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之國 第98節
“沒有,沒有——”肖三連連擺手?!斑@是軍中的規矩,哪個敢犯!” 崔青看著肖三,見他一副惶恐的樣子,笑了笑。軍中的規矩是吃這些飯點的飯,必須交錢。而且軍隊南下的時候,不隨大軍走的,預先支了錢。但規矩是規矩,不是每個人都守??傆幸恍┤?,吃過了飯裝作忘了,不付錢就走。肖三這些人怎么敢上去追討?好在人數不多,飯菜還是夠的。 這種事情,下面的人都知道。就連隨在王宵獵身邊的崔青都知道。不過都瞞著王宵獵。如果王宵獵知道了,要徹查這些事情,麻煩就太多了。 軍隊行軍,當然不可能真用銅錢。都是軍中簽名畫押的紙票。到了鄧州,可以拿著這些紙票,到軍中兌換現錢。有人貪下來,就是因為兌錢比較容易。 看著崔青離開,葛二郎問道:“三阿爹,那一張紙是什么?” 肖三道:“這是錢??!回到鄧州,拿著這張紙票,就能到軍中兌出現錢來。我們這些地方,是專門給南遷百姓做飯的。有軍中人吃,都要拿錢來買?!?/br> “呀,我們吃飯不要錢,軍中的人吃飯卻要錢!”葛二郎聽了,不由張大了嘴。 看著王宵獵等人在那里整理行裝,肖三小聲對葛二郎說道:“你知道什么,那邊吃飯的人可是極大的官!這世上的事啊,就是這么奇怪。官越大的人越守規矩,一些小官反而把規矩不當回事?!?/br> “奇怪,奇怪!”葛二郎隨著點頭,好奇地看著那邊王宵獵一行。 其實不奇怪,規矩是這些大官們定的,他們當然遵守。而且有手下的人去做,又不麻煩自己。小官們只能遵守規矩,不守規矩的好處還進自己的腰包,當然就不同了。 王宵獵翻身上馬,回頭看了看準備起程的南遷百姓。道:“兩州的人口,安排他們,只怕要耗上一年的時間。有他們遷過去,鄧州的許多閑地就有人種了?!?/br> 牛皋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人才行。遷這些人過去,鄧州也不顯得人多?!?/br> 王宵獵點了點頭。對牛皋道:“你帶走了做飯人的酒葫蘆,有沒有跟他把錢算清楚?在這里做飯賺些辛苦錢,不要坑了他們?!?/br> 牛皋道:“防御安心。拿酒的時候我給過錢了??催@老兒酒癮不小,就沒有辦法了?!?/br> 王宵獵笑了笑。沒有再多說,帶著眾人打馬上路。 直到王宵獵等人看不見影子了,肖三才拍了拍胸口,道聲僥幸。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夠在這里見到王宵獵,還招待他們吃飯。等回到鄧州,自己吹噓幾年的時間。 過了盧氏縣,進入淅水河谷。又行幾日,才到內鄉縣。在內鄉縣歇息一天,急馳鄧州。 汪若海帶著城中官吏早已經迎出城外。見到王宵獵到來,上前行禮,態度恭謹,再不似從前。 王宵獵回禮。道:“這些日子,勞煩提刑?!?/br> 汪若海道:“都是份內事,何須提起!防御帶大軍救陜州,敗婁宿,天下振奮,此正是無人可比的功業!消息傳回來,數州之內屑小貼服,哪個不服防御!” 王宵獵倒沒想到這一戰有這么大的威名,不由愣了一下。自己打了勝仗,在自己這方被人重視,在敵人那里有了名聲,都是平常事。但在百姓中的名望,沒想到也有了提升。 進了知州衙門,汪若海請王宵獵坐了上座。略做寒暄,介紹了最近的鄧州一帶形勢。 王宵獵大軍出發不久,桑仲便帶軍到了唐州,想乘勢攻城略地。不久王宵獵獲勝的消息傳來,桑仲被嚇破了膽,帶兵連夜撤向光州去了。從光州進入兩淮,是許多開封府盜匪的去路。 王宵獵道:“桑仲跑得快。若是在唐州不走,我們大軍回來,就在那里剿滅了他!” 汪若海道:“一個亂賊而已,不必多費心。防御,現在潁昌府、陳州、潁州和蔡州的官員都已逃去一空,地方多是盜匪盤距。聽聞防御大勝,都派人來詢問,以后都聽防御的號令?!?/br> 這都是王宵獵沒有想到的事。陜州之戰后,自己的名聲大漲,許多勢力都想前來依附?;貋碇熬陀欣钆d投奔,鄧州這里還有更多的人。不過那幾州的實力人物大多已經南下,留在當地的,不是不成器的鄉間小盜,就是當地土豪。收攏這些人,想來沒什么大用。 