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118節
乾清宮東暖閣里,張鏜一直呆了兩個多時辰。 離開的時候,臉色十分凝重。 對他來說,這是全新的領域。但從皇帝之前的密授機宜以及撥給他使用的銀兩分量里,他知道這可能是為陛下穩固住皇權很重要的一個案子。 內廠得有自己獲取情報的新渠道和新方式。 原本的東廠番子們全部被召了回來,在東華門之北的原東廠衙門里,沒有外人知道里面在做些什么。 而國策會議上,從宗室里選人過繼到朱厚照名下,盡快封王就藩自然是穩妥之舉。 事情交給了禮部和宗人府。 “如今皇兄喪儀已畢,嘉靖元年將近,朕也虛歲十六了?!敝旌駸性趯氉险f道,“張孚敬請奏于廣東開始預選淑人,明年以此宣撫廣東。眾卿以為可否?東南是否也可以提前開始?” 不知道為什么,大家都目光復雜地看著他。 “是否不妥?”朱厚熜問道。 嚴嵩咳了咳:“國本重事,自是應當。只是陛下,如此選秀,豈非過早定下人選?既如此,恐失了太祖所定從良家選取本意……” 他的話并沒說透,只是說這樣搞政治意味過濃。 實際上大家心里覺得古怪的點還包括:你是不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你終于開始想女人了,竟然開口就是為了配合政治動作? 現在先從廣東、江南預選淑人,毫無疑問是安某些人的心或者分化之。 不夠分量的,需要被安撫嗎?夠分量的,還稱得上普通良家嗎? 那將來的外戚風險呢? 朱厚熜想了想之后說道:“朕倒以為,防范外戚干政,還是得靠對外戚的管理制度,而非僅僅從源頭上完全選取根基淺薄的人家。一朝成為外戚,驟享榮華尊位,德才不能配的危害更大。本身有一定根基的人家,或許更識大體一些,只需要如何從制度上防范外戚在當朝或者新舊朝交替之際為禍就可以?!?/br> 御書房內的眾臣肌rou記憶來了,感覺這又是一個牽涉很廣的大課題,那是不是要商議很久? “陛下,莫不如還是依祖訓選秀吧。如今先帝喪儀已畢,為固國本,選秀自是迫在眉睫。然此時便預選淑人,恐天下有人因此議論?!蓖醐偤鋈徽f了一句。 “議論?”朱厚熜看了看他,沉思片刻就說道,“可是指當前情勢,有些人會因此說皇兄新喪未久就選秀大婚,于禮制上有可堪斟酌之處?” “此前有內臣假意預選淑人,言官還曾彈劾其事?!蓖醐偵钌畹啬?,“臣以為,不如等明年吧。陛下今日有此意,臣等已心安,知陛下心中有此大事?!?/br> 朱厚熜笑了起來:“朕心中自然是有這事的。至于此事之議論,朕此時提出來就是想看看有哪些人會議論?;市直疽驘o子嗣而選立朕繼大統,國本豈非當前頭等大事?至于預選淑人一事,也只是先局限于廣東、南直隸、浙江、福建。因此而議論者,若非淺薄迂腐,便是另有心思。眾卿以為然否?” 楊廷和等人心頭大凜:宗親擇子嗣過繼給正德皇帝,還有在東南、廣東先預選淑人,無不針對當前謎局。 誰會跳出來議論? 第138章 晴天霹靂 周詔有周詔的認知,朱厚熜有朱厚熜的視野。 敢派張孚敬南下,是因為早就知道這是個猛人,也是因為梁儲離開前就告訴了他很多關于兩廣的問題,并且表態他會配合。 東南殺官固然是連鎖反應,但他過去半年在朝廷重臣心目中已經形成的印象也是有價值的。 如果真的發生了什么內亂,哪邊的贏面更大一些? 朝堂里縱然有墻頭草,心里對朱厚熜的忌憚也會擁有很重的分量。 歸根結底,利益罷了。 贏的才有利益,輸的只有冥幣。 周詔的勸諫固然穩妥,但那只是常規帝王的cao作。 大婚皇子之事,正好再拿來引蛇出洞。 沒想到這個個人精,看破了沒說破,竟沒有勸止。 既然如此,那也少熬點老頭吧,讓朝臣們的壓力別那么大。 朱厚熜聽了周詔多一條建議,不急,因為他本身也沒想急。 在廣東試行新法,朱厚熜本身確實準備好了觀察五年的心理準備。 眼下,無非東南那邊有新的問題而已。 朱厚熜漸漸越來越相信,東南殺官一事確實不是當地官紳所為。張子麟的密報是每天都會發一封回來的,整個東南現在其實更多的是不安、恐懼,而沒有什么串聯搞事的跡象。 所以大概率是有人想引導地方的忐忑不安往爆發的方向走。 要先亂起來,兩廣東南之外的某些人才會有機會。 日精門之火沒有讓朝堂中樞亂起來,那就只能從地方上挑起亂來。 或者說……朱厚熜心里也想著一種可能:或者某些人就只是想讓大明亂起來,因為張氏兄弟實在沒有能成大事的能力氣魄。 復仇? 確定了方向,朱厚熜開始給張子麟以及王佐寫密旨。 既然是有人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那么在東南的策略就要調整一下了,這盤棋還得下很久。 眼下將是借查案為名,搜集到東南更多的情報。 