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蹊蹺的搶劫案
漢武帝和減宣猜測的并沒有錯,這個無比蹊蹺的案子,就是金知蟬做下的。 而且,金知蟬想要搶奪司馬遷遺留下的史記原本,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幾年的時間,早在她上一次會長安城為衛太子收尸的時候,臨走前,就布置下了人手,一直躲在司馬遷府邸周邊,就等著司馬遷一病逝,金知蟬安排在司馬遷家中的內應就會立刻把消息傳遞出來。 這一次行動,金知蟬留下的人,不但把史記原本偷了出來,就連司馬遷書房中的所有書籍也一并劫走,留在書房里的只是一些由白紙制成的書籍而已。 因為金知蟬提前發明了紙張,故此,這個時候,所有人文人早就已經改用紙張,而不是竹簡來書寫。因此,這次行動才進行的如此悄無聲息,若是司馬遷依然還是用竹簡來書寫史記的話,那么金知蟬就不能保證她安排的人手能夠如此順利的將史記原本劫走了。 整整查了一個月的時間,對于此案,減宣依然是毫無所獲,于是,他只能硬著頭皮來到建章宮面見漢武帝。 “陛下,請您降罪于微臣,微臣查了許久,到現在依然連一條線索都未能找到,微臣罪該萬死!”一見到漢武帝,減宣立刻摘掉了頭上的官帽,趴在地上請罪道。 “嗯!減愛卿,你就沒有派人問過她嗎?”聽到這些,漢武帝蒼老的臉上看不出任何的情緒,等減宣說完,他淡然地問道。 “她,陛下,您說的她是?”減宣聞言,心里就是咯噔一下,微微抬起頭,偷偷看著漢武帝的臉色,試探著問道。 減宣知道這個案子的真相,恐怕就只有他和漢武帝心知肚明,可是,在無憑無據的情況下,漢武帝當著自己的面,這么問,究竟有什么打算不成嗎? “哼!”漢武帝聞言,怒哼了一聲,只說了四個字:“明知故問!” 減宣被嚇了一跳,不過,他還是大著膽子回答道:“啟稟陛下,微臣沒有派人去問過卜夫人。因為,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個案子與任何人有關系?!?/br> “算算日子,卜至忠的孝期已經快到日子了吧!”漢武帝突然說了句題外話,接著,他在減宣詫異地眼神中,吩咐道:“你去告訴那丫頭,若是想在河南郡安安穩穩地呆著,就把從司馬遷府中拿走的那件重要的東西給朕送回來?!?/br> 原本,漢武帝并不確定司馬遷是否在家中私自編纂了史書,可是,突然出現了這么蹊蹺,連減宣都差不到任何頭緒的案子,那么,漢武帝便在心里面認定,傳言是真的,而且,那部史書已經被金知蟬派人劫走了。因此,他也想看看司馬遷編纂的史書。 “諾!”減宣根本不敢辯駁,只能低頭答應了一聲。 “好了,你下去吧!這件事,要盡快辦成,若是辦不成的話,你提頭來見吧!”漢武帝不耐煩地擺了擺手,這么一會兒的功夫,他已經覺得有些精神不濟了,故此,他急著把減宣趕走了。 減宣心中非常后怕,這一次,漢武帝顯然是把他當成夾心餅干,夾在他和金知蟬的中間,這種滋味真得很難受,他知道,即便他是奉了皇命去向金知蟬索要司馬遷編著的史書,可是,金知蟬若是堅決不承認,或者硬要不給的話,為難的人就是他了。 …… “夫人,減宣減大人來了?!睌等蘸?,減宣急匆匆趕到了河南卜至忠的老家,府中的仆人一看到是他,便立即有人向金知蟬稟報道。 “嗯!知道了,讓他在老爺的書房等一會吧!”金知蟬聽到減宣來了之后,并不是很意外,她之前派人去司馬遷府中奪取史記原本之事,做得有些欠考慮、太過于cao切了。 這件事,其實應該等到司馬遷死了,并下葬之后,那個時候,才是派人偷出來的最佳時機,而且,這次的案子做得實在是太完美,難免就會給人留下一種印象——這天下間,除了她金知蟬以外,沒有其他任何人能夠把這種案子做得如此完美。 顯然,金知蟬聽到減宣來到家中,她就能夠想到,這必然不是減宣自己想要來,或者已經把案子查到了她的身上,而是漢武帝本人耍威風,在沒有確切證據指向金知蟬的情況下,他就已經準備硬要把這個案子栽在金知蟬的頭上。 減宣也是被逼地。 想到這里,金知蟬排空了雜念,又吩咐道:“去把老爺找來,告訴他,史記原本的事情,陛下已經猜到是我做的了?!?/br> 平常,金知蟬做的一些隱秘的事情,并不一定都會告訴丈夫,可是,她派人從司馬遷府中偷取史記原本的事情并沒有瞞著丈夫,而卜至忠再得知此事之后,不但沒有責怪金知蟬,反而大加贊同。 卜至忠雖然不是儒生,但是,在金知蟬和其父卜式的督促下,與金知蟬成婚之前、之后,也學了不少文化知識,尤其是史書,可以說,他是一個史書愛好者。金知蟬派人把史記原本偷回來之后,家中最高興的人顯然就是卜至忠了。 史記原本運回家中以后,要不是金知蟬強逼著,卜至忠就會沒日沒夜地扎在這些史書中不出來了,他忙得孩子也不管了,飯也不吃了。 金知蟬一定要盡快把史記原本偷回來的目的有三。 第一、是防止有人將史記原本存在這件事透露出去。 若是讓漢武帝提前知道,并看到原本內容的話,司馬遷一家人誰都別想活了。 第二、謄寫。 無論是紙張,還是竹簡,放置的時間越久,被蟲蛀、或者其他損傷而使得上面的一些字被毀損,金知蟬可不想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要知道,歷史上,是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在漢宣帝的時候,才敢將史記上呈給朝廷,這才讓這本‘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sao》’永傳于世。 第三、刪改其中的部分內容。