想了想,王宵獵道:“依照我的計劃,以潁昌府、陳州、潁州及其以北、以西的地區,遮蔽后邊州郡的安全,不能夠直接出兵占領。若不然,金軍出兵與我們在這些地方大戰,如何能當?蔡州可以出兵占據。其他幾州,不派重兵。而是派人去籠絡百姓,結成義軍。敵人來了,與其周旋。若有大軍來攻,這些義軍則斷敵人糧道,助后方守城?!?/br> 汪若海聽了一愣:“這是什么道理?現在這些地方沒有官員,正該派人去占住。敵人來攻,我們守住就是。若是派兵依然守不住,不派兵更加守不住?!?/br> 王宵獵道:“提刑,不是這個道理。我們派人去起義軍,是為了守后邊的唐州、蔡州、鄧州,那些地方只能放棄?,F在還是金兵強,不能與其正面相對。這是沒有辦法的事?!?/br> 汪若海點了點頭,雖然心中還是不服氣,不過沒再多說。陜州一戰王宵獵贏了,一切事情都跟以前不一樣了?,F在王宵獵占據的地區,才真正是一言九鼎,沒有人再反駁。 見汪若海不再說,王宵獵道:“聽說金軍占了開封府,又是怎么一回事?” 汪若海道:“守開封府的上官副留守,其志甚堅。雖然金軍和濟南府的劉豫多次派人勸降,上官悟皆斬來使,矢志報國。不想有河北簽軍首領聶淵,因為與城中貿易,守軍放松戒備,被他夜里突然奪了北門。城池守不住,上官副留守只能南逃。前幾日到了舞陽附近,被一個地方土豪董平拿住。董平為禍地方多年,前些日子聽聞防御陜州獲勝,欲來投奔,想用上官副留守做見面禮?!?/br> 王宵獵聽了,冷笑著搖了搖頭。 董平本是唐州土豪。金軍從京西路撤走以后,橫行一時,周圍幾州深受其害。王宵獵派解立農占據唐州之后,董平帶著手下逃到舞陽,為地方一霸。陜州之戰王宵獵贏了,這些地方實力派都想來抱住這條大腿,董平也是一個。 王宵獵的印象中,董平這個名字非常熟悉。本來以為是自己把他與董先搞混了,后來才想起來,這是個《水滸》傳中的人物,雙槍將董平。只是不知道,這兩個人物有什么關系。 對于董平,王宵獵想后邊慢慢搞清楚他的為人再做處理,此時就先暫時放下來。問汪若海:“除此之外,最近還有什么要緊事?荊湖北路有沒有大事?” 汪若海道:“前兩日,在鄂州的京西南路副轉運使陳求道來書,欲到襄陽上任,不知可否?” 王宵獵道:“自我任京西南路制置使,多次去書,請陳求道到襄陽來,他一直未回信。這次愿意到襄陽上任,自然是好事?,F在州縣缺的官太多,到處都急需要人?!?/br> 汪若海道:“如此最好。防御可以去一封書,陳運使自會前來?!?/br> 王宵獵答應。 汪若海又道:“對了,還有一事。前些日子孔彥舟到澧州,對地方頗有sao擾。有鼎州人鐘相乘此起兵,自稱楚王,禍亂許多州縣?!?/br> 王宵獵點頭。自己還覺得奇怪呢,鐘相在歷史上這么有名,怎么一直沒有聽說,原來是在這個時候起兵的。除了進入荊湖兩路的軍頭,鐘相算是兩湖勢力最大的一股力量,以后應該多多留意。 此時已是二月下旬,南侵的金軍開始北撤。逃亡到海船上的趙構躲過一劫,而占領金軍留下空白的各地軍頭也蠢蠢欲動,天下進入一個新的局面。 第223章 天才少年 王宵獵坐在交椅上,看著身邊土地上開的野花。兩只蝴蝶在花間飛舞,纏纏綿綿。幾只羊在不遠的樹下吃草,旁邊一群雞在草間抓著蟲子。 不遠處是一個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條小河,小河邊建了幾座茅屋,就是村中新蓋的學堂。 突然學堂的房門打開,從里面走出來一個少年。少年低著頭,到了窗邊站住。站了沒有多久,腳便換來換去,頭四處轉動。想來是站著無聊,在那里看周圍風景。 王宵獵住到這里四五天了,幾乎每天都能看見這個少年被趕出來。每次出來,少年都老老實實站在窗下,并不到處走動。 想來這是個不成器的少年,在課堂上總是搗亂。只是調皮搗亂的孩子,出來后什么樣子都有,很少有這么老實的。既然已經被趕出來了,那還不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這里是比陽縣城附近,再向西去就是蔡州的確山。王宵獵到這里來一是為占領蔡州,再一個就是準備以后的游擊區。