譬如,是哪些人把祝枝山寫的《野記》翻出來,開始造勢? …… “侯爺,康陵督造事宜,在下已經與工部、戶部把賬都核對清楚了?!?/br> 壽寧侯府之中,方沐賢把幾個賬冊擺到了張鶴齡身前的案桌上,恭敬地說道:“那些皇莊、皇店、官店,在下也已經跟戶部交割清楚?!?/br> 張鶴齡看著他,眼神有些猶豫。 在他jiejie張太后因為皇帝不繼嗣,而且在皇帝初次視朝時當場趕走了毛澄之后的那幾天,方沐賢建議的那件事如今一點都不能提起。 幾個月時間過去了,皇帝再沒提起這件事,但張鶴齡不確定方沐賢的安排究竟是否干凈。 從過去二十年的情況來看,方沐賢很能干,很聰明。 之前他還幫著張鶴齡兄弟繼續督造著至關重要的康陵工程,和內臣以及工部、戶部打交道,是萬不能脫身、也不能脫身的。 那不是不打自招? 現在…… “老方,接下來你有什么打算?”張鶴齡凝視著他。 “侯爺但請放一萬個心?!狈姐遒t平靜地回答,“如今只要安分聽命,不會有任何問題。侯爺若不信,此刻賜在下一杯酒便是。在下年紀也大了,染了重病也屬尋常?!?/br> 張鶴齡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按他當日所說,日精門一把火是必定君臣猜忌的。如果皇帝驚怒之下大開殺戒,那不僅朝臣、內臣人人自危,他必定也會苛待太后。如此一來,道義上、人心上,皇帝都會盡失主動。此后要么倚仗太后甘于安分,要么就會另有變故。 只消犧牲掉二十年前就早已進宮、多年來安安分分絕無異樣的兩個太監。 可沒想到皇帝會那樣處理。 張鶴齡不相信皇帝沒有安排人暗中調查這件事,他也不相信方沐賢說的絕對不會留下任何線索。 這是只屬于他和方沐賢的秘密,連jiejie和弟弟都不知道。 眼下怎么辦? 張鶴齡很想就這么殺了他,卻不知道他有沒有可能留什么后手。 方沐賢自稱在下,表情平靜地看著張鶴齡。 姿態雖恭敬,眼里沒懼意。 “你可知道,陛下已經下了旨意,禮部和宗人府正在從宗室中挑選幼子,準備過繼到先帝宗下,封王就藩?” “陛下當時既然有諾,早已埋下今日種子?!狈姐遒t有些意外,“竟不是拖延之計?國策會議上,眾臣也沒有勸止?” 張鶴齡不懂:“有何算計?” “封王就藩,慈壽太后、莊肅皇后身有封號,是居于藩王府還是仍留居皇宮?”方沐賢點出關鍵,“若慈壽太后、莊肅皇后攜先帝嗣子居于藩地,京外可就有了一支異于其余諸王之血統。若只是嗣子就藩,莊肅皇后如何愿意?其中隱憂,眾臣豈能不知?” 張鶴齡隱約聽明白了:“你是說……陛下這是試探?引蛇出洞?” 方沐賢點了點頭:“陛下欲行新法,天下多有不安。東南有匪殺官,陛下此時提起為先帝嗣子、封王就藩,實欲觀望天下何人與之來往勾連,尤其是獻出嗣子之王府。先帝同輩親王或世子尚有子嗣者,無不是子嗣昌榮之藩?!?/br> 張鶴齡頓時心頭大寒:皇帝的套路太深了,也就只有方沐賢這樣的人能看透。 他語氣有點發顫:“國策會議上朝臣沒有勸止,也就是說……他們也贊同皇帝引蛇出洞,好鎮壓心懷不軌之人?” “陛下御極以來,自毛澄始,而后梁儲、王瓊、陳金等事涉錢寧、江彬等重臣,可有一人獲罪至死?”方沐賢嘆道,“日精門火后亦不曾動干戈,群臣一則深信陛下非暴戾之君,二則也深知這屠刀只斬越線之重臣。而即知此計事關陛下大位法統,又有何人膽敢越線?” “那太后,本侯爺侯府,以后豈非日日活在恐懼之中,時時成為不臣之輩的誘餌?” 方沐賢卻笑了起來:“當時就勸侯爺向太后進言,非常之時定要選立幼子繼嗣垂簾聽政。如今事已至此,自是日漸被動?!?/br> 張鶴齡忽然又覺得不能就這樣輕易把他滅口了,畢竟將來局勢更兇險,更需要他。 “那要如何是好?”張鶴齡急切地問道,“為天子耳目,但有來往者盡報陛下?” “自然要報。侯爺與太后不報,廠衛難道就不會留意嗎?”方沐賢肯定地點頭,“此后,也不能再與往常一般行事了,需謹小慎微,不被拿到錯處。侯爺,這是為您子孫計??!” 張鶴齡表情糾結。 方沐賢平靜地看著他。 由奢入儉難,過慣了跋扈日子的他,真的能過謹小慎微的日子嗎? 張家子弟呢?又能個個都被約束住嗎? 終究會出現錯處的,被懲處過一兩次之后,他也終究會不甘、會懷念從前的。 何況,日精門那把火之后,張家就回不了頭了。 有些事,他得等張鶴齡自己想通,表達一下并不堅定的意向,他才能調用侯府更多的財力人力。 …… 隨著清寧宮中的掌事太監章奏南下到了東南,帶著預選淑人使命的他似乎忽然讓難治理的氣氛緩和了很多。 張子麟的節奏也慢了下來,從福建返回之后就把重心放在了漕運上。 每省各留了一個刑部郎中,代他繼續查案。 而在廣東,則是麥福親自辦預選淑人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