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下南洋19
這就是金知蟬和木棟第二次派出三支遠航船隊最終的結局。 當木棟陸續得到三支船隊最終結局,這個時候,他才真正意識到,金知蟬當初說,他們一行人去尋找金銅島,卻只損失了一條船,是多么的幸運。 當然,瑯琊郡出發船隊在離開呂宋島之后的遭遇,也不是常態,他們得多么倒霉,才能夠一下子連續遇到四次大型暴風雨。 恐怕唯一存活下來的海船,也是極為幸運地被提前吹到了筷子島附近,這才躲過了生死大劫。 最幸運的人,當屬王廣順,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正是因為聽了金知蟬的建議,王廣順寧肯在遠航的中途耽誤了大半年的時間,??吭诮恢嚎ひ阅系貐^,占地屯田。 王廣順不但靠著這一季糧食,攢夠了繼續沿海岸南行的糧食,而且,他還真得找到了金知蟬提到的占城稻。不過,他只是聽當地人說,這種稻子的確是能夠一年種植兩季,因為時間的關系,并沒有時間驗證。 直到這支船隊成功抵達香料島,在島上屯住了一年之后,王廣順成功在香料島上印證了金知蟬的話,這種新發現的糧食作物,的確能夠一年種植兩季。這樣的結果,還是王廣順他們海船??扛劭诟浇鼪]有好的耕地。若是尋找到豐沃的土地,并且將其開發成熟地的話,王廣順想象,金知蟬所說的一年三季糧食,完全不是問題。 當占城稻真得在一年之內收獲兩季之后,王廣順這個時候,真正成了金知蟬在海外第一個擁躉,或者說忠誠度達到百分之百的狗腿子。 這不,當第三波船隊抵達香料島的時候,王廣順將他在占城找到的水稻良種進獻給了金知蟬,并命名其為‘金稻’。 按照金知蟬的計劃,三大海港會在每半年向南洋諸島各派出十艘海船。 金知蟬和木棟主導的第一次遠航,以及王廣順等三人主導的第二次遠航,其目的都只是為了探險,尋覓金知蟬所繪制海圖上的島嶼。 第一次雖然最終損失了一艘海船,但結果是好的,損失也不是很大。 第二次,損失就大了一些,三大海港同時派出的總共三十艘海船,折損了一半,而船員更是折損了接近六成。這還只是他們在海上航行的,因為遭遇海上風暴而損失的人口,若是再加上后來在上島之后,因為各式各樣原因而病逝的船員,人數就更多了。 經過統計,折損的人口最終已經超過了六成。 第二次遠航時所用的海船已經是經過了一年時間的重新設計和改良,每艘船都能夠裝載五百名船員,以及足夠遠航的物資。 第二年,只進行了一次遠航任務,卻總計跑出了五十艘海船,其中三十艘用于探索未發現的南洋諸島,而兩外二十艘,卻純粹是為了往呂宋島和金銅島運送移民的。這一年當中,總計就要往外運送一萬男女青壯移民和三萬名海員。 幸好,往呂宋島和金銅島運送移民的那二十艘海船,因為有了詳細的海圖,而夷洲海峽和菲群島海域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往菲群島運送移民的海船根本就沒有遇到海上風暴,而去金銅島的那十艘海船,居然又非常幸運地整支船隊全須全尾地到達了金銅島。 也就是說,一年就損失了一萬八千多人。 當然,損失的這些移民,與整個東萊郡、瑯琊郡和青鳥港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還是九牛一毛。 而之后的第三年,一年之中要執行兩次遠航任務,第三次和第四遠航,都有兩個目標, 第一個,依然是繼續為菲群島和金銅島運送移民。 金知蟬打算這幾年,總共為菲群島運送四萬男女青壯,這些移民將會被一分為二,一半停留在呂宋島,一半將來會在棉蘭老島上定居。 而金銅島始終距離三大海港太遠,金知蟬只能按照原先的計劃往島上運送總共兩萬青壯男女,若是找到了那個金銅混合露天礦山,便可以將從南洋其他諸島上擄掠回來的土著送到金銅島擔當礦工。 第二個,上半年,擔當遠航任務的船隊就是去南洋諸島尋找去年出航的三支船隊,并留下一半的船員協助那些人穩固住當地的殖民地。 “夫人,人口損失這么多,陛下萬一還是起了懷疑,那可如何是好呢?”自從卜至忠擔任東萊郡太守,金知蟬攜家跟著丈夫一起赴任之后,不斷有其他郡縣的百姓逃到東萊郡、北??ず同樼鹂ざň?。 其實也有到膠東國的,不過,都被鐵平禮送出境了。 畢竟,那里是劉姓諸侯國,貿然收留過多的百姓,會招致其他劉姓諸侯國的嫉恨,朝廷的猜忌,與其這樣,還不如鐵平按照就在的方法,想方設法,提高膠東國百姓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這樣的話,百姓的壽命會大大增加,嬰兒的出生率和成活率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這都是他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和舉措努力實現的目標。 比如,在膠東國內,建立醫學院,專門招收大量寒門子弟進入該學校內學習醫術。方技人數增多,也就意味著膠東國能夠在幾年之內增添大量的方技。 于此同時,鐵平開始高薪,在全國招募會醫術的方技,而不是那些會煉丹,自稱自己會長生不老之術的方技。這些人到了膠東國之后,鐵平又在各縣鄉開設惠民署?;菝袷鹬饕穆毮芫褪菫槊赓M為百姓治病。 這里的免費,指的只是為百姓診治的時候免費,若是治病的過程中要開藥的話,百姓就必須自己花錢購藥了。而惠民署的醫官的薪俸則由官府承擔。 先開始,膠東王劉賢并不明白鐵平為什么要做這種出力不討好的舉措,建立醫學院,招收寒門孩子學醫,他開可以理解,可是,開始惠民署,那純粹是官府在花費冤枉錢。 膠西王更是在一旁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