蔡州是游擊區的后方,知州的人選王宵獵還沒有想好。此人必須要能治理好地方,還能給前方的游擊區提供支援,需要軍政全能的人物。 陳與義走過來,向王宵獵行禮。 王宵獵道:“前方蔡州的官方人員都已經撤走了嗎?聽說百姓也遷走不少?!?/br> 陳與義道:“知州程昌寓善于治地方,而且長于捕盜,與周邊郡縣相比蔡州強了許多。年初因蔡州沒有強援,帶了兵馬和百姓南下?,F在蔡州還有百姓,不過富戶都隨程昌寓走了?!?/br> 王宵獵道:“這個程昌寓,我在開封府的時候見過。那時缺糧,蔡州的糧價不高,便就帶軍到蔡州買糧。我到襄陽之后,程知州嫌我出身寒微,與我從來沒有交往?,F在離去,倒是對大家都好?!?/br> 陳與義明白,程昌寓跟王宵獵的關系并不好。當年到蔡州買糧時,王宵獵還是個軍中小頭目,突然成了一路制置使,讓程昌寓覺得別扭。他帶軍南下走的光州,有意避開襄陽。 周邊的官員,看王宵獵不順眼的人多了。這次陜州大勝,大家的態度才好了一些。 王宵獵道:“我說過很多次了,欲以潁昌府、陳州、潁州為游擊區,依靠義軍保全,與開封府和京東路隔開。蔡州就是大本營,知州人選格個重要。參議,你有合適的人選沒有?” 陳與義道:“我本是文臣,軍中并沒有想熟的人物。此事不敢多嘴?!?/br> 王宵獵笑道:“你在我軍中一年多了,許多人都已經熟識,就不必過謙了。守蔡州,當要文武兼備才好。我想來想去,一直想不出合適的人,在這里發愁?!?/br> 陳與義想了想。道:“防御這么說,我便斗膽提一個人。若說帶領義軍,軍中應該是張均合適。張均雖然年輕,而且稍嫌跳脫了些。但他頭腦聰明,遇到事情智計百出,兼且勇猛異常。只是張均治理地方稍嫌不足,在信陽軍時惹出不少事端,應該再配一人治民才可?!?/br> 王宵獵點了點頭。又嘆了口氣:“你還漏說了一點。張均不甘人下,派一個人與他配合,如何安排非常讓人頭痛。若以張均為尊,依他的性子,蔡州只怕很治理好。若讓他居人之下,他又如何甘心?” 陳與義道:“下官以為,普通人只怕難震往張均,當要非常人物才好?!?/br> 說完,陳與義住口,不再說話。 王宵獵看著陳與義,過了好一會,才點了點頭。 非常人物,自己手下哪里有什么非常人物?能夠用的,實際只有汪若海,還有剛到襄陽的陳求道兩人而已。他們都是朝廷的重要官員,居于張均之上,張均也只能忍著。陳求道剛來,王宵獵不熟悉,那就只能是汪若海了。 通過這么長時間的接觸,汪若海的能力沒有問題。剛到鄧州的時候,因為王宵獵草莽出身,官位是靠苗劉兵變獲得,汪若海的態度非常冷淡。等到陜州大勝回來,汪若海的態度就不一樣了。不能就是恭恭敬敬,但自愿居于下屬,對王宵獵的命令執行堅決。 想了又想,王宵獵道:“這件事情,我還要再想一想。事關重大,要謹慎些?!?/br> 說完,王宵獵不再談論此事??粗車B語花香,對陳與義道:“不知不覺間,又是一年春天。經過了一年的休養生息,今年百姓春耕比去年好了許多??茨沁叴遄?,是去年新建的。聽說百姓是從開封府一帶南遷而來,被安置在這里。一年時間,他們開了許多田地,還建起學堂,著實是不容易?!?/br> 聽了這話,陳與義頗有感慨。道:“治理地方,都說要招民墾田,教化百姓,但如防御這樣的下官還是第一次見。這么多百姓,不知道墾了多少田。每畝地只收三斗,輕徭薄賦,百姓安樂。幾乎所有的村子都設學堂,教人識字。這一點,說實話,遍觀史冊,還真是沒有人做到?!?/br> 王宵獵道:“教民識字是最簡單的事情?,F在只是村學。村童入學三年,要求學一千五百字。一年五百個字,說起來不多,其實還是有許多人學不會。而且只識一千多字,許多事情做不了。我想著等到過幾年,官府的收入更加殷實,換成五年。讓他們不僅要識一千五百字,還要學會書算。如果既識字,又會書算的話,學成出來最少可以做個小生意。如此就好得多了?!?/br> 陳與義道:“防御說笑,世間哪有那么多生意?做生意的人多了,也就不賺錢了?!?/br> “賺那么錢做什么?做生意的人多了,世間的東西就全都有用。四處交流,百姓才賺更多錢?,F在的商人雖然也不容易,但只要做得稍大,往往就是十倍獲利。