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金知蟬偷史記原本的目的
歷史上,司馬遷編纂著述的史記,經過很多次,很多人的刪減和修改,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而司馬遷在《報任安書》和史記中的那篇《太史公自序》都曾經提到過一句話:中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 大意就是說,司馬遷編纂的史記有正副兩個版本,副本在京師,而正本被他藏在了一處非常隱秘的地方,他想在自己過世之后,等到后世能夠容忍史記上內容的人將之公布于世。 東漢班固的漢書中,關于司馬遷的死,只記錄了一句‘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可是關于司馬遷究竟是什么時候死得,什么原因死得,并未詳細記錄。 只有東漢年間的一位學者衛宏,他在《漢書·舊儀注》中記錄里一段石破天驚的話:“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br> 從這句話的本身就是錯的。如果漢武帝真的看到司馬遷編纂的的史記,尤其是其中高祖、文帝、景帝和武帝這四篇本紀的話,依照漢武帝的個性,他要做的事情,不是怒削兩片文章,而是直接將司馬遷誅三族,才能消解他心中的怒氣。 本紀中,司馬遷首先把項羽排在漢高祖劉邦的前面,這個排法本身就是錯的。劉邦和項羽并不是臣子與君主的關系,他們有同一個君主——義帝楚懷王熊心。 楚霸王項羽在滅秦之戰中,有再大的功勞,卻無法掩飾他自身的一個大過——派英布在暗中弒殺了義帝。 而在漢初三位皇帝的記錄中,諸如漢高祖接連誅殺功臣,漢文帝對功臣周勃如芒刺在背,逼死了漢高祖的少子,淮南王劉長。 而漢景帝身上槽點更多了,七國叛亂,他居然殺了之前一直都信任有加的忠臣晁錯,結果,七國還是叛亂了。平定七國叛亂的大功臣條侯周亞夫,最后因為細柳營之故,被漢景帝關進了大牢,活活餓死了。在歷史上,漢景帝與其父漢文帝齊名,可是,真實的他做過太多的錯事和惡事,唯一做對的一件事,恐怕就是把漢武帝扶立為太子。 至于現存史記中的那篇漢武帝本紀,漢武帝好像除了出游封禪泰山或者重用各種各樣的方士以外,就再也沒有做過其他事情。 凡此種種,就算是把司馬遷放在所謂的明君李世民朝中,最終也免不了最少被誅三族的命運。 可現如今,史記原本的正副版本卻都在金知蟬的手中。 “夫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嗎?若是沒有的話,為夫還想多看一會兒,你規定的時間不是還沒有到嗎?”卜至忠一臉不情不愿地來到金知蟬的面前,試探著問道。 這段時間里,卜至忠一直癡迷于史記原本,故此,金知蟬做了硬性規定,卜至忠每日讀書的時間,只能放在白天,而且,每隔半個時辰,就會有仆人強行把卜至忠來出來,在外面轉一刻鐘,才能繼續回他的書房里讀書。這是最基本的。 卜至忠其實自己心里面也非常清楚,這是金知蟬對他的關愛,是為了他的身體著想,可人一旦癡迷于一件事,很煩有人打攪他。 這不,卜至忠好不容易適應了這種讀書的節奏,這個時候,金知蟬居然沒有按照他們夫妻之間的約定,沒有到點就把他找了過來。 “不是為妻故意想攪擾你看書,而是陛下猜到那件事就是我做的,他故意把減宣派過來,大概就是想把長安城的副本要走吧!郎君,這段時間里,你光顧著看書,我吩咐的事情,你都辦好了嗎?”金知蟬沒好氣地解釋道,末了,她詢問了一句。 金知蟬因為一直無法適應古代書籍豎排讀書的方式,一看這種排法的書籍就會頭疼,怎么也改不好。故此,在取得正副版本史記原本之后,她就把修改刪減史記內容的任務交給了卜至忠,以及他們的長子卜石頭和長媳李招弟。 這件事,實在是太過于要命,金知蟬不放心、也不敢把這件事假手于外人。 “??!蟬兒,這……”一聽這個問題,卜至忠的臉立刻漲得通紅,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 金知蟬一看就明白了,她剛想怒罵丈夫一番,就聽身旁有人說道:“婆婆,您若是說得副本的話,公公和相公已經按照您的要求全都改好了?!?/br> 說完的人赫然是卜石頭的媳婦李招弟。 “吁,好,石頭和招弟最聽話了,不像你們的父親,笨的跟頭牛一樣?!甭犕曛蠼鹬s長舒了一口氣,先是好好地夸贊了一下長子和長媳,接著,又罵了一次卜至忠。 金知蟬知道,自己把正副版本的史記原本偷回家中的時候,卜至忠這個笨蛋,恐怕一直都以為自己是個肚雞腸的人,偷這些書籍回家的原因,就是為了篡改其中對自己不利的內容吧! 其實,金知蟬卻不是這么想的。她在拿到史記原本之后,是想把其中記錄自己的所有內容全部刪除,她做下的那些事情,能夠用卜至忠或者其他人代替的,就全部將之代替。 而且,正如金知蟬自己說預料的那樣,司馬遷雖然在史記中偶有提到她名字的時候,但是,的確并未給她單獨立傳,對于這一點,金知蟬并不是太在意。她之所以要刪改和自己有關的內容,就是不想同時代的人把自己的事情記錄的那么詳細,僅此而已。 與金知蟬同時代、但凡敢記錄她作為的人,金知蟬都會提前把相關記錄銷毀抹去,至于自己百年之后的事情,沒有了同時代的相關記錄,后面如何以訛傳訛,那就不是她能管的事情了。 何況,百年之后,金知蟬的作為很有可能被神話,以至于那些儒生們會因為不相信而不再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