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頁
姚爽說到這里,多看了趙識兩眼。 趙識混不在意,接話道,“就在那次營嘯中,我救了……佘崇明性命,故而被他委以重任”。 只是等閑變卻故人心,好端端一樁君臣相得,走到了今日,成了君臣相疑。 趙識低聲嘆了口氣。同為恩主,佘崇明與劉子宜并不相似??伤c李鐸,卻宛如宿命般的對手。在同一夜遭逢大變,又都驟然被恩主提拔。 此后征戰數年,有來有往,有勝有負。 如今,他已然背棄舊主,擇木而棲。李鐸卻選擇追隨劉子宜去往金陵。 也不知道來日戰場再見,李鐸會不會嘲諷他一句“忘恩負義,小人哉!” 第200章 趙識正胡思亂想,姚爽繼續說道,“李鐸,一妻一妾,育有三子兩女,僅存一八歲幼子,余者皆夭折”。 “根據情報,李鐸入金陵后,其麾下共計萬余兵馬,被并入永清衛”。 “永清衛?” 馬平泰當即一愣,皺眉道,“李鐸可是劉子宜的親信,為何會被并入永清衛?!” 姚爽還未回答,曾英即刻嚷嚷起來,“這個永清衛是啥子?” 皂衣軍諸多將領俱是一愣。 他們自覺算不上學識很好,但好歹惡補過各類文化課知識。為了了解敵情,大齊軍制是必學的課程之一。 這一門課,最開始的上課老師以及教材撰寫者就是周恪。 萬萬沒料到,佘崇明都稱帝了,其官制也是照抄的大齊,可他手下的武將竟然連大齊軍制是什么樣的都不知道。 真是奇了怪了。 馬平泰在心里嘀嘀咕咕,但他好歹也知道這話是不能說出口的。 沒看見現場氣氛古怪成那樣了。唐志學等人面色漲紅,便連趙識都如坐針氈。 從前在軍中,大家都是大老粗,手下的文書也多由幕僚撰寫。像曾英那樣,斗大的字不識一個,以勇武晉升的武將,才是常態。 像趙識、唐志學等人,粗通文墨便已能被人稱一聲儒將了 可來了皂衣軍,周圍的同僚不說能寫會算,但好歹也都認識字。軍中的文書都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認識字,撰寫文書不成問題。 這下子,襯得一眾川蜀降將臉皮火辣辣,只覺屁股底下帶釘子,渾身難受。 現場氛圍相當詭異。 周恪即刻笑道,“此事是我疏忽了。此前戰事緊急,諸位還沒來得及補充大齊的官制。待會議結束后,勞煩諸位去領取一份大齊官制手冊。倒也不需要背誦,有個大致了解即可”。 曾英的五官頓時擠在一起,臉皺的跟老咸菜似的。他五大三粗,一輩子最不耐煩的事情就是讀書。萬萬沒想到,不過問了個問題,竟給自己招來一樁禍事。 說著,周恪解釋道,“皇帝的禁衛軍,也就是親軍上直,有金吾衛、龍驤衛、羽林衛……等共計十二衛。其中,永清衛不屬于天子親軍,而是鎮守金陵的其中一衛罷了”。 “那這就是說……李鐸不受重用?” 趙識有大胡子擋著,反正也沒人看得見他臉紅,干脆接話道。 “不錯”,姚爽頗為贊許的看了趙識一眼,繼續往下說,“據情報顯示,當日,李鐸部入金陵后,秦承章原想將他們充入武功衛,被劉子宜竭力攔截,最后雙方達成妥協,李鐸等部眾成了永清衛”。 “嚯——” 現場諸多皂衣軍將領,面色淺一些的,紛紛倒吸一口冷氣。心思沉一些的,面上看不出什么,心里卻驚嘆不已。 “這可真夠狠的”,馬平泰喃喃自語道,“那看來劉子宜與秦承章的裂隙已經到了快要無法彌補的地步了”。 對著趙識等迷茫的眼神,姚爽解釋道,“武功衛是軍匠,雖為天子親軍之一,但屬于工部管轄”。 這下大家都懂了。 軍戶原就是賤籍,若是在疊加上匠人身份,那更是卑賤中的卑賤。 “不對”,劉三俊皺眉道,“軍戶制度早就名存實亡,衛所的人都快跑空了,李鐸的手下全是募兵制招來或者干脆強征來的。別管是什么路子來的,都是良籍”。 “一旦他們被并入了衛所,那就說明他們徹底歸屬中央朝廷管轄,也就是成了軍戶。當兵的可是賤籍,從良民到軍戶,怎會有人愿意?” 面對劉三俊的質疑,姚爽笑著點點頭,“金陵傳來線報,李鐸部只是擔了一個永清衛的名頭,根本沒有并入軍戶”。 “或者換句話說,秦承章的朝廷早已無力造黃冊了。不僅僅是軍戶,他們連普通良籍有多少人口都無力清點了”。 “不僅如此,據我所知,除了金吾衛、龍驤衛、羽林衛這上三衛之外,許多衛所的餉銀都要自籌一半!” “這倒不是秦承章吝嗇”,他是做情報工作的,就講究一個實事求是,還要替秦承章辯解一二。 “南方多地都是賦稅重鎮,這些地盤被我們奪去后,秦承章收不上賦稅,根本無力支撐二十萬兵馬。再加上他還要供應囤積在淮河—大散關一帶的十萬人馬”。 “走投無路的秦承章靠著賣官鬻爵,籌到了錢糧,勉強將三十萬兵馬安置下來??梢胱屵@些兵馬不暴動,他就得不停的給這些人喂錢喂糧”。 “賣官鬻爵的下一步保不準就是濫發寶鈔,流毒百姓,或者強迫世家大族們出錢出糧……反正法子有的是,只要夠狠心,不怕自絕生路,總能夠籌到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