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309節
說罷趕緊回去通報了:不管怎么樣,畢竟是舉人,少爺的朋友,到了家里來不能失禮。 等王慎中他們進了院子,也只好幾個舉人坐在堂屋中等候,書童仆人們卻都呆在院子里。 這一等,直等到天黑。 幾個人沒有去處,甚至在這里蹭了一頓晚飯。 等門外終于回來一個人,龔用卿才大喜迎過去:“惟中兄,終于盼到你了?!?/br> 隨后便愕然道:“惟中兄風塵仆仆,這是去哪了?” 這人正是唐樞,此刻說他風塵仆仆是雅致形容,他身上實則污泥處處,一身裝扮也頗像農夫。布衣斗笠,腰間還掛著個水葫蘆。 “廷議兄?”唐樞掃過他的臉,然后不免被家里這么多人吸引,又看到了自己有點尷尬又如釋重負的父母,“失禮失禮,待我先梳洗一番?!?/br> 趁這間隙,唐樞的父母見到被逮個正著,這才解釋道:“叫客人們笑話了,這孩子這些天來都是如此?!?/br> 本以為他們坐一會就要告辭的,那就能讓兒子穿戴好了再去拜會朋友,哪想到他們賴著不走。 唐樞父母覺得兒子最近的行為挺丟臉。 而偏偏龔用卿也是要好臉面的人,就是不提眾人暫時找不到住處的事,畢竟他只跟唐樞有些交情。 至于王慎中等人,現在心頭尷尬癌都犯了:天都黑了,有這樣辦事的嗎?萬一龔用卿這位叫唐樞的朋友今天不能幫忙,難道大家這么多人一起擠他家湊合一晚? 他們是不好越過龔用卿向陌生人家訴什么難處。 唐樞的母親現在堵到了他擦洗的房間門口,在外面隔著門問道:“你這幾個朋友是怎么回事?說他們趕路辛苦不妨先回去,他們就是賴在這里不走,莫非今晚想借宿在咱們家?” “借宿?不至于,龔兄家境頗好,豈會沒定好住處。非要等孩兒回來,只怕是有要事商議,大抵與會試相關吧?!?/br> “娘瞧不出你著急會試!這一年都跟著劉總河跑,你哪里溫習功課了!” “母親放心,天天跟著劉師,那就是做功課最好的法子?!?/br> 唐樞的回答聲里充滿笑意,他母親也只能無可奈何:“若真是要借宿家里,娘還得先去準備準備。愁人,大冬天的,哪有那么多床榻被褥……你用過飯沒有?” “和劉師一起吃過了,不是說了嗎?孩兒幫劉師做點事,吃住都是河道衙門管的?!?/br> “我看劉大人就不在乎你的前程了,就想著陛下交辦的事要緊,還好這回沒叫你去遠地方。這都冬月底了,你還不啟程進京!” 絮絮叨叨的數落聲中,她先離開了。 等唐樞穿戴好到了前面堂屋中,他父親也頓時告辭溜走。 剛才的農夫變成了翩翩佳公子,眾人先是一一向他問好、通傳姓名。 唐樞這才問:“廷議兄,莫非真是沒尋著住處?即便城內外旅邸都擠滿了人,泉州商人在淮安也置有會館啊?!?/br> 跟母親那樣說,是安她的心。 但以唐樞行萬里路的做事風格和他能中舉人的聰明,還有呆在劉天和身邊所能得知的信息量,見到龔用卿他們一直沒離開又豈會猜不到情況。 他和龔用卿只是三年前一同參加會試時認識的,交情不能說有多深厚。既知對方家境頗好,哪里會為對方cao心這些事? 龔用卿現在沒有白天時的意氣風發了,頗有些尷尬地說道:“蒲氏作亂,詔安吳氏在臨清刺駕,福建商人哪還敢大肆張揚?我啟程前就知道了,諸地會館今明兩年不便招待我等趕考舉子。到了淮安,又聽說要設什么河運局,城內外旅邸都擠滿了南北客商,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惟中兄在總河麾下用命,應當有法子吧?” 王慎中等人這才知道龔用卿這個朋友居然在河道總督身邊辦事,怪不得他說事情好解決。 唐樞愣了一下,而后說道:“……還真是如此。