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朝陽宮 4
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中土第一次知道了在匈奴人的西面,還有月氏、大宛、安息等許多國家,這些國家大大小小,人種各異,習俗不同,絲綢之路開通之后,漢地與西域開始了往來,后漢班超經略西域,轄區有三十六國,其西界及于云嶺,云嶺就是中原人認為的天邊了。其實西域之遼闊,遠超中土的想象,在云嶺之西,有大夏古國,大夏之西,還有更強大的大秦國,大秦之強盛,遠超漢朝;自云嶺向南,有疆域廣闊立國千年的安息和天竺,向北則是無垠的沙漠與草原,突厥是那里的主人。在這一片遠比中土廣闊的地域,生活著無數種族和部落,建立了數不清的國家,千年之中,興起過匈奴、大秦、波斯、柔然、突厥等強國。 河西走廊不僅是絲綢之路的通道,也是各路宗教與學說的匯集之所,是西域宗教東漸的必經之地,走廊上胡漢雜居,各種信仰異彩紛呈,漢人的儒學、道教,大秦的景教,天竺的佛教,粟特胡人的祆教和突厥的薩滿教都曾潤澤這里,在走廊上各自擁有不少信徒。 五胡亂華時,一批中原大儒前來河西避禍,走廊上儒家學風在中國無出其右,大儒郭瑀率學生在臨松馬蹄寺鑿山建窟,修書講學,其學生劉昞繼續光大儒學,北魏統一中原后,請劉昞及其學生上千人到都城重新振興中原儒學,恢復禮儀。道家也曾深入走廊傳教,在武威城北就有道家仙境白云觀,只是百年前焚毀,今人不知其名。 河西走廊上最為興盛的還是佛教,曾在河西建國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等,其國王都信奉佛教,甚至把佛教尊奉為國教,著名高僧鳩摩羅什曾在此弘法一十七年,故此走廊上建有大量的佛家寺院,但在走廊上建立的國家,其國運都不久長,匈奴、柔然、粟特胡人、西戎胡人、漢人、吐蕃、鮮卑、鐵勒、突厥都曾主宰過這里,每任統治者都想推廣自己信仰的教義,因此佛教的高僧、景教的傳教士、祆教的祭司四處傳教,建立廟宇教堂,爭取信眾。有時佛寺剛建好,突厥人就打來了,為了不讓寺廟被焚,和尚們就蓄發更衣,在大殿里設祭壇,改尊祆教光明神;有的祆教胡天建得高大光輝,信奉佛教的國王就強把半邊胡天賜給和尚作道場;很多佛寺里安住著景教徒和祆教徒,有些寺廟的觀音菩薩竟是男身,不少寺院的執事之人不僅精通佛法,也研修祆教教義,即是高僧又是祭司,一個大殿里,左面是天主的十字架,右面是祆神馬茲達,也不稀奇。長此以往,廟不像廟,觀難說是觀,所以走廊上的寺廟遠不如中原的純粹。 阿波大寺處在吐蕃北出河西走廊的通道上,二百年前,往來商旅眾多,所以有高僧在此建寺,經過近百年的修建,寺廟規模宏大,香火旺盛,遠近聞名,一百多年前吐谷渾趕走了吐蕃人,貿易的通道被關閉,慢慢地也絕了行人,供奉少了,寺里的僧人也就紛紛離開,此時,一個來自中原的道人到了寺里。 當時中原正處在鮮卑拓跋部的統治之下,在漢中紫柏山上有個道家通玄觀,觀主宗典道法精深,為人剛直,在當地很有民望,鮮卑人占領漢中后,強行占據民田放牧,一半漢民活活餓死,宗典憤憤不平,舉兵起事,但時運不濟,義軍不到一月即戰敗潰散,宗典向西逃亡,輾轉來到了祁連山阿波大寺。 宗典當時已經年近五十,他胸懷大志卻無力匡世濟民,屢經喪亂,漸覺心灰意冷,阿波大寺人煙稀少風景秀麗,很適合清修,于是他就在寺里掛單,寄身在藏經閣,半僧半道,夜晚習佛,白天向仙。阿波大寺處于祁連山深處,寺周林木蔥蔥雪山巍峨,每天凌晨,寺里還是一片昏暗之時,雪山頂峰已經披上金輝,所以他把雪山最高峰命名為朝陽峰。朝陽峰雪線之下有數個天然平臺,宗典常在此靜坐,自息了救世之心,他道業精進,修為日深,十年功成,寺里有三個漢族僧人轉隨他學道,學成后有兩人到中原傳教,中土的道教此時已經式微,二人稍一施展就掙下好大的聲名,不少中原人慕名而來阿波大寺求教,更有著名教派的住持方丈,為證已惑,攜帶書籍法器前來論道,七八年間,廟里的道人竟然比僧人多出數倍,十多年之后,廟里的和尚只剩下寥寥數人,連日常法事也不做了,但宗典一直不設道場,不建宮觀,這里也一直叫阿波大寺。 