家,周邊的農戶都知道,老朱是個特別講義氣的人,又大方又友善,還有好多好多兒子,有什么事情找他,他都會幫忙,實在做不來,也能讓兒子孫子搭把手。 而就是這樣一個淳樸愛笑的莊稼漢,卻讓朝堂上大半的人都望而生畏。 木白也不是沒有遇到過帝王,他的小伙伴也是一方霸主,伴隨小伙伴一路前行的路上,木白也見過許多的諸侯王,但那些人和朱元璋卻完全不是一類人。 他從沒見過如同朱元璋一般物欲寡淡,卻又欲壑難填之人。 寡淡是在于他除了家人平安,對一應身外之物都沒有太大執著,欲壑難填則是他想要的是任何一個帝皇都未曾做到的。 他想要沒有貪官,想要民眾安樂,想要老有所依幼有所養,想要消滅饑餓。 除了對老朱家傳承皇位還有執念外,他大部分的期望都和六百多年后的華夏政黨的理念不謀而合。 呃,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對公務員們的高標準嚴要求也是一樣的。 不過后世的公務員們起碼大多小日子過得還不錯,工資也是基本踩在本地區平均工資線以上,但大明的公務員……那是真的很慘了。 如果不伸出罪惡之手,那么大部分大明的普通公務員都只能勉強養活自己一家,但凡家里的人口多一點,或是有個大災小難的,那距離破產就不遠了。 而且公務員的所有副官都得自己聘請,這就導致大部分官員的生活都過得緊巴巴的。 如果伸出那只手……沒被發現還好,一旦發現,立刻叫人牢底坐穿,連帶著所有家人一起倒霉。 洪武年間相繼發生的空印案和郭淮案讓朝堂上的官員倒下了大半。 木白至今都記得當時的情況有多嚴重,都城所在的應天府都一度出現了官員斷檔的情況,在接替的官員上任前,原來的官員一個個都得戴著二十多斤的鐐銬繼續辦公。 可以說是將社畜進行到底了。 更悲慘的是,這些人在后來都被派去開發大西南了,至今都有不少官員還留在云南耕耘沒能回來,那是連最后一絲價值都要被榨干啊,嗚呼,慘絕人寰。 但大明有一點好,那就是哪怕官員犯事被丟到邊關勞動改造,卻還能靠著軍功再升回來。 所以,大部分官員寧可去邊關也不愿意去一些看似和平的地方,前者還能有機會翻身,后者則是要一輩子在那兒蹉跎下去了。 可是即便局面如此,從洪武帝的角度來看,他覺得自己對官員已經夠好了。 官員的俸祿不提,單單是減稅減役這一點就能為一個家庭省下不少開銷。 他老人家打心眼里認為,官員有錢就變壞,所以在退位之前,他還規定了朝堂官員的俸祿,并且將其和不允許立丞相一起定為慣例。 作為一個上下五千年都能排得上號的優秀帝王,洪武帝在各方面都沒的說,但在經濟學上他的確是欠缺了一點,顯然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他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做通貨膨脹。 當然,作為一個公平的帝王,除了管理官員外,洪武帝還一并將功勛們手頭的大片土地軟硬皆施地收了回來,改為了發硬性工資。 總之,在洪武帝退位的那一年,滿朝文武都敢怒不敢言,若不是看著希望就在眼前,估計有一半的人都要“告老還鄉”去了。 好在朱標登基之后雖然礙于父親的命令,不好明著給官員加工資,卻多了逢年過節的紅包補貼。 夏季有冰耗冬季有炭耗,加上一年到頭幾乎月月都有的節日,現在大明公務員們的小日子已經比過去好上太多了。 當然,會這么做可不是朱標太好心,主要還是因為現在的大明朝廷真的有錢。 呃,雖然這么說挺招人恨的,但在重新疏浚黃淮河之后,無災無難的黃淮河流域交上來的糧稅足以讓周圍幾省側目,加上大明近些年來連續不斷采購的米糧,大明的存糧已經到了戶部官員不得不纏著工部官員修p建糧倉的程度。 其實在蕩平了北方草原后,多年沒有發動大型戰爭的大明本身的存糧就相當可觀,也多虧了這些老本,大明在疏浚大河的時候才沒有發生前朝那些糟心事。 被征召的役夫全都是有償勞動,用來發餉的稻谷每天都一擔擔堆到大河邊上,干完了活就能直接領回去。為了方便攜帶,現場還提供兌換服務,可以直接將剛發下的糧食換成布料首飾等一應生活用品。 這些東西回老家買也是大價錢,還不如現場就換了,回去是轉賣也好送人也罷都很有面子。 而且有這么個兌換處在,役夫們感覺滿滿都是希望,每天睜眼干活,閉眼想湊錢換個好的還是著力眼前,反而一點都沒覺得累,整體氛圍格外和諧,散工時候甚至還有些戀戀不舍。 就連去現場監工的工部官員都說從沒見過氛圍這么好的大工程,這句話頓時就讓多少有些惴惴的洪武帝樂開了花。 只是,糧食太多也不全是好事。 大明如今的主要糧食是稻谷和小麥,雖然這兩種農作物都有麩皮保護里頭的種仁,較為耐放,但是自然存放的糧食會隨著時間流失風味也是不爭的事實。 新米和陳米的口感差異巨大,市場差價也要差別近半,如果存儲不當,放壞了或是生蟲了就更糟糕。 于是,在揮舞著鈔票的戶部促使下,工部不得不派人研究起了糧倉的改造。 如何存儲、如何轉運,如何保證先進先出,如何設計最佳的動線都是一門學問。不過好在現在的工部已經不再是以前爹不疼娘不愛的混飯吃部門了。 在昔日的東宮匠坊并入,且重設評選機制,重新調整工部權重,首次將管理崗位交給技術人員后,大明的工部已經成為了技術宅們的天堂。 如今的工部除了在皇宮內和其他五部一樣占據一處宅院外,在玄武湖中央的小島、應天府偏遠的郊區都各有一塊地。 玄武湖中心的小島四面都是湖水,水下也布有暗網,任何人想要靠近都只有劃船一條路子,保密性極佳,而且因為寬敞、加之周圍都是水,防火效果也頗為優秀。 這樣的湖中島保密性好,環境宜人,但是建造極難,平日里的生活補給也全靠島外輸送,所以即便是在應天府也只有兩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