此事說來話長,我也是定了臘月初一啟程,劉師說不會誤我趕考,已找好一船送我入京。只是若要我等數人一起,那只怕得換條大船了?!?/br> 龔用卿大喜:“惟中兄果然有辦法!” 唐樞笑了笑:“這算是酬勞我今年來做了數月苦工吧。天色已晚,現在也不便到處尋住處了。這樣,我在左鄰右舍也算有些顏面,這就讓人去叩門問問,今天就借宿于此吧,明日再做打算。我還要去一趟清江浦,今日回家也是要收拾行囊,留書廷議兄與我到那邊碼頭匯合的?!?/br> 雖然約好了一起走,但誰能保證彼此的行程完全對得上?反正龔用卿很久前就來信,說秋闈之后九月就出發,十一月必到淮安。 “……那便有勞了,實在是叨擾?!饼徲们洮F在也沒別的好辦法了,借宿就借宿吧。 他不免問了一句:“惟中兄在劉總河那里,到底做著什么?小弟還以為惟中兄是做幕僚?!?/br> “陛下憂心黃淮水患,南巡時任了劉師做總河,劉師豈能不全力以赴?我這一年來,幾乎都是與河工打交道,與劉師一起把黃淮交匯這一段走了個遍?!?/br> “……昔年聽聞惟中兄踏遍名山時便心向往之,如今惟中兄竟已鉆研河務了?!饼徲们溲劾镌囂街鴨?,“惟中兄乃劉總河高足,大試當前還有此等閑暇,實在佩服。不知可否引薦我等拜會一下總河大人?” 這可是身在淮安的朱袍高官。 最主要的是,龔用卿認為唐樞在大試之年到來之前還不溫習功課,只怕是能從劉天和那里得到很多有用信息,心里極有把握。 唐樞很為難:“只怕不便。明日我清早過去,便是要趁這幾日與劉師再去一趟高家堰。劉師公務繁忙……” “那便等臘月初一啟程后,再與惟中兄暢敘舊誼。惟中兄可知那河運局究竟是何衙門?為何引得南北客商齊聚淮安、以致于旅邸家家客滿?” “也對,廷議兄等人自福建而來,只怕還沒看到那《明報》?!?/br> “……明報?” “廷議兄稍等,我從劉師那里是抄錄了一份的?!?/br> 唐樞很快從書房里取來了一個冊子。 他當時看到的,也是官方通過通譯局送到總河衙門的那第一期。 之所以要抄,是因為劉天和心里也沒底明年會試會怎么考,總之先讓唐樞對著《嘉靖字典》和這報紙先抄錄一下簡字,熟悉一下新體例。 會試哪有包中的?就算明年不考簡字、新體例和新學,將來必定會有,所以唐樞做這方面的功課自然越早越好。 唐樞對自己有自信,同時對于將來的規矩也聽劉天和講了很多。 有進士出身自然好,但在這位陛下眼中,只怕有沒有進士出身不那么緊要。反而,如果在治河這件事上立下功勞,那當然是更容易簡在帝心。 現在龔用卿打開這冊子,看到上面的文字和體例之后不由目瞪口呆:“……這是什么?” 唐樞稍微解釋了兩句,而后才道:“明年自不會用這簡字,我也是先熟悉一二。沒辦法,陛下已有旨意,諸衙公文要在一年內逐漸換成全部由這簡字和新體例來書寫。劉師把許多雜務都丟給了我,又說明年不管能不能中都會奏請陛下用我在河道衙門做事,我只好先練練了?!?/br> 龔用卿口干舌燥,王慎中他們也如受重擊。 品銜、恩銜、功銜、爵銜……與他們最相關的,自然就是這簡字、新體例。 就算明年會試不要求用這些來答卷,但公文都定下了規矩,不管中不中進士,這東西是免不了要學的。 更何況,明年會試就算不強求,如果有考生用這簡字和新體例來答卷,閱卷官和陛下會不會另眼相看? 前程當前,龔用卿澀聲問道:“惟中兄,我看也不必去麻煩左鄰右舍了。兄若不棄,今夜不妨圍爐夜話如何?” 他媽的,還好今天沒找到住處! 唐樞看著他幽幽的眼神,不由得有點頭皮發麻:“廷議兄……莫不是打算秉燭夜談通宵達旦?我可是累了一天回來的?!?/br> “惟中兄跋山涉水的身子骨!”龔用卿顧不得顏面了。 