宗典仙去前,指定其弟子冉風存繼承他的衣缽,冉風存正式開設道場,被眾師弟推舉為掌教真人,他道法深邃,長于吐納練氣,尤精于內丹之道,宗典曾評價冉風存的內丹之法“逆自然之易,奪造化之功”,遠遠超過了自己。道家丹法有內外之分,外丹道家注重煉制金丹,服食升仙,內丹則是以身體為鼎爐,以精氣神為火候,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后得以升仙。內丹之法據說由廣成子傳下,記錄在廣成子秘授的《丹經》里,后經漢代之人魏伯陽記述在《周易參同契》中,《丹經》云:“惟道無對,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長生?!比斤L存因此把自己創設的內丹修煉功法命名為“清寧生”。自有丹法以來,冉風存是以內丹成道第一人,他的弟子中有三人下山投軍,屢立戰功,出將入相,威名赫赫,于是有更多的人遠來祁連山求道。 冉風存沿習宗典的做法,不改寺名,不立科儀,弟子們不著道袍,飲酒食rou,不用拜師也不用行禮,想來就來,想去就去,甚至有人在寺門外另建居處,娶妻納妾,更有一些劍法槍術高手,就在寺中建門立派,稱師收徒。 東魏權臣高歡的兒子高洋聽說有這樣一個所在,背著父親高歡,隱姓埋名來到阿波大寺,投在冉風存門下學內丹。冉風存一見高洋就覺得他殺氣逼人,自忖終究磨不掉他的殺戮本性,所以就隨意傳了他幾道功法應付了事,哪知高洋天賦異稟,僅憑著幾句最普通的口訣就將清寧生練至第八重,臨下山前去向師父冉風存告別,冉風存測算他日后必大開殺戒,恐怕連累阿波大寺,就訓誡他終生不準提寺院的名字。高洋下山不久就被父親任命為行軍元帥,領兵攻打突厥,他屢屢赤膊上陣單挑敵將,戰無不勝,威震敵膽,高歡非常驚奇,問兒子在哪里習得如此好武藝,高洋不敢提阿波大寺,想到寺后雪山名叫朝陽峰,于是就編造出“朝陽宮”這個名字,朝陽宮的故事從此開始在中原流傳。高歡死后,高洋建立齊國自立為帝,朝陽宮的名頭更響了。 七十歲生日那天,冉風存指定其最后的弟子魏同繼自己為掌教,然后飄然出寺,不知所終。魏同原是河北一書生,性格懶散沒有意志,文章不成,年紀老大跑來祁連山學道,先跟冉風存學內丹,受不得打坐吐納之苦,就轉投冉風存師弟呂大恒學符箓,畫了一年,被逐了出來,只得再換個師父,一年后又成了棄徒,十年之內,冉風存的師兄弟被他拜了個遍,還是一無所成,最后竟要拜自己的小師弟學劍術,冉風存無奈,只得讓他重歸門墻,做了排名最后的弟子。 魏同聽到師父指定自己做掌教,當場暈了過去,醒來后已經找不到師父,只得硬著頭皮披上掌教道袍,他自知難以服眾,做掌教不足一月,就把寺中大小事務分派給師兄們,自己跑回中原,整日游山玩水,喝酒賭博,準備老死內地,再也不回寺里了。這年他想回老家代州看看,途中在一個叫周塞的地方感染了風寒,高燒不退,躺在城中旅店里,三日水米不進,眼看就要撒手歸去。周塞是邊鎮,北面不遠就是突厥人,當地周姓族人為防突厥侵擾,依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城池,可巧周塞主人的小兒子周君內查夜時發現了魏同,周君內粗通醫術,見他尚有一絲氣息,就給他用了幾天湯藥,哪知他竟然奇跡般活了回來。 魏同燒得迷迷糊糊之際,恍惚中看見床前的周君內頭頂上有佛光,一心認定他是仙人轉世,非要拉著他上祁連山學道。周家是當地巨富,周君內英俊勇武,族人敬仰,再說他早已成婚,夫妻和美,哪里會想去深山當道士。魏同死乞白賴住在周塞,天天纏著周君內,鼓吹阿波大寺的種種好處,周君內一時糊涂,答應跟他去阿波大寺看一眼,其實是可憐這老頭一年的辛勤口水,想把他送回寺里,省得天天在眼前聒噪。哪知周君內一進阿波大寺,冉風存的弟子們個個看他順眼,紛紛把自己的絕學傾囊相授,周君內本有慧根,猛地見到如此精深道法,喜之不勝,在寺中一住三年,等他修完《秘藏》八經,道根已深,父親和妻子再來拉他下山,已是陌然路人了。魏同急不可待地把掌教位子讓給周君內,自己每天和弟子們喝酒下棋,樂之無極,壽八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