我們應該讓商人沒那么高利息,但也沒有那么多風險。風險低了利潤就低,做生意的人就多,百姓就都得利?!?/br> 這話說起來簡單,里面卻牽扯大量的問題,有的理論千年后都不一定能說得明明白白,陳與義哪里能一下子想透?只是點頭而已。 人人愿天下太平,因為太平的時候人類生活就容易許多。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國家,對民族,都是如此。戰亂的時候有人能發國難財,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朝不保夕。 見陳與義不說話,王宵獵也不再多說。眼睛四處看,又看見對面河岸窗戶前的少年。 指著那少年,王宵獵道:“人們日子過得再好,哪怕免費入學,卻總有人不愿意學習。你看河對面站著的少年,我幾乎天天看他站在那里。對他來說,建這處學堂有什么用處?” 陳與義看了看對面,道:“防御想的差了。此事我聽村民說起過。不是那少年學不好,而是學得太好了。學堂里的書本,別人要三年還不一定能夠學得完,他只用三個月就倒背如流。學不滿三年,官府不許擅自回家,也不能做別的事情。這孩子在學堂里哪能做得???若要睡覺,教師又不許。經常因為不聽教師的話,被趕出門來?!?/br> 王宵獵聽了吃一驚。原來天下還真有這樣的天才。 第224章 農人 與陳與義到了學堂前面,走到窗前,王宵獵看那少年。十四五歲年紀,面目普通,身材普通,樣子有些靦腆??雌饋?,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少年。 走上前,王宵獵道:“你因何被先生趕出學堂來?” 少年認識王宵獵,知道是住在村子里的大官,只是不知道是什么身份。聽了問話,抬頭看看,又向學堂里看看,一時間不知道該怎么答話。 透過窗戶,王宵獵看向學堂。里面十幾個孩童,坐得端端正正,看著前面一個三十多歲的先生,在那里講讀本。講一會,便就大聲朗讀起來。先生在前面坐下,有些昏昏欲睡。 這樣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養這樣的村學也不容易。實際周圍還有四五個更小的村子,孩子也到這里上學。村學初起,里面的學童從七八歲到十五六歲,顯得人數很多。 這些村學的先生是一些粗識大字的讀書人,不通詩文,只是能教識字教材而已。給他們一份吃飯的工作,雖然收入不多,大多都心滿意足。 王宵獵命身邊的崔青,去把學堂里的先生叫出來,自己問話。 先生出來,見是王宵獵在這里,急忙行禮。 王宵獵指著小河道:“河邊清幽,我們到那里說話?!?/br> 說完,示意陳與義帶著少年,隨在自己身后,一起到了河邊。 選了幾塊大石坐下,王宵獵命先生也坐。先生哪里敢?站在那里急得直搓手。 王宵獵道:“你叫什么名字?因何被選到這里教書?” 先道:“小的嚴二郎,自小隨著家父識幾個字。去年到這里后,被選到縣里,學了一本識字書,回到村里做先生。每個月有八百文錢,一年還有村民的五石米,住在學堂里?!?/br> 王宵獵點了點頭。各地村學先生的待遇差不多,一家數口,勉強溫飽。想過得好,還得自己去開田種地?,F在的條件只能如此。不過對先生來說,還過得去。 王宵獵指著一邊的少年道:“這個孩子是怎么一回事?我在這里幾天,常見他被趕出來。又聽村民們說,不是這孩子學不好,反而是學得太好了?!?/br> 嚴二郎道:“回官人,此人名為姜二郎。生得腦子聰慧,七巧玲瓏心。去年進了學堂,那識字書本是要教三年的,誰知他三個月就倒背如流。不瞞官人,小的到縣里學的,就是這一本書,他全學會了我也沒有別的教他??h里又說,凡是年齡到了的孩子,必須在學堂三年。如果做不到,是要治罪的。想來想去沒有辦法,我只好讓他在學堂里。做什么事情我不管他,不要影響別人就好。初時還好,這孩子在學堂里面多是睡覺。這幾個月不行了,常常耐不住,要煩其他學生。我就只好趕出來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