唐樞扭頭一看,只見這幾個福建泉州府來的舉子個個都露出那種恨不得把他生吞的目光,不由得苦笑一聲:“實不至此……” 剛剛才頒布的簡字,怎么可能要求明年用這個新規矩答卷? 當然,他也清楚,如果仍舊只看學問水平,但后面排名時把某些有心人排得更高一點,誰又知道朝廷為了推廣簡字會不會這么做呢? 排名也很重要啊——對許多信息還比較閉塞的人來說。 唐樞只想睡個好覺:“諸位看這后面:吏部尚書王瓊談命官擢升?!?/br> 第一期明報并非只有那“四銜”一篇文章和諸多企業的廣告,實際上六部都在上面亮了個相。 而王瓊談命官擢升,所傳達的一點十分簡單:考功法之后,朝廷對于官員擢升會有明確的實務考功。 也就是說,以后清流不會吃香的,假如想升到高品的話。 還有一點,大明現在是官太少了,吏太多了。事情都交給吏去做,官清閑,事也往往辦走樣。 廣東山東多開恩科、年年鄉試,這都只為了指向一個方向:以后有品之官會更多,但都會有更多具體實務職責。未入品的吏員自然仍舊會有,但不會是現在的局面了。 既然要更多官,科舉自然會取更多士。 “故而,只怕這禮部關于明年會試將作何安排,也會在后面擇期刊載于《明報》之上?!碧茦袑λ麄冋f道,“都說今年趕考舉子遠多于往年,但僅以局勢而論,只怕明年會一改只取貢士三百余之舊制。陛下求賢若渴,廷議兄,你們實不必如此著緊……” “這是劉總河之論斷嗎?” “……我猜的?!?/br> 龔用卿他們不信,都心跳加速地看著唐樞。 他敢不溫習功課,他肯定知道什么! 唐樞當然不能說真話,哪怕那也只是劉天和猜的。 可去年謀逆大案抓了那么多官紳,新法推行到全國在即,朝廷難道不會大肆收買人心、消解士紳阻力嗎? 廣東一省,官額就近萬??! 唐樞更不敢告訴他們,劉天和的猜測甚至更為大膽。 往年里大約是舉子三四千入京趕考,十中取一。 今年只怕是五六千舉子入京,大半將留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 只有那些仍舊死腦筋一定要考中進士才肯罷休的人,會錯過這一次機會。 唐樞抄錄的《明報》上面,信息量太大了。 他真的被龔用卿他們死皮賴臉地纏了一晚。 這些結伴的舉子,都是年輕的,最大的就是二十八的唐樞。 年輕人能熬。 而太陽升起之后,進入到后半段的國策會議今天還真討論到與科舉有關的一個議題。 “臣總理國務,今后三年是新法之關鍵三年,朝廷與地方都需要甚多能用事、肯建功之官。三年內如何使天下讀書人研習簡字、新學、新文體,是長久之策。當務之急,臣奏請陛下,議一議明年禮部會試是否也如廣東、山東鄉試一般,設正副榜。副榜亦賜同進士,可任七品,正榜可殿試。殿試一甲、二甲、三甲之分不變,然一甲可否取二十四人,以彰二十四參策之名望、鞭策其銳意進???” 一甲,向來就是三人:狀元、榜眼、探花。 現在費宏經過了數日國策會議上的討論和表現,也越來越有一抒抱負的意氣。 雖然是奏請朱厚熜同意與否,但一甲為什么要定成二十四人? 這是要提高國策會議的威望、提高參策的威望、提高臣子在大明這個國家中的重要性。 其余人不由得屏氣凝神看著皇帝。 如果皇帝同意了,將來傳出去,還是費宏這個第一任宰相為天下讀書人爭取到的更大的一個進身之階。 殿試一甲二十四人,以狀元、探花、榜眼為首,人人都可以將來躋身國策會議為目標。 而皇帝會愿意國策會議上臣子的意見越來越重要、宰相和國務殿的影響越來越大嗎? 現在大明也確實需要更多官員,需要收攏過去幾年里驚惶不定的士紳之心。宰相新設,皇帝會駁他這個提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