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頁
而瓊州目前地盤尚小,官吏們由于逃難,多數來自于五湖四海,況且瓊州的晉升通道比較透明,年度考核也是公開的??歼M來統稱官吏,以至于官與吏根本沒有區別。 可一旦瓊州地盤開始擴大后,各地自己的學院紛紛興起,只會造成當地學院的學生們考當地官府,久而久之,即使沒有了官吏之別,這些人都會在漫長的時間里開始壟斷許多崗位。 大齊本身就有異地為官的條例,不過那只約束官,不約束吏。而瓊州由于沒有官吏之別,只要是府衙內人員,都必須遵守異地為官的規矩。 蒲良駿苦笑,沈先生果然是靠文字吃飯的人,輕描淡寫,異地為官四個字,如刀如劍,刀刀催人命。 “只要是想考進官府的,就要做好異地為官的準備。與此同時,不允許三代以內親屬在同一個衙門工作”。 一直沒有發聲的周恪幾乎斬釘截鐵的下了定論,“還有其余種種,諸如,外地為一府主官者,不論男女,不允許嫁娶轄區內人口”。 “在座的諸位許多人本身就有在大齊為官為吏的經驗,應該都知道這幾則律法”,周恪環顧四周,“再過不久,這些官員管理辦法草案就會以律法的形式正式錄入立法司,希望諸位嚴守法條?!?/br> “莫要寒窗苦讀多年,最后卻讓諸位同僚道一聲,可惜可惜”。 周圍的氣氛一下子就嚴肅了起來,沈游緩和了聲音?!敖酉聛硎堑诙€議題,增設儒生試”。 整個黨爭分為兩大派系,非學院和瓊州學院派。興建各地學校既普及了教育,又有利于將學院派分而化之。變成各大學院后,再加上異地為官,府衙內都不一定撞得上同一學院的畢業生。 這樣一來,瓊州學院派就變成了散沙。 與此同時,教育的不斷普及只會使得非學院出身的專業人士越來越少。 屆時,學院派被分化的七零八落,非學院派人都快要沒了。 還爭個球??! 第一條計策,一箭四雕。 但這也引申出了另一個問題——老一代讀四書五經,寫八股的人的前路在哪里? “既然要增設儒生試,為何又要減少儒生的招錄人數?”,禮科副郎中寧元昌負責教育,增加考試與禮科息息相關,故而最先發問。 “今年府衙內為何忽然多了這么多前來考試的非學院出身的子弟?”,沈游問道。 “逃難啊,年前北方大地震、大爆炸,震感甚至可以到達閩地,白骨遍地,哀鴻遍野,凍死餓死了無數人,能跑的人拖家帶口的逃難”。 真不是寧元昌吹牛,現在瓊州的名氣伴隨著神應港的興起也起來了,大家都知道來了瓊州繁華富庶,來了就能有安生日子過。 近些日子以來,瓊州戶籍人口暴漲,甚至有人提議,希望徐聞縣能夠收容部分瓊州溢出人口。 “除了這個原因呢?”,沈游笑起來,“你們口口相傳,沒少告訴之前的同僚們瓊州府衙薪水優渥吧”。 他們或許是無意識的告訴了舊日同僚們,但至少開始有許多非學院派出身的人涌入了府衙招錄考試中。 這些人都有讀書功底,學習速度極快,通過府衙的考試并不難,甚至于能夠在官場上掙扎下來的,許多都是人jingzi。 可他們來的時間尚短,只看到了瓊州的繁華富庶,卻還沒有意識到這座城市的魅力就在于海納百川。 以至于這批人與瓊州學院出身的人在思想觀念上有極大的不同,再加上這些人身上官僚作風極重,這才會與瓊州學派起矛盾。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加重教育是有用的。等到各地學院紛紛建起之后,沈游還會讓這些非學院派人士去學院交流學習一段時間。 “很不幸的是,等到各地的學院紛紛興起,人才量增多后,那時候府衙也不那么缺人了?;蛘哒f,只缺乏專業的人才。于是這一大批讀著四書五經、學著三綱五常,只會科舉八股的非學院派人士要怎么辦?” 這個詰問太震撼了。 全天下的讀書人都在讀四書五經,一旦寒窗苦讀一輩子,卻被告知官府不考這個了。被剝奪了科舉資格,這直接會釀成暴動。 屆時天下正在修生養息,好不容易平靜下來,又何必多生事端。 “所以先生要增設儒生試?” 寧元昌面色漲紅,激動的不行。如果真的要增設儒生試的話,這對于那些沒能考過瓊州學院派的人是個極大的利好消息。 而且,這極其利于天下讀書人歸心。 萬萬沒料到,到頭來,非學院人士遞上的那幾份文書里要求重振八股科舉,居然真的有用?! 蒲良駿腦子都是懵逼的,他還說別人是二傻子,原來他才是二傻子??! 不對! 如果要增設儒生試,那為何第三條建議中寫的是減少儒生錄取人數? 過渡!是過渡! 蒲良駿一個激靈,已然想明白了沈游與周恪的意圖。 為了安撫可能暴動的老一代讀書人,為了減少天下讀書人的攻詰,才有了第二條,開設儒生試。 然而八股、三綱五常這種東西被淘汰才是時代的趨勢。 所以就有了第三條,控制儒生錄取人數。 可是既增設儒生試,又要不斷減少儒生們考中的人數。這不是暗箱cao作,惡意不錄取儒生們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